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撤退

2025年01月16日17:23:13 財經 1710


2025年剛開 始,李嘉誠就有了新動作。
此次事關中藥資產。

1月1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醫藥(HK.0013)宣布出售其在上海和黃葯業45%的股份。這是其家族已經持有了24年的資產,若交易順利完成,李氏家族又能入賬約6.08億美元。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1月1日,和黃醫藥宣布出售其在上海和黃葯業45%的股份

外界紛紛揣測,李嘉誠懷揣多年的「中藥夢」,為何突然要拋棄?

儘管李嘉誠已在2018年正式退休,但李氏家族的一舉一動仍然備受關注。香港房地產、內地經濟騰飛、全球化發展……過去幾十年間,李嘉誠從未錯過時代的大機會。與其說是商人,李嘉誠更像一位投資者,在資本世界高拋低吸,對資產轉換騰挪,讓財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有人說,認知決定命運,而李嘉誠是那個坐在「頭等艙」里、擁有「頭等艙」視野的男人。因此,他的行動對眾人而言撲朔迷離,令人捉摸不透,也難以理解。

李嘉誠所代表的香港巨商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年輕人或許已很難受到他的故事鼓舞,渴望沿着他的腳印走出一條同樣的路。但對於他的任何行動,人們永遠想要知道得更多。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李嘉誠,最近在忙什麼

李嘉誠96歲了,他上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24年8月——李嘉誠基金會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捐贈了亞洲首部用於治療肝癌的新醫學儀器,發佈會上,李嘉誠通過連線方式露了面,他西裝革履,依舊戴着經典的黑色膠質眼鏡,興奮地對新醫學技術表達了肯定:「真是不可思議。」

退休後,李嘉誠便將「長和系」交給了長子李澤鉅打理,他個人則通過李嘉誠基金會經營慈善事業。但種種跡象表明,李嘉誠的意志與愛好依舊在影響着龐大的李氏商業帝國。

李嘉誠向來對醫學知識充滿熱情,他曾多次說過,如果不是家境貧寒,自己可能會成為一名內科醫生或科學家。 取得不可估量的財富後,醫療領域成為他看重的投資板塊, 2000年,李嘉誠投資成立了和黃醫藥。

上海和黃葯業原先是和黃醫藥與上海醫藥各自持股50%的公司,和黃醫藥此輪出售股權後,在上海和黃葯業的持股比例僅剩下5%。在1月1日發佈的公告中,和黃醫藥進一步說明,出售事項所得款將進一步用於內部產品的研發,以推動核心業務戰略,該核心產品包括新一代抗體靶向偶聯藥物(ATTC)。

ATTC是目前藥物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可用於精準治療癌症與其他疾病。和黃醫藥的首個ATTC候選藥物將於2025年下半年進入臨床試驗,由此可見,和黃醫藥此次出售上海和黃葯業的股份,是為了騰挪更多資金用於創新葯的開發。

反觀上海和黃葯業,它的核心產品以中成藥為主。麝香保心丸是上海和黃葯業的現金奶牛,在2024年前三季度為其貢獻了5.73億元的凈利潤。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點開上海和黃葯業官網產品頁,第一個浮現眼前的產品就是麝香保心丸 ‍‍‍‍‍

二十多年前,李嘉誠有一個讓中藥國際化的夢想,在2001、2003、2004年,和黃醫藥分別與內地葯企上海醫藥、同仁堂、白雲山合資成立公司。但在2021年,和黃醫藥就已出售了白雲山和黃的全部股權,開始剝離中藥相關資產。

李氏家族的資金,正在從中藥流向創新葯開發。

過去一年,李嘉誠的名字出現在媒體上,基本離不開「賣賣賣」。除了中藥,李嘉誠另一顯著的套現動作發生在銀行領域。

2024年10月,李嘉誠、李澤鉅在一個月內4次減持儲蓄銀行,累計減持約1.5億股。到了12月,李嘉誠父子繼續減持2082萬股,在兩個月時間內套現超8.2億港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六大國有銀行之一,2016年,儲蓄銀行在港交所上市,當時李嘉誠父子通過基金會持有郵儲銀行股份約22.67億股,表示對儲蓄銀行有「絕對信心」。多輪減持後,李嘉誠父子在儲蓄銀行的持股比例從11.42%下降至4.96%。

