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在ICU救治的消息,引發普遍關注。據娃哈哈公關負責人表示,宗慶後目前情況穩定。
宗慶後今年將近八十,媒體報道稱春節前他因肺癌病重入住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情況一直不太樂觀。
作為浙商大佬,宗慶後是老一代民營經濟企業家中的代表人物,經歷傳奇。近年來他公開露面的情形相對不多,由女兒宗馥莉擔任娃哈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2015年,「商業人物」曾多次與宗慶後交流,遲宇宙先生據此著有《宗慶後——萬有引力原理》一書。通過這本書,外界得以近距離觀察到這位商界大佬不為人知的諸多方面。
以下文章首發於2015年12月,雖然幾年時間過去,商場風雲變幻,宗慶後與娃哈哈也都面臨全新的局面,但是關於他首富之路的描寫與評價,並不過時。今天重新發佈,以饗讀者。
作者:遲宇宙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很多時候人們的失敗不是因為準備得太少,而是發現困難太多而主動放棄。其實有時候,只要我們行動了,就會得到比預期更好的結果。」——宗慶後
01.
杭州市清泰街160號那棟5層小白樓,是娃哈哈集團的總部。「商業人物」(「biz-leaders」)的訪問者受邀走進宗慶後的辦公室。
他的辦公室面積不大,略顯凌亂,一套看不出年歲的辦公桌椅、一張簡易床、幾個拉杆箱、一堆布鞋,安居於各自的位置。屋子中充溢着煙味兒。如果有人說這是「中國首富」的辦公室,沒什麼人會相信。
2015年10月10日,宗慶後七十大壽。雖然值得慶祝,他卻過得並不十分順心。娃哈哈在繼續追逐「千億帝國」夢想,依舊在路上;中國傳統工業依舊疲軟,預言家們說,未來傳統企業會死掉一半,「互聯網+」才是主角。
「如果主業疲軟,我就不是首富了。」宗慶後曾說。他很快就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此時此刻宗慶後依舊是「中國企業領袖」,但他已遠離「中國首富」好久了。
2010年,他成為「福布斯榜」和「胡潤榜」的雙料「中國首富」。在「福布斯榜」評選中,宗慶後還成為2012和2013年的「中國首富」。但因為統計方式的不同,在「胡潤榜」上,宗慶後2013年就被萬達的王健林超越了。
阿里巴巴和萬達商業接踵上市前,宗慶後就完去了「中國首富」的位置。在2015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宗慶後已經從去年第6名下滑到了第11名,財富額從673.2億元縮水到了463.6億元,與郭廣昌並列。
倒是2015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還保持着對「宗慶後家族」的認可,他以1350億財富額位居第3,維持着2014年的排名,但財富額增長了100億元。
娃哈哈增長乏力,2014年可謂是「最差一年」。宗慶後開始逼迫娃哈哈改變。前「中國首富」、新希望創始人劉永好說,傳統產業要走出困境,應該搞「四化」。「年輕化」、「國際化」和「金融化」,宗慶後都可以辦到。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宗慶後甚至開始涉足工業機械人產業。可唯獨「互聯網化」,宗慶後卻萬萬做不到。
然而此刻的中國,毫無疑問是「互聯網+」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是「O2O」和「P2P」的。人們談論的焦點,也是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和賈躍亭。有時候人們也會熱捧「中國獨角獸」,談談王興和張濤,講講程維和柳青,摸摸「閉環」、「平台」和「生態」的屁股,像Uber和杜蕾斯一樣去營銷……
此時此刻,「商業人物」(「biz-leaders」)想起的卻是那一晚對宗慶後的採訪。
02.
