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10月11日晚,中公教育發佈了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1-9月歸屬凈利潤盈利2.15億元至2.55億元,同比上年增126.13%至131%。
受此影響,10月12日,中公教育股價大幅上漲,一直在漲停板附近徘徊。
公司對業績變動解釋到:
本報告期,審慎穩健的經營策略得以貫徹執行,為公司業績持續好轉提供保障。今年 1—9 月,公司在市場拓展和內部管理等方面繼續嚴格執行審慎穩健的既定策略,一方面繼續調整產品結構,堅持實收為主利潤至上,把關業務源頭;另一方面繼續調整人員配置,優化業務布局,提升運營效率。報告期內,公司多項舉措均持續取得成效,並加大力度在 AI+內容運營、AI+教學輔助、AI+數智人等方面進行投入布局,以擴大自身高附加值產品的競爭優勢。進入第四季度,隨着新一輪就業服務周期的開啟,公司各板塊的經營表現有望持續受益於行業需求提升,從而進一步鞏固公司的盈利能力。
好像,那個職業教育龍頭,又殺了回來。
回顧2021年的A股市場,中公教育以全年累計下跌77.63%的跌幅成為兩市跌幅第一
那年,教育股遭遇「團滅」,沒有例外。
針對K12教育的「雙減」政策出台後,引發的多米諾效應不僅讓不少在線教育公司的市值腰斬再腰斬,甚至整個教培行業,都處於一種低迷狀態。
國內職業教育龍頭,曾經千億市值的中公教育,從2021年二月初高點股價跌幅超過80%,市值蒸發超過2000億。
我們需要討論的是:
1.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邏輯是否改變
2.中公教育的基本面是否穩固
此前,中辦、國辦發佈《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旨在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並提出了兩點主要目標。
即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
縱覽中國職業教育賽道,可能是教育行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掌上明珠」。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用戶基數龐大,參培率和支付意願高速攀升。
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勞動力人口超過8億,2019年國內職業教育市場規模為2688.5億,同比增長13.3%,預計將在2020-2022年繼續保持13%以上的增長。
當前的中公教育,在業務上已經形成「公考」+「事業單位、教師」+「考研及其他職業培訓」的「三級火箭」模式。
第一級為公考,這是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2022年占公司收入接近50%,市佔率超過30%,領先第二名將近十個百分點,而且還在繼續增長。
據國信證券測算,2025年公考市場規模或達到280億元,是當前規模的約2倍。中公教育有望利用龍頭地位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第二級為事業單位與教師招錄考試,過去很長時間,這部分業務由於本事考試難度偏低,接受系統性培訓的意願較低,再加上考試時間相對分散,市場開發難度相對較高。但從中公的規模優勢和考公人群的重疊性,讓公司這部分業務實現了增長。
此外,據國興證券測算,到2025年,事業單位考試市場規模約60億元,約為現在的3倍,教師考試市場規模約為324億元,約為現在的3.2倍。
第三級為考研與IT技能培訓等綜合板塊。這是近些年中公教育重點打造的新業務。
根據國信證券相關測算,2025年的考研市場規模將達到250億元附近,中公教育市佔率接近20%。
如果要說中公教育會面臨的最大風險,那一定是其他教培機構轉型來分食這塊誘人的蛋糕。
這些K12機構太懂得如何掀起風浪了。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