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經濟穩中有進,工業生產就是其中最大的引擎,全國工業增加值實際增長率要比GDP增速高不少,且幾乎能與疫情前的常態化增速相當了。唯一遺憾的是PPI指數還是沒能反彈,還是有一定的同比下跌,這也就影響了與價格正相關的工業營收漲勢不少。
而分地區的話運行趨勢就多樣化了,除了產品結構差異而受PPI影響不同,還有不同產業產能回升差異等影響,以十大省的工業營收運行為例來看看吧。
營收首位的廣東省在一季度運行狀態就相對一般的,只有2.95%的同比名義增長率,作為對外開放窗口地區受海外經濟影響要比其他省區更大,再則是作為建材、傳統汽油車生產基地之一,在近幾年房地產業與油車產銷都不振的大背景下對廣東省的工業生產復蘇也是有不小阻力的。
當然廣東省的營收規模還是無人能敵的,2025年一季度末已有4.3萬億累計,還是要比增長更穩定的江蘇省高出近3千億,後者在一季度有4.27%增長而升至4.02萬億。
在整體PPI指數下降的大環境下,江蘇省這個增幅雖不算太高但也能接受吧,還算是穩步上行的,那麼浙江、福建兩省有5%以上的名義增長那就更是穩健了,山東省則就有更是有異表現了,一季度營收同比高增7.29%。
山東省的營收規模由此達到近2.9萬億而對浙江省的優勢擴大了,後者在上年同期只落後1500億,到今年一季度兩省間的差距有2千億以上了。當然作為中小企業起家的浙江省,其規模以上工業營收能有此高度也是相當厲害了。
然而有點戲劇性的是與山東相鄰的北方沿海大省河北卻出現下跌3.92%,營收差點降至1.2萬億以下而且還因此被安徽省所超、排位降至第7位了。
這主要還是河北省的支柱產業:鋼鐵業的PPI下跌幅度較大引起的,一季度各類產品中PPI下降較多的主要就是煤炭、油氣與鋼鐵等,如果以上某產品為該省工業品主要構成,那麼受影響就很顯著了,像四川省一季度僅2.96%的增長也應是部分受油氣價格下跌的影響所致。
所以說因產品結構差異而造成規工營收漲勢不同,是不分沿海與內陸的,山東省能實現高增而廣東、河北就不盡如人意;四川、湖北兩省一季度的營收增速也是很一般但安徽、河南卻有着相當給力的漲勢。
安徽省一季度營收實現了9.79%的名義增長而規模升至1.29萬億,使得其反超了河北省8百多億而躍居全國第六位;河南省也是有6.99%的增幅,讓它的規上工業營收漲至1.16萬億不但暫時甩開了湖北省的追趕而且對四川省的差距也是收窄了不少。
因有多個省區的相對穩定發揮,所以我們能看到十大省整體的營收運行還是較為穩定的,要比全國3.4%的平均增速要更好一些,這也反映了十大省的工業實力了。
但我們也要預見到2季度開始可能會有更大阻力出現了,尤其是排在最前列的幾個沿海工業大省,它們對美國的出口貿易量都不低而將直面關稅戰對它們工業生產衝擊的,希望它們能夠扛住風險、儘可能減少損失而擔負起大省擔當、繼續為全國工業復蘇做出貢獻,加油!
來看下錶,具體了解十大省一季度的規上工業營收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