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2024年06月27日01:32:04 財經 1287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於2024年6月26日10時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幹勁、勇挑大樑——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範』新答卷」系列主題第五場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等就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用好開放「法寶」集聚融合全球一流創新要素資源等方面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各地都紛紛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戰略之舉。蘇州的比較優勢在哪?怎麼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蘇州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吳慶文

蘇州有很多優勢,蘇州是鏈接世界的要地、產業配套的高地、創新創業的福地、對外開放合作的寶地,同時我們還是多元文化的融匯地、高品質生活的首選地、眾多應用場景的新生地、一流營商環境的示範地。我們很有自信地說,蘇州應當是全國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條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區之一。

具體到產業層面,我們的優勢之一在於,產業發展積累深。很多新興產業根植於傳統產業,也離不開傳統產業的配套。蘇州集聚了16萬家工業企業,覆蓋了絕大部分的工業門類,是長三角和全國、乃至全球眾多產業鏈的發起點和連接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蘇州來說,有着更硬的底氣。

優勢之二在於,產業煥新走在前。蘇州是最早推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城市,目前已經實現了對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集聚「燈塔工廠」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2.7%、47.6%。可以說,新質生產力正在蘇州持續地開花育果,向著成林成勢加快生長。

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速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對接,着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努力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使蘇州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增長極。

當前,我們在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科技招商、產業招商同步抓。這是決定未來發展增量的關鍵一招。我們在做好產業項目招大引強、工業企業增資擴產、保障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上,同步細水長流地招引一批科創項目。這需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像長光華芯,還有亘喜生物,當初剛從海外回來到蘇州時,都只是科技型小團隊。後來一步步成長,如今他們,一個已經成功上市,成為光子產業的骨幹企業;另一個,被跨國葯企巨頭阿斯利康,以12億美金收購,創下本土創新葯企的第一例。去年我們招了1萬個科創項目,以後每年目標都要新增1萬個。這是我們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播下的種子,以後成長起來,就是人才森林、創新森林。

更深層次上,我們將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意味着革新生產關係,需要更優的創新生態體系來支撐。蘇州將系統優化科研體系,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改革、要素市場化改革、數字化改革,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努力讓更多優質的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順暢流動。

開放型經濟是蘇州的鮮明特徵之一。新時期新形勢下,蘇州如何用好開放「法寶」,集聚融合全球一流創新要素資源?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 唐曉東

新時期新形勢下,蘇州主要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對接CPTPPRCEP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數據自由流動、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借鑒先進規則,努力為創新提供足夠的機制保障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在DEPA框架下,我們圍繞跨境數據流動、商貿便利化、國際航運信息交換等方面開展制度創新,編製形成跨境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規則指引,並於今年1月上線「蘇數通」數據出境公共服務平台,滿足一批高科技企業數據跨境流動的需求。依託自貿片區的先行先試,我們目前已累計形成全國全省首創、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210項,圍繞生物醫藥開展全產業鏈制度集成創新,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一方陣。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深化高水平開放為核心,努力在行業技術標準、科技成果轉化、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加強與國際接軌,深化與全球大院大所、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在財政科技計劃申報、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等方面支持外資企業平等參與,努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第二件事,做強載體平台。增強開發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在結構優化、科技創新、產出效益等方面強化考核引導,進一步拓展中新、中德、中日和海峽兩岸等載體平台的開放創新能級。發揮好中新合作優勢,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加強中新「國際化走廊」建設,深化外資總部集聚區建設,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堅持引資+引技+引智,鼓勵外籍初創團隊、外企在蘇州創新創業;鼓勵外企與各類開放平台、科創載體深化合作,開展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鼓勵外企增加技術、研發、人才等投入,加強與國內企業協同創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空客大金西門子飛利浦等跨國企業研發載體不斷落地,今年我們又聚焦研發便利、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了支持外商投資設立和發展研發中心的19條措施,目前蘇州的外資研發中心已佔全省一半以上。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發揮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海外商務中心、離岸創新中心等平台的專業化服務、孵化功能,支持本土企業高水平「走出去」,開展技術合作、投資併購、返程投資,吸引更多的創新項目落地蘇州。