在李嘉誠父子頻繁減持儲蓄銀行的2024年,郵儲銀行股價持續走高,營收與凈利潤增速卻處於歷史低點,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僅同比增長0.09%與0.22%。

對於多次減持,長江實業集團回應稱,減持皆屬於基金會的日常財務運作,與郵儲銀行的經營發展無關,投資所得之收益全部撥歸慈善用途。有媒體報道,根據儲蓄銀行H股K線圖,李嘉誠的數次拋售均在股價的相對高位,可謂精準賣出。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賣的

近幾年,李嘉誠家族開始用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在內地與香港推出房地產項目。

2023年,長實集團在九龍工業區油塘地區推出新樓盤「親海駅二期」,平均樓盤價為14997港元/呎。開發商標榜其為「香港7年內最便宜的市區新盤」,有人用新盤的最低單價與附近樓盤的市場價相比,發現大約打了7折。

在內地,同樣的景象也在上演。2024年10月,長實集團旗下位於北京東四環外的豪宅項目「御翠園」開盤,這是李嘉誠在北京的最後一個地產項目,銷售均價為7.6萬元/平方米,比備案價降低了2萬元/平方米。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2024年10月,位於北京的豪宅項目「御翠園」開盤,銷售均價為7.6萬元/平方米/圖源:網絡 ‍‍‍

打折的結果自然是以價換量,加速資金回籠。儘管以「超低價」賣樓,但相比多年前的買入價,收益仍然不菲。根據媒體報道,「御翠園」的相關地塊在2001年被李嘉誠公司買下,樓麵價僅1750元/平米。

李嘉誠以投資房地產聞名,但他在房地產上更多的表現卻是「無為」。 以「御翠園」為例,李嘉誠捂地二十多年遲遲沒有動工,錯過了北京樓市最喧囂的時刻,也經歷了房地產下行的轉折點,最終在2024年下半年救市政策發佈後成功開售,落袋為安。

在香港樓市低迷之際大舉進入,是李嘉誠早期財富膨脹的關鍵, 但李嘉誠本人對樓市始終保持着商人的謹慎,堅決不賺最後一個銅板。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頻繁拋售香港與內地的地產項目,其中包括不少地標建築,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等,這些動作被解讀為看空中國樓市的信號,在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

2015年,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發表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人民日報隨即又發佈評論《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疑似對前文作出回應:「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

李嘉誠本人亦對「撤資」的言論十分在意。 2014年,他在接受財新採訪時多次說到「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在他看來,在商言商,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是常情。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能賣的,李嘉誠用手指着自己腳下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中心,說,這個永遠也不會賣。

當然,李嘉誠也並非一諾千金。他曾公開承諾李氏旗下兩家核心企業絕不會改變註冊地,但僅一年後,也就是2015年,李氏商業帝國合併重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兩家上市公司重組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後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註冊地從香港改為開曼群島。

幾乎在拋售內地房地產的同一時間,李嘉誠攻入了歐洲市場。水、電、通訊……這些現代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基礎設施,成為了李氏家族瞄準的目標。

外界稱, 「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 ,李嘉誠在英國投資的公共事業包括水務、能源、鐵路、港口與連鎖藥房。當人們回過神來,才發現英國約25%的配電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約7%的供水市場、近40%的電訊市場、近三分之一的碼頭、逾50萬平方米土地資源均被李嘉誠收入囊中。

事實上,早在2000年左右,李嘉誠商業版圖的國際化擴張就主要通過「和記黃埔」開展運作。從此之後,李氏家族在大陸與香港地區的營收佔比開始降低,來自歐洲與其他市場的收入逐漸成為主要部分。

如今,歐洲儼然已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真正的「大本營」。根據長江和記的最新財報,截至2024年6月,歐洲地區的營收佔比達到50%,香港與內地的營收僅分別佔據7%與5%。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截至2024年6月,歐洲地區的營收佔比達到50%/圖源:長江和記財報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李嘉誠的時代已經過去

