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網絡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請知悉。
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從原先認為是商人的「正確」操作,到現在被國內上下口誅筆伐,僅僅過去不到一個月時間。而李嘉誠「擁抱」美國霸權,可能在香港回歸時,他就已經想到了這天,難道這場「賣國」事件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01李嘉誠的兩種決定
距離長江和記打包售賣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43個港口的交易日,還有5天時間,如今李嘉誠面臨著兩個選擇,繼續擁抱美國,完成交易合作;擁抱祖國,中斷售賣港口。
一個是國家的利益,一個是自身的利益,按道理來講,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作為公正客觀的角度,李嘉誠最後選擇哪樣都是他的權力,畢竟作為商人考慮自己的利益,並不是錯誤的事情,但打包售賣港口,不是簡單的商業事情。
李嘉誠是個聰明的人,從苦難的家庭走到如今的地步,僅僅憑運氣和努力是很難完成這樣的偉業的。李嘉誠一直在強調他自己只是個商人,甚至在「中國人」這個身份上,他都表示是個累贅,因為他一生追求的是「利益」兩個字。
2015年李嘉誠從內地撤資,將數百億資產轉向了英國。而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時候,對於李嘉誠的行為,我們也只能無奈和惋惜。我們當然希望李嘉誠能夠留下支持中國的發展,但也不強求他的決策。
02 李嘉誠的缺點就是太過聰明
雖然李嘉誠一直堅持自己是商人,但對政治和國際形勢,他一直保有靈敏的「嗅覺」。小時從大陸貧窮的地區逃到香港,趕上香港的經濟發展。當然,他在香港的童年並沒有過的很好,但相比那時候落後大陸,李嘉誠在教育上面得到了優待。
李嘉誠在15歲就輟學務工,但按照李嘉誠的家境,如果一直在大陸的話,估計連學都不會上。這也讓李嘉誠養成了「唯利是圖」的生活法則,環境不好,就直接離開。當然,我這不是在批判李嘉誠的這種行為,相反的我很敬佩他。
隨着李嘉誠的成長,香港的發展也開始得到了迅速的改變。大家都知道李嘉誠的發家史是從一家塑膠工廠起來的,稍微了解的朋友也知道,他真正的發家是靠香港土地。
靠着塑膠工廠,李嘉誠有了一定的資金,於是靠着這些進入香港房地產行業。在香港房地產一路狂跌的時候,李嘉誠勇敢的進入,用低價收購地皮和舊樓,用來建房和出租,直到後來香港的房地產回升,這筆財富讓李嘉誠直接成為富豪。
而在香港回歸後,李嘉誠又將眼光放到了中國大陸,在大陸進行收購和投資,加上在之前在香港的積累,讓李嘉誠一躍成為世界富豪。
03 不拿「愛國」來作噱頭,也不把「愛國」當作壓力
1997年,中國的企業買下了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而這背後就是李嘉誠的長江和記(當時的和記黃埔集團),這對中國企業是個非常大的突破,這也和2017年中巴建交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得不承認李嘉誠在那時候為中國企業付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李嘉誠始終認為自己是個商人,沒拿「愛國」情懷進行炒作。
也許李嘉誠在那個時候,就是全身心的追求利益。
在香港回歸時,李嘉誠在大陸投資賺取的財富,以及拿大巴拿馬運河的港口,他始終沒有談「愛國情懷」,也許正應對了如今他不顧美國對中國的壓制,毅然決然將港口賣給美國。但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中國人,骨子流的血液是不能改變的,我們還是希望李嘉誠在大是大非面前,作出正確的決定。
對於李嘉誠的售賣港口,你保持什麼樣的看法?或者你認為這筆交易會不會出現改變?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讀者朋友,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
新浪財經:李嘉誠何鴻燊們的發家史:白手起家是童話|李嘉誠_新浪財經_新浪網
新浪財經:李嘉誠賣港口交易暫緩!「將依法進行審查」|李嘉誠_新浪財經_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