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發佈了針對芯片的出口禁令新規,更加嚴格的限制了中國購買重要的高端芯片。
狼子野心,已經很明顯了:這其實是想要從」現在「和」未來「,兩個角度鎖死中國的經濟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美國想要通過算力打擊咱們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
要知道,算力對咱們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其實影響巨大。
研究表明,計算力指數平均每降低1點, GDP將會降低千分之1.8。這對於我國去年的121萬億的GDP來說。也就是2000億人民幣的GDP的損失。
所以,這是對咱們國家經濟的直接打擊。
為了解決算力短缺的現狀,國家先後出台了多部文件支持、引導各地加快建設算力基礎設施。
比如,於10月份發佈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算力規模將於2025年超過300EFLOPS。
與此同時,國內雲計算行業的龍頭,阿里雲也響應國家號召,首先站了出來:
阿里表示:既然實體的芯片行業受到的打擊,那麼我們就用雲計算的算力來彌補。
早在去年,阿里就未雨綢繆,拿出了一個王炸產品,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正式宣布,平頭哥自研CPU倚天710已在多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大規模應用,算力性價比提升超30%
今年,阿里雲更是逐步使用自研的芯片,來應對國外芯片限制的問題。
那麼第二點,美國是如何通過算力來影響我們國家的未來發展呢?核心在AI行業上。
美國的這一舉措,其實更是在限制,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要知道,根據中國AI行業的佈道人,陸奇博士的觀點:AI行業將會誕生歷史上第一個市值十萬億美元的企業。
相當於3個多的蘋果公司,同時比美國最強的五個科技公司市值加起來都要多。
這麼大的一座金礦,美國當然不肯放棄。於是才有了這一次的芯片禁令的升級。
那麼針對AI芯片的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
不僅僅是在某個環節上,針鋒相對;更是要形成完整的AI體系。
這不,在最近的雲棲大會上,阿里正式吹響了反擊的號角。
首先,阿里用全球頂尖的AI算力服務,提供為國內的AI行業提供最好的基礎設施。
在世界最權威的技術評測機構 Gartner的評測中,阿里雲成功橫掃國際主流雲廠商在「計算」、「存儲」、「網絡」、「安全」4個項目上拿到第一。
另一方面,阿里深刻認識到,這一輪AI競爭,決勝的不是一兩個大模型,而是一整套基礎設施、一整個生態體系的比拼。
於是,阿里做出了關鍵抉擇——要做AI時代的基礎設施。事實上,兩千億參數的通義千問,多項指標已打平GPT4,但阿里雲並未過多強調。
阿里,選擇用共贏的機制,打敗單打獨鬥,閉門造車的模式。
目前,國內超過一半的頭部大模型都跑在阿里雲上,可以說,阿里雲已經成為了中國大模型的公共算力底座。
而阿里巴巴去年創建的AI模型開源社區「魔搭」,更是短短一年就吸引了260萬開發者,集聚了4000多個模型,累計下載量超過1億。比單一的大模型,這個開放平台給中國AI帶來了更大的想像力。
說白了,阿里雲的技術進步,幾乎可以等於咱們國家在AI行業的進步了。
「算力越強, 模型越好,應用越多,用戶越廣,算力越強」,開源+開放,你好我好大家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這套共贏機制,讓我們看到了安卓系統的影子。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的大模型,誰做的最好,對阿里來說,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再那麼重要。相對於過去科技行業內,單打獨鬥,甚至國內相互內卷的情況。這一次全球AI行業的競爭中,阿里選擇做了一個粘合劑的角色,將全國的大部分AI企業團結起來,向美國的芯片限制開啟了反擊。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國企業攻破技術壁壘的毅力和決心,更看到了阿里在國家危難時刻的擔當和奉獻精神。
實在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