李嘉誠出生在廣東潮州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40年,為了躲避戰亂,李嘉誠一家搬往香港。不久後父親病逝,十多歲的李嘉誠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擔。

那個時代的香港社會對李嘉誠來說陌生且殘酷,沒有社會網絡的兜底,飢餓與貧窮的威脅如影隨形。環境的變化迫使李嘉誠心生一股更加強烈的鬥志,成為了他拼搏的原動力。

鐘錶匠學徒、推銷員、塑膠花、香港與內地樓市、基建港口與能源、全球化投資……短短几個字可以概括李嘉誠的人生歷程。 他本人是亞洲最長青的企業家,胡舒立評價他「李氏過人之處,在於狠准出手與柔性身段兩者兼備」。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年輕時的李嘉誠

插上時代的翅膀,許多人都能獲得成功,無數商人就曾陶醉在房地產這遍地生金的場域里,以至於對危機後知後覺,無法自拔。 而李嘉誠是一個務實的悲觀主義者,2008年,他在接受《商業雜誌》採訪時說到:「我會不停地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的時間考慮失敗。」

關於李嘉誠的「神話」有很多。比如過去每一次金融危機之後,李嘉誠的財富都會暴漲——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李嘉誠還只是香港四大富豪中的吊尾,危機過後的1999年,他立刻成為香港第一富豪;2009年,李嘉誠與李兆基的財富只相差50億美元,但在金融海嘯中,「和黃系」股價跌幅遠遠小於對方的「恆基系」,導致二者的差距一下子拉大。

但如今也不得不承認,李嘉誠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不再確信香港社會還會誕生李嘉誠這樣的巨商,即便是李氏家族自身,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也顯得有些應接不暇。

世界政治經濟環境正在變得更加複雜,即便是水利電信這樣可以帶來穩健收入的板塊,想在裏面躺着賺錢也越來越難。

2022年,英鎊大幅貶值,李嘉誠開始連接拋售在英國的部分資產,如英國倫敦甲級辦公室大樓5 Broadgate與英國電力資產 UK Power Networks,但後者並未順利賣出。

李嘉誠家族試圖繼續在全球騰挪資產,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歸宿」。2023年上半年,「長和系」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降,走到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2024年上半年,側重港口、零售業務的「長和」營收有所增長,但凈利潤同比下降9%,側重物業與酒店資產的「長實」 營收同比下降同比減少10.55%;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16.73%。

2024年初,福布斯榜單出爐,李嘉誠以362億美元的身家在香港富豪榜上蟬聯第一,但他的財富相比去年縮水了約7%。

李嘉誠,大撤退 - 天天要聞
李嘉誠在2024年香港富豪榜上蟬聯第一,但其財富相比去年縮水約7%/圖源:福布斯 ‍‍‍‍

去年年中,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倫敦證券交易所進行第二上市,英國是長江基建的最大市場,而此前不久,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澤鉅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過去歷史告訴我們,誰賭香港長期差都是錯的。」其餘公司沒有繼續在倫敦上市的計劃。‍

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李氏家族原本「低買高賣」的手段顯得不再那麼有效。眼下,成功的路徑變得愈發複雜和不確定,這不僅是李氏家族的挑戰,對於千千萬萬的後來者而言,也需跳出過往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新的邊界,畢竟,複製李嘉誠再無可能。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四川新網銀行高層洗牌,王航不再任董事長,朱韜擬接棒 - 天天要聞

四川新網銀行高層洗牌,王航不再任董事長,朱韜擬接棒

微成都報道 日前,四川省首家民營銀行——四川新網銀行披露2024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該行原董事長王航因工作原因,於2024年6月起不再擔任董事、董事長及專門委員會職務。同時,該行已選舉朱韜為新任董事長,其董事長任職資格尚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核准。▲圖源:四川新網銀行官網簡歷信息顯示,朱韜曾任中國銀...
洋客商告訴你,「一帶一路」市場的正確打開方式 - 天天要聞

洋客商告訴你,「一帶一路」市場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137屆廣交會第三期5月1日-5日舉行,本期以「美好生活」為主題,展覽題材包括玩具及孕嬰童用品、家用紡織品、文具、健康休閑用品等。展區內不僅承載着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嚮往,也搭建起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貿往來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