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不是一家傳統的公司。我們也不打算成為一家傳統的公司。」2004年Google上市時,創始人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在致股東的信中說。
Google,它在移動搜索領域占接近95%以上市場份額;擁有眾多10億級的產品,如安卓、Chrome、YouTube;有諸如Waymo、 DeepMind……這些從Small Bets成長為千億市值的公司;它幾乎在每一個領域,都屬於最早的進入者……
有趣的是,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相比於硅谷其他的科技巨頭,極其低調。
拉里·佩奇一直把自己當做喬布斯忠實的信徒,但很多媒體認為,他更像是一個加強版的比爾·蓋茨。Google擁有比微軟和蘋果更理想的商業模式,它在組織、文化上,又是二者的結合體。
這一切究竟如何發生的?
混沌創新領教崔曉明老師認為,Google的成功不是由於戰略的實施而是使命的實現。所有管理者永遠面臨著的一個問題,是要學會將個人讓渡給企業,真正從企業使命出發,重新理解公司的戰略、組織以及文化以形成龐大的合作系統。
從這個角度,拉里·佩奇的創業路值得所有人學習。
本周六,崔曉明老師帶來課程《以谷為歌:谷歌如何用使命重新定義公司》,以全新的角度挖掘Google業務系統背後的底層邏輯,探尋Google發展的一致性核心,帶來新的啟發。
混沌課程主任說,這節課讓你用一思維真正讀懂Google。
以下為課程筆記(篇幅所限,本文內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請前往混沌APP聽完整課程!)
授課老師 | 崔曉明 混沌創新領教
編輯 | 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 混沌前沿課


無邊界的Google
1)Google遭遇成長的煩惱
Google創立不久後,應投資人要求,請來施密特擔任公司CEO。
到2010年,Google遭遇了成長的煩惱。它的數據非常漂亮,擁有1800億市值,24000名員工,在整個搜索領域有90%的市佔率……但拉里·佩奇發現,在施密特執掌公司的十年里,Google沒有再推出偉大的產品。
與此同時,Facebook成了硅谷的新寵,Amazon雲開始崛起,而Google最早誕生了雲的概念,業務卻沒有發展起來,同時內部滋生了官僚作風、創新也停滯了。
拉里·佩奇覺得,我們沒有在做真正有影響力的事情。他決定,重新回到這家公司。
2011年拉里·佩奇回歸Google重任CEO。2011-2015,在這四年期間,拉里·佩奇重新建構了整個企業的戰略、創新以及組織體系等等。
2)拉里佩奇回歸:從「兩個Google」到專註
回歸後,拉里·佩奇面臨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公司存在兩個Google,一個是以搜索為主的Google,一個是Google X實驗室,主要進行高科技探索。
2011年5月,拉里·佩奇前去拜訪喬布斯,跟喬布斯請教了一個問題,做一個好的CEO到底有什麼秘訣?
喬布斯說,我強調的就是兩個字「專註」。
「要想清楚,Google成熟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公司。現在攤子鋪得到處都是,那麼,你想專註去做的5個產品又是什麼?把其他的都扔掉吧,因為它們會拖你的後腿,導致你生產的產品雖符合要求但不偉大。」
拉里·佩奇回到Google,給自己定了一個100天的任務,專註、專註、專註。
3)變革結果:Google升級為Alphabet
2015年的8月11號,Google升級為Alphabet、Alphabet直譯是字母表的意思。Google的業務已經涵蓋了從A到Z所有的業務。
大家都覺得,Google好像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但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Alphabet的成立意味着Google開始多元化了嗎?
我們需要把Alphabet裏面的業務拿出來分析,看它們跟Google之間到底有何關係。
「掛毯」項目:它認為全球的電力網絡太複雜,導致沒人能真正理解電力網絡,也無法更好地分配電力資源。
所以它把全世界的電力網絡數據信息收集起來,去理解和學習。幫助人們把原有的電力網絡資源配置得更好,實現對能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
「礦物」項目:它認為我們現在對土壤,對環境的理解太簡化了。只是把土地簡要地劃分為幾類,沒有建立對整個地理環境複雜信息的理解。
所以核心工作是,收集各地土壤環境的信息,然後做整合、做判斷,幫助人們做農業決策。
……

此類業務背後有一個共同的Pattern。在Google,把這個Pattern叫做DIK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Data,收集最原始的數據。
Information,這些數據被整理成信息,
Knowledge,信息只有在Knowledge知識的結構之下,
Wisdom,最後才有智慧的判斷。

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收集足夠的數據和信息,在學習人類現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幫助人們、支持人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2013年Google開發者大會上,拉里·佩奇曾說,Google與X的關係,類似於信息世界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我們嘗試將Google的模式和技術以垂直的方式應用到物理世界的各個領域當中去。
Google X就是搜索的一部分,並不是所謂的下一代搜索。
篇幅所限,
本文內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如何進化成下一代搜索,Google創新之道為何?
Google的資源分配720原則是什麼?
更多內容請點擊海報聽課!