我們的採訪起初並不順暢。宗慶後削瘦、沉鬱,不是個健談的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封閉在工作狀態中。多年來他每天要工作十六個小時,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並且始終牢牢掌控着娃哈哈的權力棒,外界盛傳「娃哈哈買把掃帚都要宗慶後簽字」。
宗慶後沒有對「商業人物」(「biz-leaders」)的訪問者否認過這個傳言。他說:「我有我的優勢,娃哈哈只有我一個『頭』。『頭』一多的話,企業就不行,爭鬥太多。那種書記、廠長各一條線,副廠長又有自己的線,各自的班底勾心鬥角,這樣的企業搞得好嗎?」
宗慶後很快便進入談話狀態。只要讓他點燃一支煙,深吸一口,講起他在農場的十五年生活,他就會興緻勃勃地向你描述起當初殺豬的細節,如何吹氣、捅刀、放血……
如果跟他說起達能,他也會激動地講述跟達能之間的糾葛,彼此造成的傷害,以及「達娃之爭」帶來的紅利——「戰爭」結束第二年(2010年)他就成了「福布斯榜」和「胡潤榜」的雙料「中國首富」。
今天的宗慶後已經失去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他身處一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一個資本主導的世界,作為傳統工業代表的娃哈哈集團,天然會受到衝擊和輕忽。
娃哈哈集團2014年的營業收入728億元,實現利稅129億元,上繳稅金59億元,凈利潤70億元,繼續領跑中國飲料行業。那一年,宗慶後他為娃哈哈定下的銷售目標是1023億元。他後來說,2014年沒有實現預期目標的原因是公司受營養快線仿冒產品和網絡謠言的影響。
2015年,宗慶後年屆70,他的千億娃哈哈王國會出現嗎?
數字有時會騙人。事實上,如果我們參照A股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30倍的靜態市盈率估算,2014年的娃哈哈集團市值可估算為2100億元;如果按軟飲料板塊接近50倍的市盈率估算,宗慶後依舊是「中國首富」。
可是這樣的數字毫無意義。有意義的是:互聯網新貴、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說,下一個風口可能不是在互聯網而是在傳統行業,尤其是快時尚品牌和食品品牌。這兩個領域,娃哈哈已經深耕了多年。
03.
作為並不遙遠的「中國首富」,作為值得景仰的創業企業家,宗慶後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一個里程碑。他被稱作營銷大師、管理大師和離市場最近的企業家。在杭州城中,他依舊是一尊「真神」。
此時此刻,「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即將滿歲,創業的霧霾卻在圍城。很多年輕創業者一邊迷失在「互聯網+」中,一邊冀望有人能夠發出一線亮光。此時此刻,「商業人物」(「biz-leaders」)想談談宗慶後,談談他與馬雲的不同。
對於工商界來說,杭州城中生活着兩個「神」,一個是新派的馬雲,中國互聯網的「大主教」,另一個則是老派的宗慶後,中國傳統產業的「活化石」。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標準,馬雲毫無疑問是那個「新引擎」;宗慶後是那個「老引擎」。
他們之間倒沒太多交集,因為宗慶後對互聯網金融牢騷滿腹,時常抱怨互聯網掏空了實體經濟,投機主義正在摧毀傳統工業;他到現在也沒學會上網,一切聯絡都靠電話和傳真。至於馬雲,娃哈哈顯然不是他的客戶,宗慶後不會在網上賣水——那微薄的利潤,還抵不上運費。
起初宗慶後在財富榜上遙遙領先,多次品嘗了「雙料首富」的味道;馬雲後來居上,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後他一度取代宗慶後和王健林,成為新的「中國首富」。
從年齡、學歷、習性、生意乃至生活方式來看,他們的確分屬不同的年代,有着截然相反的形象;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國工商界,這兩個人都屬於「草根崛起」、「屌絲逆襲」。
他們都曾被非議,一個被《紐約時報》用以警告投資者「不要忘記那件曾發生在阿里巴巴身上的事情」,另一個因為與達能打了一場並不美好的仗,而使中國傳媒業分成了立場鮮明的「敵我陣營」。
至為關鍵的是,這兩個人都被鎂光燈包圍着,以致他們的形象被燒灼、扭曲。人們傾聽他們的話語,相信他們的承諾,以為他們有解決一切的力量,是無所不能的「救主」。
一位失意者渴望宗慶後的拯救,失望之後,他拔刀刺向那位老人。這樁被張揚的刑事案,使宗慶後大受刺激;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種種提案與建議,是否會引致乖張的結論與行動。
儘管在財富榜上被王健林和馬雲超越,但宗慶後依舊牢牢盤踞在排行榜前面。在富豪榜上,這樣的人物並不多見。
每當人們對「互聯網」產生懷疑的時候,他們的光芒就會迸射。無論未來如何變化,「互聯網+」如何光芒四射,宗慶後們依舊會發出奪目的光,甚至有望重返財富的巔峰。
04.
