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高管非常樂觀,覺得今年18%,明年依然可以18%,那兩年平均增長率就是18%,顯然高於15%,明年年底妥妥可以行權。
在這個估計下,高管行權的等待期就是2年,也就是公司用1萬份股票期權買了高管2年的服務,在當年(2017年),確認二分之一。
借:管理費用 100800
((100-8-8)*100*24*1/2=1008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00800
那明年(2018年)結果如何呢?
20×8年12月31日,公司凈利潤僅增長了10%,另外,實際有10名管理人員離開,預計第三年將有12名管理人員離開企業。
第一年18%,第二年10%,兩年平均怎麼算也達不到15%,第二年行權再次泡湯。
不過高管還是很樂觀,覺得第三年隨便做做,三年平均也能達到10%。
於是在這個估計下,高管行權的等待期延長到3年,也就是公司用1萬份股票期權買了高管3年的服務,截止到2018年,累計確認三分之二。
借:管理費用 11200
((100-8-10-12)*100*24*2/3-100800=112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1200
最後一年如何呢?
20×9年12月31日,公司凈利潤增長了8%,三年平均增長率為12%,當年有8名管理人員離開。
終於,苦熬三年,媳婦熬成了婆,公司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2%,超過了行權條件-10%,可以行權了!
三年等待期累計的費用就是(100-8-10-8)*100*24=177600
減去前兩年已經確認的,第三年需要確認:
177600-100800-11200=65600
借:管理費用 656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65600
行權時: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77600
貸:股本 74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170200
結局還算好,打臉兩次,第三年行權了。
有老鐵問了,那如果打臉三次呢?
那我又要祭出這張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