第三件事,優化開放環境。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我們在出入境、人才引進、醫療保障、居住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軟服務」,為外籍人士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今年以來,我們大力提高外籍人士聚集區域的外卡受理能力和現金支取、兌換服務水平,針對短期境外來蘇州人士,創新推出移動支付工具Su-Pay,實現「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讓外籍人士支付不「見外」。下一步我們還將持續在支付、出行、子女教育、社會融入等方面完善舉措,讓外籍人士在蘇州樂享生活、創業無憂。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蘇州如何激發企業主體能量,塑造強勁的創新矩陣引力場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市科技局局長 徐積明

目前,蘇州擁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5萬家、全國第一。科創板上市企業55家、全國第三。國家高企超1.57萬家、全國第四。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超1050億元,其中95%以上來自企業。下一步,我們將從3個方面,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一是做大創新型企業集群。我們堅持增量、存量兩手抓,在做大增量上,成立全國首個市級層面的科技招商中心,大力招引高水平人才項目,據統計,全市95%的科創板上市企業、72%的瞪羚、獨角獸企業都來自科技招商項目,剛才吳市長也講到,今年還要新增科技招商項目超1萬個。在做優存量上,運用科創指數,開展企業綜合評價,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分層分類建立培育庫,精準施策、集成支持,做大做強產業發展「底盤」。

二是做強企業創新能力。系統梳理全市400多家實驗室、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按產業方向、以科創聯盟形式進行整合,全力打造「一產業細分領域一科創聯盟」,引導聯盟服務企業。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面向全球「揭榜挂帥」,實施有組織科研,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今年我們創新聯合體數量將突破200家。加快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推動全市1.3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特別是外資、港澳台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向創新型企業轉型。

三是做優創新生態環境。我們高度重視科技金融,推出「科創指數貸」等金融產品,同時,聚焦研發關鍵環節、產品首購首用等領域,不斷創新保險險種,多管齊下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研發難題。加快打造蘇州國際路演中心,幫助企業對接全球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資源要素。每季度遴選10家科技創新示範企業,通過視頻聯播方式,展示企業創新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促進企業相互學習借鑒、比學趕超。

創新需要久久為功。蘇州是如何圍繞創新「全鏈條」「全周期」,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創新整體效能的?

蘇州市科技局局長 徐積明

目前,蘇州已與200多家國內外高校院所開展創新合作,近5年我們累計實施產學研項目超1萬個,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1000億元、全省第一。我們有個深刻體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關鍵一躍,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我們重點從成果需求端、供給端、服務端「三端」發力。

一是突出企業需求端引領。深度挖掘企業技術需求,推動全市400多家科研平台開展以需求、應用為導向的技術研發。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深度孵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儲備未來發展動能。

二是提升成果供給端水平。與全國重點高校院所共建成果轉化中心,在一流高校周邊設立科創飛地,主動挖掘技術成果,推動項目異地孵化、在蘇轉化;面向全球,依託全市26家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利用海外資源就近研發、就地孵化,源源不斷導入海外高端人才項目。

三是加強轉化服務端支撐。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工程化服務平台。發揮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香港應科院長三角成果轉化中心等平台作用,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路演活動, 加快推動成果落地轉化。

蘇州正在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具體是在哪些產業領域上重點發力,又布局了哪些新興賽道?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市工信局黨組書記 范建青

蘇州正在從「製造」向「智造」轉變。前一個是製造業的「制」、後一個是智慧的「智」,儘管發音相同,內涵可不一樣。

應該說製造業是蘇州最大的「看家本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壓艙石」的作用。今年,我們以「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召開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會上提出,要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提出了「345」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到2026年,GDP超3萬億,形成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躍上5萬億台階。

