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1日,歐元對美元匯率飆升至1歐元兌換1.1473美元,創下自2022年2月以來的新高。在表面欣喜的市場波動背後,是美元信用系統性動搖引發的金融地震。德國商業銀行外匯專家福爾克馬爾·鮑爾一針見血地指出,僅在10日當天,歐元對美元就升值了2.3%,這是本世紀以來罕見的匯率劇烈變動,標誌着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表象是歐元升值,本質卻是美元正在「失寵」。此次匯率變化的核心,並非歐元區經濟基本面出現結構性向好,也非歐洲央行政策突現突破,而是由於美國關稅政策的反覆無常,引發全球對美元資產的系統性拋售。事實證明,美國以「國家安全」或「對等原則」為名所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在反噬其最核心的軟實力,美元信用體系。
這場危機並非一夕之間爆發。自本屆美國政府上台以來,美元兌主要避險貨幣如日元和瑞士法郎持續走弱,分別下跌9%與12%。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不僅逐步遠離美元,還開始重新評估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黃金、日元、瑞郎乃至歐元,正在成為全球資金的新避風港。
荷蘭國際集團全球市場主管克里斯·特納指出:「美元已不再具備傳統避險功能。」這句話或許將成為全球金融秩序重構的警鐘。曾幾何時,無論是戰爭、金融危機還是疫情動蕩,全球資本都會本能地湧入美元資產。然而如今,連一紙政府稅則的「反覆橫跳」都足以讓市場信心坍塌,足見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
美國當前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一場對全球供應鏈和貿易體系的系統性破壞。它摧毀的不僅是國際貿易的穩定預期,更破壞了全球資本對美政策環境的基本信任。投資者擔心,今天是進口稅的突襲,明天可能就是外資管制、資本外流限制甚至徵稅擴大。資本最懼不確定,而當前美國政府正是這種「政策不確定性」的最大源頭。
美元本是作為「全球避險貨幣」存在的角色,現如今反倒成為「風險源」。這不僅是金融市場的角色互換,更是霸權結構的劇烈鬆動。在這種背景下,歐元的上漲不是歐洲的勝利,而是美元的失敗,是舊秩序的裂縫,而非新秩序的光芒。
德卡銀行專家一語道破:「美元的信任正在被侵蝕。」而這種侵蝕的後果,是連鎖性的系統調整。在資產配置上,美元計價的美國國債、企業債及各類金融產品正遭到全球基金的系統性減持。在央行儲備上,各國開始悄然增加歐元、人民幣和黃金的比例,以對沖美元暴跌風險。而在貿易結算層面,越來越多的雙邊貿易開始以本幣或第三方貨幣結算,美元在國際清算體系中的「天然壟斷」正受到侵蝕。
然而,這一波動也不意味着歐洲能「坐享其成」。歐元被動升值,雖對進口價格帶來一定緩解效應,但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製造業而言,無異於出口競爭力的「無聲殺手」。更何況,歐元區本身經濟疲弱、消費疲軟、財政分歧嚴重,貨幣升值並不會帶來實際增長動力,反而可能令歐洲央行在未來貨幣政策上更為被動。當前歐元的強勢,實質上是歐元區政策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的信號。
如果美國經濟因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走弱,全球需求將遭受連鎖打擊,作為「外需驅動型」的歐洲經濟也將被牽連入衰退旋渦。屆時,歐洲央行恐將被迫重新啟動量化寬鬆、降息甚至出台負利率工具,這場「歐元升值」的短期繁榮,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衰退的導火索。
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依賴於「錨貨幣」的信任支撐,而美元的價值本質上源於「美國制度可信」這一全球共識。但現在,這一共識正在坍塌。若美元霸權地位繼續弱化,全球或將進入一個多極貨幣競爭的過渡階段,歐元、人民幣、日元、黃金將輪番爭奪部分市場主導地位,這將極大增加國際貿易與金融結算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也為未來新一輪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埋下伏筆。
今天的歐元上漲,是對美元時代的諷刺;而明天的貨幣戰爭,則將決定世界經濟力量的新歸屬。美元霸權的裂痕已現,新的金融版圖,正悄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