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開始,美國gdp突然把中國甩開,2023年,中國gdp總量僅僅為美國的60%左右,兩年時間,美國gdp總量把中國拉開了將近20%。
這讓看衰中國的人無比興奮,但事實上,從創造價值的第一,第二產業來看,事情卻是相反的結果。
★ 我們不僅可以從真實數據中窺探中美經濟的真實差距,而且還可以分析出未來中國經濟真正的成長空間。
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普遍發達,對gdp的貢獻遠遠超過第二和第一產業,這既與它們科技話語權有關,也與它們數百年來一直引領工業革命潮流以及殖民時代累積的財富有關,而財富集中後就會推進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霸權推動資本成為控制第一與第二產業的頂端生態鏈,從而把第二產業分化為工廠,品牌,市場和投資,製造工廠淪為殖民對象,品牌,市場和投資則通過話語權獲得商品絕大部分利潤。
★ 中國的崛起,其全產業鏈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它不僅僅是世界工廠,而且還要通過全產業鏈獲取世界產業話語權。
所以,美西方的恐懼正源於此。它們害怕失去話語權之後就會失去牟取暴利的最大工具。
如今,中國的最大短板就是科研投入在gdp中的比例依然偏低。第一產業產出已經是美國的6倍,製造業gdp是美國的2倍,但是第三產業卻只有美國的1/2。
★ 中國的gdp構成比例似乎遠比美國的更具合理性,即創造財富的第一第二產業幾乎與財富再分配的第三產業總量相等。
即中國的第一第二產業創造的財富僅僅只是進行了簡單的一次分配,這也就意味着中國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更具創造的空間。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中國開始大量增加科研投入,大規模對社會財富再分配進行創新,同時通過科技與全產業鏈優勢擠壓美西方的話語權空間,那麼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韌性空間將會被打開。
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可用政策工具遠遠比美國更多,發展潛力一旦被釋放,也許會超出我們所有人的想像。
(免責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觀點,僅供參考。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不實,請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