當我們談論宗慶後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是談論他的財富,還是談論他的排名?
我們是談論他的女兒,還是談論他不肯放手的權力?
我們所一直關心的是:
為什麼是宗慶後?
宗慶後是什麼?
宗慶後為什麼?
在「商業人物」(「biz-leaders」)訪問者最近一次專訪中,宗慶後的氣色好了很多。他正在逐步解決自己所揪心的兩件事——娃哈哈的接班人選擇和宗馥莉的婚姻。
娃哈哈的接班人已經毫無疑問將是宗的獨女宗馥莉,她終將與楊惠妍(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之女)、劉暢(新希望創始人劉永好之女)、魯偉鼎(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之子)一樣,成為新一代富豪,而不僅僅是「富二代」。
中國的創業企業家,只要不是「白手套」,只要子女不像台州海翔葯業的羅煜竑,誰都願意把產業交到子女手中——即或羅煜竑4年敗光一家上市公司,他也是其老父的唯一選擇。
至於宗馥莉的婚姻,多年來始終是宗慶後的心病。然而情感問題並非父親與財富可以左右,除非是進行一場「戰略婚姻」。對此無論宗馥莉還是宗慶後,都只能聽天由命。
此時此刻,「商業人物」(「biz-leaders」)只想在這個夜晚,靜靜地談一下宗慶後,一個平常的「小老頭兒」,一個最普通的創業家。
宗慶後所從事的,是傳統工業中最傳統的部分。他沒有搞互聯網金融,也搞不來;他沒倒賣地皮,也沒有建設所謂的地標建築;他沒上市,沒有通過「市盈率」來膨脹其財富。他只是賣水,一瓶水一瓶水地賣出了「中國首富」。
宗慶後看起來與我們當下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區別,一個普通人,像聯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傳志的自我評價,「一般人兒」。他們與我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能夠有勇氣往前再邁一步,並且承擔風險;他們能夠透過重霧,努力看清未來的方向。
他們的確是老了,也沒法告訴創業者「一夜暴富」的秘密,但他們可以提供一條供年輕創業者觀摩、試驗和奔跑的道路,並且將自己變成路標。
媒體喜歡關注「一夜暴富」,喜歡跌宕起伏,所以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邁克爾·戴爾,會是長期的主角。用NBA的說法,他們提供了「上限」。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卻非如此,他們能夠提供的,是「下限」,亦即最起碼可以達到的高度。他們慢慢地抬高了「下限」,為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支撐。
這一代企業家創業時所依靠的,是本能的衝動與找回失去時間的緊迫。譬如宗慶後,他創業時既有生活的壓力,也有內心的驅動。兩種力量綜合起來,輔以他的天賦、勇氣和努力,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兒幸運,就成了後來的「中國首富」。
我們在此時此刻想起了宗慶後。我們在此時此刻開始談起不再是「中國首富」的宗慶後。
如果沒有馬化騰和馬雲這批人,中國工商界就會失去活力;如果沒有宗慶後,沒有褚時健,沒有梁穩根,沒有魯冠球,它就會淪為廢墟。宗慶後一代實業家的意義在於,只要他們還頑強地耕耘着,這片土地就不會板結,撒下種子就會開出鮮花,活力就會重現。
這就是「商業人物」(「biz-leaders」)要在此刻談起宗慶後的原因。
*題圖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