目前,蘇州立足省「1650」產業體系部署,正在全力打造由10個產業集群和30條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圍繞蘇州「智造」,重點聚焦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三個方向。一是傳統產業以「智」增效。支持鋼鐵、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提質煥新,大力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這項工作總體呈現起步早、投入大、覆蓋廣的特點。早在2016年,我們就開始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免費診斷服務,全市財政每年投入近20億元,累計推動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超過3萬個,在全省率先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全覆蓋。下一步,我們將以獲評首批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投入,每年開展1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評估,全力打造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蘇州樣板」。二是新興產業以「智」賦能。以人工智能賦能製造業,進一步推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進一步鞏固新興產業優勢。三是未來產業以「智」提速。加快布局光子、量子技術、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加速顛覆性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程。積極開闢新賽道,全力在低空經濟、智能車聯網、人形機械人等領域搶佔先機。

最後,藉此機會向各位推廣一下我們正在打造的「1030產業沙龍」品牌:今年,蘇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每周六我們都會舉辦產業沙龍專場活動,旨在搭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人才、科研機構、金融單位、法律服務機構等常態化交流對接平台,歡迎各界朋友多多關注、積极參与,共同推動蘇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三十周年,請問園區未來發展目標是什麼?將在哪些方面聚焦發力?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吳宏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首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是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看蘇州的重要窗口。2016年以來,實現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八連冠」,有基礎、有條件,更有責任,當好「探路者」「先行軍」「排頭兵」。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視察蘇州工業園區,要求蘇州工業園區「繼續擴大國際合作,努力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園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恰逢園區開發建設三十周年,我們了解到,國務院計划出台文件,支持園區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賦予園區一批先行先試的政策,中新兩國政府計劃共同發佈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合作願景、簽署在園區開展數字貿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面向未來,我們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重點聚焦三個方面,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一是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節點。持續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拓展雙向投資、科技創新、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中新合作。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蘇州自貿片區改革創新,賦能外資外貿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內一流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引領蘇州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二是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加快推進蘇州實驗室總部基地、國家生物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等重大平台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擴大高端人才集聚優勢,三年內,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500家,各級科技領軍人才總數超5500人。

三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高地。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對接,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三年內,力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產值均突破3000億元,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四大新興產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75%,更好服務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當前,國際資本流動呈現新動向,吸引外商投資也面臨新挑戰。下一步,蘇州將如何進一步面向全球,招引更多的「創新合伙人」?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市商務局局長 孫建江

蘇州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1600億美元,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國際資本流動呈現新動向,蘇州利用外資面臨新挑戰。蘇州將充分利用開放型經濟和製造業優勢,不斷探索引資新方式、新舉措。

一是探索吸引外資新路徑。蘇州擁有1.8萬家外資企業,留存利潤是一座可以深挖的「富礦」。我們於2022年出台利潤再投資工作舉措,已有一大批利潤再投資項目獲專項激勵。接下來,我們將對重點企業建庫,做好跟蹤服務,推動外資企業留存利潤增資擴產。用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匯管理便利化試點、本外幣一體化等政策工具,吸引外資持續加碼蘇州。

二是推動外資企業深耕轉型。外資繼續看好蘇州、深耕蘇州。去年以來,西門子艾聞達中國區總部、康寧藥物智能化合成等一大批優質外資項目簽約落地。今年3月,總投資超10億美元的博世新能源汽車項目「拿地即開工」。總投資20億元的太古可口可樂項目實現「五證連發」,從簽約到開工僅歷時8個月。下一步,我們將依託蘇州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和產業生態,以及人才、科創優勢,推動外資企業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引導在蘇外企向金融、信息技術、檢驗檢測等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向醫療、養老、文旅、休閑等高質量生活性服務業拓展。

三是打造開放平台新優勢。發揮蘇州工業園區對新加坡合作優勢,抓住開發建設30周年契機,進一步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戰略合作。發揮太倉「德企之鄉」,德資企業超500家的集聚優勢,進一步拓展對德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打造更大量級德企集群。發揮蘇州高新區「日資高地」,日資企業近800家優勢,進一步推動日資企業集聚發展。發揮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崑山金改區「雙區聯動」疊加效應,進一步在產業合作、金融改革創新、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試。

我們還將加強與我國駐外使領館合作,優化我市駐外經貿機構布局,全力構建全球化招商網絡。立足大招商、招大商,今年還將派出超200個團組招引更多「創新合伙人」。

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必須要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在這方面,蘇州有哪些考慮,下一步有什麼舉措?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吳慶文

