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五周年。地處西南腹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陳亞軍表示,當前,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縱深推進的新階段,要加快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在發佈會上,陳亞軍用四個「新」總結了五年來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顯著成效。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建設,實現新躍升。從經濟總量看,五年前,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不足6.3萬億元,2024年預計增長到8.6萬億元,五年邁上了兩個萬億元級的台階,佔全國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從產業體系看,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四大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汽車產量、電子信息產值佔全國的1/10以上。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呈現新氣象。在創新布局方面,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啟動,西部科學城在重慶和成都兩地正式掛牌,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建設,重組形成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協同創新方面,川渝創新合作計劃深入實施,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上線運行,12家高新區建立了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兩省市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餘台(套)。
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獲得新突破。一方面,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實現市場准入異地同標、營業執照互辦互發;全國首個跨省域管轄金融案件的專門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掛牌成立,首個跨省域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設立運行。另一方面,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深入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線路輻射全球126個國家(地區)的548個港口;2021年至2024年11月,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1.6萬列,佔全國開行總量的25.2%。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取得新進展。在生態環境領域,建立實施了環保督查聯動機制,pm2.5平均濃度總體下降,成立全國首個河長制跨省市聯合辦公室,長江幹流川渝段年均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平。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化實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動,「川渝通辦」覆蓋35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進一個門、辦兩地事」。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實現無障礙轉移接續,公立醫院161項醫療檢查檢驗結果實現互認。
陳亞軍表示,雙城經濟圈經過五年的建設,創新動能更為強勁、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綠色本底更加堅實,開放發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發展能級和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當前,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縱深推進的新階段,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川渝兩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加快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鑫
編輯/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