正面評價:企業家精神與責任擔當
• 堅守底線,贏得尊重:王健林在債務危機中堅持「不爛尾、不欠薪、保障投資者權益」,與恆大等暴雷房企形成鮮明對比。網友認為其「不逃避、不甩鍋」的態度體現了企業家的責任感,尤其在員工薪資和項目交付上的堅守,贏得了廣泛認可。
• 壯士斷腕,果敢自救:網友讚賞王健林在2017年「世紀交易」中果斷出售文旅項目和酒店,展現「破釜沉舟」的勇氣。儘管資產大幅縮水,但這種「斷臂求生」的策略被視為避免更大危機的必要之舉。
• 信用至上,重塑信任:萬達在債務危機中始終按時兌付公開債,未申請展期,體現了對信用的珍視。網友認為,這種「言出必行」的商業操守,為萬達贏得了金融機構和合作夥伴的信任,為其化解危機創造了條件。
負面評價:戰略失誤轉型困境
• 輕資產轉型淪為「賣血求生」:網友質疑萬達通過大規模出售核心資產(如萬達廣場)緩解債務壓力的做法,認為這會導致品牌價值受損,長期競爭力下降。出售的資產多為虧損項目,而優質資產仍被保留,引發「割肉止損」的爭議。
• 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儘管萬達通過資產處置回籠資金,但債務總額仍高達6000億元,短期償債壓力巨大。網友認為,這種「賣資產還債」的模式本質上是飲鴆止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問題。
• 對賭協議埋下隱患:萬達商管因未能在約定時間內完成港股上市,觸發巨額回購條款,導致融創、蘇寧等投資者追討款項。網友認為,這一對賭協議暴露了萬達在戰略擴張中的風險控制不足,加劇了債務危機。
行業警示與未來展望
• 重資產模式崩塌的縮影:網友認為,萬達的債務危機折射出中國房企過度依賴高槓桿擴張的弊端。隨着政策收緊和市場變化,這種模式難以為繼,房企需轉向輕資產運營和數字化轉型。
• 轉型成效待觀察:儘管萬達在輕資產轉型上取得一定進展(如管理496個商業廣場),但網友質疑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電商衝擊導致傳統商業地產租金收入增長乏力,萬達需在品牌升級和數字化運營中尋找新增長點。
• 企業家命運的啟示:網友感慨王健林從「首富」到「首負」的跌宕人生,認為其經歷反映了中國商業環境的變遷。靠膽識和槓桿締造商業帝國的時代已結束,企業家需適應新規則,平衡風險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