蘇州一直是一座開放包容、擁抱創新的城市。這些年,我們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集聚了一批海內外優秀人才、科研院所和創新企業。他們給蘇州帶來了強勁的創新原力,我們也通過這些深度合作,拓展了國際化的視野和理念。

我們越發認識到,一流的創新生態,就像陽光雨露之於樹木,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給足空間和時間,讓各類要素協同互動、高效配置,才能培育出一片熱帶雨林。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與其說是做好服務,不如說是與各類創新主體建立起一種開放合作的夥伴關係,實現共同成長。

一是提供暢通的資本對接渠道非常重要。蘇州是最早成立天使母基金的城市之一,發展至今已成為國內科創基金最活躍的城市之一,全市備案私募基金產品近3000支。我們將發揮好元禾創投、蘇創投、蘇高新創投等政府性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吸引集聚更多社會資本加持蘇州,精準匹配創新全產業鏈。

二是提供多元的創新交流平台非常重要。目前,蘇州擁有31所大學(研究院),牛津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北大等200多所高校在蘇州都建有合作機構。我們將持續擴大與國內外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支持聯合在地的重點實驗室等載體,參與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重大科技工程和各類科技攻關項目。我們還將進一步吸引國際科技組織、行業聯盟、外資研發機構等集聚,辦好冷泉港亞洲會議等前沿論壇,持續拓寬國際科學交流合作的新渠道。

三是提供充足的場景應用機會非常重要。蘇州擁有海量企業、多元行業,可以說是天然的技術應用沃土。近年來,香港應科院長三角成果轉化中心、S-Lake先進技術發展中心、中荷(蘇州)科技創新港等一批項目,都在加快建設。我們歡迎各類海內外「硬科技」項目,來到蘇州開展技術與商業化驗證。

四是提供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非常重要。這兩年,蘇州新辦了一個科技商學院,專門就是為了科技人才設立的,每期都會聯合頂尖院校,邀請科技、金融等各路大咖來做培訓,目的就是幫助科技人才更懂產業、更懂管理,反響特別好、期期爆滿。我們將持續瞄準人才的現實關切,在事業、家庭等方面給予悉心關注,幫助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戰友、點石成金的伯樂。我們還將辦好國際精英創業周、科學家日等活動,動態編製更新全球人才地圖、創新要素圖譜,讓更多人才能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特別是下個月馬上要啟幕的國際精英創業周,16年來累計吸引創新創業項目3.5萬個。我在這裡和大家也做個預熱和邀請,歡迎媒體朋友們,屆時來蘇州採訪報道,切身感受一下蘇州蓬勃的創新氛圍!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江蘇新聞頻道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

編輯|小燕

關注

蘇州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們答記者問 - 天天要聞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申通快遞:未來一兩年行業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速,目標要超越大盤 - 天天要聞

申通快遞:未來一兩年行業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速,目標要超越大盤

「預計未來1至2年內,快遞行業(業務量)整體仍將保持雙位數的增長速度,申通年內日處理能力突破7500萬件。」6月28日,在申通快遞(002468)2023年客戶開放日間隙,申通快遞總裁王文彬在接受媒體群訪時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前,包裹更加輕量化、碎片化加上逆向物流也在增多,因此快遞包裹量的增速大盤還在。受益於網購滲透...
1400億中金公司換屆,董事長薪酬257萬,人均超過70萬? - 天天要聞

1400億中金公司換屆,董事長薪酬257萬,人均超過70萬?

【高管】有投行王之稱的中金公司在上半年結束前完成了換屆工作。中金公司最新公告顯示,2023年度股東大會選舉陳亮為執行董事,張薇、孔令岩和鄧星斌獲委任為非執行董事, 吳港平、陸正飛、彼得·諾蘭和周禹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
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 耐克跌近20% - 天天要聞

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 耐克跌近20%

中新經緯6月29日電 美東時間28日(周五),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道指跌0.12%,納指跌0.71%,標普500指數跌0.41%。來源:Wind科網股多數下跌,Meta跌近3%,亞馬遜跌超2%,蘋果跌1.63%,谷歌跌近2%,微軟跌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