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碳酸鋰市場走勢再次成謎。
先有澳大利亞鋰礦停產,後又有中國企業頻繁出手「搶礦」。在供給端,出清與入局幾乎同時發生。而在需求端,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的需求再次刷新預期。之前都說金九銀十,現在都已經進入12月份,增速依然不減。
截至目前,碳酸鋰的供需兩端,似乎正在展開一場「賽跑」,究竟看誰跑得更快,誰又最先「停」。12月份乃至2025年初,碳酸鋰走勢似乎依然撲朔迷離。
排產再超預期!政策可能延續
近期碳酸鋰價格波動較大,碳酸鋰主力合約從10月中旬的跌破7萬元/噸的價格,攀升至11月中的接近8.5萬元/噸,之後一路震蕩現在徘徊於每噸7.5萬元附近。
鋰電池需求端的超預期增長成為了碳酸鋰價格最大的主導因素。原來大家都認為「金九銀十」之後,市場需求將歸於平靜,但是今年在政策的利好激勵下,據測算將近600多億元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和儲能投資,直接帶動市場起飛。
據相關數據統計,10月份國內主要企業排產合計達到:88.5GWh,同比增長了接近28%。
11月份,國內新能源車產銷和主要企業排產再超預期。頭部電池企業11月份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排產再超110GWh,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高於10月產量。這是11月份碳酸鋰價格走出小高峰的主要原因。
相比實際需求,超預期增長往往更能帶動市場熱情。而這種預期,目前也已經延續到了12月份。據最新統計,目前12月份的各主要企業排產雖然略有下降,但是對比往年依舊錶現偏強,合計12月主要企業排產依舊超過100GWh。這使得原本年底行情趨冷的預期再次反轉。
再加之近期,傳出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有可能延續,儲能需求可能繼續擴大的消息,這使得需求增長帶來的樂觀情緒,與年末年初的傳統淡季思維,形成了博弈。碳酸鋰價格也因此維持在7.5萬元/噸區間不斷震蕩。
長期看好,頭部企業帶動市場信心
當然,除了短期波動之外,對於整個市場的長期看好也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穩定力量。這主要來自於鋰資源企業,以及行業頭部企業的信心。
面對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從長期來看碳酸鋰不僅沒有過剩,反而面臨資源短缺的問題。為此我們看到,在一些高成本鋰礦紛紛停產之後,產業巨頭們同時加速了低成本礦山的布局。
寧德時代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贛鋒鋰業在非洲的馬里、天華新能在江西紛紛開始加速鋰礦資源開發,四川資源集團也以24.62億元拿下甘孜州麥基坦鋰礦探礦權。
這一方面說明,按照目前的價格,這些礦山的開採依然可以保持相對合理的利潤;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產業巨頭們有信心進行這種逆周期,甚至是跨周期的操作。
對此,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南美鋰礦市場將有顯著增長,寧德時代、紫金礦業、青山和贛豐等企業在南美的項目預計都將在明年投產,預計新增碳酸鋰(摺合LCE)約9萬噸。而在國內,李家溝項目也有望在明年增量。多家中資企業在非洲布局的鋰礦在2025年也將迎來量產爬坡。
價格趨穩,供給過剩或將習以為常
目前,碳酸鋰供應端產量延續復蘇、碳酸鋰供應依然過剩,這已經是大家都十分確定的事實。但是,奇怪的是面對這種過剩的情況,整個市場目前沒有出現價格暴跌的恐慌。
這一方面是因為,11月份碳酸鋰價格出現小幅反彈,企業套保後碳酸鋰有較好利潤,同時快速增長的需求沖淡了市場的擔憂。
另一方面,整個市場對於過剩本身的理解也在發生轉變,大家已經開始習以為常,不再「談虎色變」。畢竟,對於一個市場和技術都處於快速變革的行業,一部分的產能過剩和產品過剩是恰當地甚至是必要的。這才是市場經濟、市場競爭優勝略汰的本質。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預計在2025年全球碳酸鋰(LCE)需求將達到約147萬噸,增長22%,而供給將達到160萬噸LCE,這意味着儘管部分高成本礦選擇停產,但是依然還將有近13萬噸過剩產量。這個過剩數量預計只是比2024年稍微少了一點。其實2023年的過剩數量也是差不多18萬噸,2022年過剩數量是10萬噸左右。
說實話,只要好好看一下歷年產量數字就會發現,對於百萬噸級的市場規模,區區十萬噸左右的過剩或短缺其實不足以讓市場產生,從每噸4萬元到60萬元,再跌回7萬元的如此大規模的價格「過山車」。真正影響市場價格的是當年不完善的市場規則,以及過於集中、缺乏協調的市場格局,而不是產能本身。
因此,對於未來碳酸鋰的走勢,以及2025年的變局,從產能來看反倒是最不重要的因素,除了繼續尋底之外,產能出清可能永遠不會到來。相反,來自需求增長的信心,可能將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國內增速空間已經見頂的情況下,儲能市場佔比的提升,將起到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