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孫凱傑】3月末,公募基金迎來年報季。在公布產品運行數據之餘,公募基金經理時常還會在年報中分享投資感悟和理念,概述過去一年的基金管理心得,甚至會撰寫「小作文」,罕見地向投資者透露部分個人情感。因此,長期以來,公募基金年報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機構熱衷探討的讀物。
2025年一季度,A股和港股漲勢明顯,而提前布局優勢個股的主動權益基金,也迎來了新年的開門紅,有10隻基金年內漲幅突破40%。在2024年底,這些基金經理是如何確定投資決策的?隨着各家基金年報的出爐,投資者也得以全面縱覽。

人形機械人持續走強,多隻基金重倉相關個股
作為旗下單只一季度漲幅超過50%的基金經理,鵬華基金的閆思倩、永贏基金的張璐以及平安基金的張萌先都押准了人形機械人賽道。
閆思倩(管理鵬華碳中和主題混合,一季度漲幅65.16%)提出,2025年我們對宏觀經濟觸底修復保持樂觀,財政與流動性充裕,證券市場預計總體表現較好,新能源為代表的製造業,主產業鏈經歷過供給側出清,需求仍持續增長,股價和基本面都在歷史底部,具備長期機會,可以長期選股。新能源相關製造業涉及成長方向較多,比如新能源汽車企業,新的技術和業務升級包括智能駕駛,人形機械人,AI能源相關等。
張璐(管理永贏先進制造智選,一季度漲幅52.32%)則預測,2025年將是人形機械人產業化破曉之年——關鍵詞是定型與量產。
張蔭先(管理平安先進制造主題,一季度漲幅53.65%)表示,後續會花更多精力去研究「穿針引線」(電子皮膚、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六維力傳感器、靈巧手、腱繩)、輕量化(鎂合金、鋁合金)、新型傳動方案、新製造工藝、新材料等方向的投資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張璐還在年報里分享了他對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建議:「投資者在初次接觸某個相關行業時,不妨將其納入關注列表,深入了解和研究該行業及工具型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基於真正看好時再做出投資決策,而不要僅僅因為熱度高就跟風購買。若看好板塊未來發展,可以考慮採用定投方式與行業共同成長,熨平短期波動,力爭享受行業長期發展的紅利。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適當分散投資,從更理性、更長期的角度做好資產配置,不要把資金全部押注到單一賽道。」
在三位基金經理的前十大重倉持股中,雙林股份、貝斯特、兆威機電、斯菱股份等人形機械人概念股多次出現,幾隻個股一季度漲幅也都在40%以上,其中雙林股份更是實現翻倍,年初至今漲幅達到118.16%。
乘上港股春風,多隻主動基金提前布局
2025年,港股時隔小半年再度出現大幅拉升,醫藥、互聯網等板塊漲勢明顯。得益於港股的優秀表現,多隻基金一季度漲幅超過30%。
其中,南方基金的熊瀟雅(管理南方香港成長,一季度漲幅31.40%)在年報中寫下超過4000字的長文,詳細闡述了基金的運作邏輯和布局思維。她提到,展望2025年,積極看好港股市場的中期表現,認為下行風險低於上行風險,應該注重三方面選股:仍然以TMT行業作為核心倉位、積極在政策加力的方向尋找機會、繼續尋找新的消費趨勢以及繼續深挖AI行業的機會。
此外,她還提到,「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一直是困擾整個基金行業的難題,本基金希望不簡單以業績和規模作為目標,而是以基金持有人的收益作為主要考慮因素,以未來3~5年的投資回報率來擇股,將研究時間精力更多地分配在「長期且重要」的事情上。
從個股來看,南方香港成長重倉持股的泡泡瑪特、老鋪黃金、小米集團-W、騰訊控股、毛戈平等一季度漲勢明顯,老鋪黃金更是在線下造就了火熱消費場景的同時,股價漲幅也突破200%,相比其最初的發行價已經翻了17倍。
過去幾年,醫藥板塊表現疲軟,但不少基金經理仍在積極調倉布局。2025年一季度,多隻港股醫藥個股走高,葯明生物、翰森製藥等個股漲幅超過40%,也讓低位「抄底」的基金經理獲得了不小的收益。
永贏基金的儲可凡(管理永贏醫藥創新智選,一季度漲幅32.29%)在年報中提到:「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我們認為在新葯發展的質量與速度層面,國內產業無須妄自菲薄。」
儲可凡表示,儘管在基礎研究、轉化醫學等領域,我們的確與歐美學術界或醫藥工業界尚有差距。但中國的新葯產業鏈迄今也僅僅發展了不足10年,我們用短短的時間,走過了歐美大藥廠近百年的路。放眼全球,已經是個「奇蹟」。 總體而言,2025年創新葯行業將步入「質量提升」的新階段,在政策持續支持與技術突破的背景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新葯企業有望價值重估。
聚焦北交所個股,多隻定期開放基金跑贏大盤
2024年9月至今,北證50指數經歷了兩次大幅度的抬升,也為跟蹤北交所個股的基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機會。在2025年一季度漲幅較高的基金產品中,也出現了多隻布局北交所的封閉式基金。
華夏基金的顧鑫峰(管理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一季度漲幅37.45%)在年報中從幾個方面闡釋了他對北交所上市公司具備信心的原因:北交所公司目前估值相較於滬深同類公司依然有不小的折價;目前持有的北交所公司今年以來依然延續了較快的增長速度;政策前期的密集發佈,已經說明了對這個市場的呵護力度,未來即將和正在進入落地實施期;北交所未來新掛牌的公司會變多變好,流動性的大幅改善和估值的系統性提升展現了更強的吸引力。
不過,顧鑫峰也提到,儘管短期可能會由於供給增加給整個市場的流動性造成一定的擾動,但增加優質供給是市場長期發展的基石,這使得選擇優質中小專精特新企業的難度相對降低。
匯添富基金的馬翔、馬磊(管理匯添富北交所創新精選兩年定開,一季度漲幅24.43%)在年報中提到,展望2025年,在主打「專精特新」的北交所市場,科技創新主線、高端製造升級主線和新興消費主線是他們重點布局的領域,仍有不少機會存在。
過去的一兩年里,大量主動基金表現疲軟,不僅收益不如一眾費率更低的ETF基金,更讓投資者心灰意冷,部分主動基金至今仍未回歸2021年的高點。上交所報告顯示,2024年,境內ETF規模增長1.6萬億元,年內指數基金持有A股市值也首次超越了主動基金。
1月23日,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要着力強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的綁定,防止出現重規模、輕回報的經營傾向,避免片面追求規模,不重視投資者的回報。2025年,隨着科技主線的持續,主動基金通過提前布局、積極調倉和提升投研能力,讓投資者付出的真金白銀獲取了更高的穩健收益,這是否能讓更多投資者改變資產配置策略?市場還在等待答案。
責編:劉安琪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