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早有機構做過調查,數據顯示在歐洲國家有7500萬+的家庭擁有至少一隻寵物,且不說寵物日常用品的花費,光聖誕節期間就至少有91%的人會給自己的寵物購買聖誕禮物,同樣在美國,69%的家庭至少擁有一隻寵物,並且預計美國的寵物數量會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同樣在未來的幾年,美國寵物產業將仍保持4%—5%的速度穩定增長。
在海外市場,寵物智能用品屬於一個相對不「卷」的品類,甚至出現了國內虧錢、國外賺錢的有趣現象,專註客單價高的貓爬架等寵物用品企業也開啟了品牌出海之路,致歐科技旗下的FEANDREA、未卡VETRESK都在這條賽道上進行嘗試。
國內寵物企業的起家都是從品牌代工開始,而數據顯示,他們的主要營收多數都來自海外市場。
境外市場幾乎養活了國內的寵物行業,這也與海外廣闊的寵物市場密不可分。僅以美國市場為例,SDR Ventures數據顯示,大約70%的美國家庭擁有寵物,美國人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他們的寵物。僅在美國,2021年的寵物支出就超過1230億美元,其中包括500億美元的食品和零食以及近100億美元的美容、寄宿甚至寵物健康保險。
在一級市場,寵物賽道投融資情況也在過去十年持續升溫。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寵物」的在業/存續企業110.35萬家。從投融資情況來看,2011年至2020年,我國寵物賽道共發生投融資358起,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
資本的注入也為國內寵物賽道孕育了不少寵物品牌,國內寵物品牌的市場競爭力也正逐漸提升。國金證券統計,在國內市場,近10年來集中度呈下降趨勢。從內外資品牌分佈來看,前15名的品牌分佈中,外資品牌份額由28.8%下降至13.9%,且入圍個數由7個下降至6個;內資品牌份額由13.9%提升至15.5%,且入圍個數由8個提升至9個。
然而,這也意味着國內寵物賽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競爭。於是,寵物賽道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寵物品牌們正集體出海。此前,有媒體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僅寵物智能餵食器品類在海外上線的產品就有30餘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國產品牌。
但品牌出海之路向來不會順風順水,不少寵物賽道出海從業者都漸漸發現,2022年出海難度比從前提高了不少。自2020年開始的市場紅利正漸漸退去。
想要從競爭之中脫穎而出,辦法唯有差異化。李志廷(化名)所在的機構正在為深圳一家智能寵物用品品牌提供代運營服務,與該品牌合作,就是選中了該品牌研發產品的獨特性,「差異化的產品在海外確實能夠打的時間相對長一點,不至於陷入一個降價環節,去拼價格戰。」最終能否真正為當地市場所接受仍考驗着每一個出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