打造完美的搜索
經過這場變革,拉里·佩奇理順了兩個Google之間的關係,堅定了Google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然後為人人所用,讓人人受益。」
Alphabet的設立,看起來從A到Z業務複雜而多元,但這一系列的努力,目的只有一個,加倍努力地只專註一件事情,搜索。
拉里·佩奇說,Google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當中必備的一種工具,但我們距離夢想當中的搜索引擎,還有非常遠的距離。
如何打造完美的搜索引擎?
1)第一步:整合信息,公正排列
拉里·佩奇說,世間之所以有飢餓,並不是因為世界上沒有足夠多的食物,而是那些食物沒有被很好地組織和分配,信息世界裏的情形是類似的。
很多人在信息里世界裏享有了權利,但要理解你真正承擔的責任。
Google跟百度差不多同時創業,做了同樣的業務,背後使用的技術也幾乎相同。
第一代搜索引擎,就是判斷關鍵詞數量,但很多企業會利用這一漏洞,使排名提前。最終,它們從學術圈引用了一個概念 「索引」。如果網頁中包含了關鍵詞,又被大量引用,就說明這一網頁的質量最好。這構建了百度和Google在創業之初對搜索引擎的定義。
但隨後,百度和Google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A.百度做流量生意,Google做知識圖譜
百度做了百科、文庫、百家號、貼吧、知道……當你搜索一個關鍵詞時,會發現自己停留在它的生態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那它就可以利用時間和流量,進行廣告業務。
Google也做內容,它做了兩個非常有意思的內容,一個叫Books,一個叫Scholar。Books是把全世界所有的實體書籍電子化,Scholar把是全世界的學術論文給電子化。這跟百度形成了本質的差異,這些內容好像並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
內容在Google的戰略中扮演什麼角色?回到DIKW:
Books和Scholar,是全世界人類智慧的結晶,要能夠公正地排列這些信息,使之成為知識圖譜,進而成為進行信息整合判斷的依據。
Google的所有發展就在於從信息引擎到知識引擎,可能將來再到更智能的引擎。整個鏈路的核心樞紐就是知識圖譜。
B.Google:從知識圖譜到知識面板
知識圖譜的演化是知識面板。當你搜索一個關鍵詞時,除了傳統的網頁排序,在右側還會出現一個新的整合,展示跟相關的信息推薦跟知識推薦。
Google把最核心的70%的廣告位,讓位給了知識面板。這是一個重大的商業上的犧牲。
所以發佈知識引擎時,它發佈了一封公開信,名字叫Things not strings。知識引擎,就是我們要做的那件事,就是事情的主體。
所以怎麼理解Google?
Google本質上是搜索加推薦。它是以搜索為理解用戶的入口,以知識來整合信息的邏輯,然後以知識面板來進行知識的建構。
2)第二步:窮盡世間所有信息
Google旨在系統地繪製所有人類知識的地圖,如何做到?從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實體世界數字化。Google Books、Maps,包括它在物理環境、海洋環境、土壤環境、電力環境所做的努力,都是讓實體世界數字化。
第二個維度,儘可能讓一切都基於Web。
舉個例子,如果說有巨大的一塊信息,像孤島一樣,存在每一台PC里。微軟想利用這一優勢,把搜索引向桌面。它做了非常多的應用,還推出重量級產品WinFS,可以把文件結構化,讓你能快速搜索文件。在有網絡運作的Windows上,WinFS可以讓所有信息能夠真正集中在Windows系統里,但WinFS最終失敗了。
Google則想盡一切辦法,讓一切運行在Web上;它做了一個開放式的操作系統,這就是安卓。
所以當喬布斯指責Google抄襲了iOS系統做了安卓之後, Gartner分析師卡羅麗娜-米拉內西(Carolina Milanesi)說,安卓的成功與其說是神來之筆,不如說是戰略推演的結果。
拉里·佩奇說,我們在Android上已經工作了很久了。……我認為,指責我們跟隨他們進入該市場是毫無根據的。
3)第三步:讓用戶簡易獲取信息
我們已經了解了Google的使命,那它的願景是什麼呢?是一鍵訪問世界新信息。為了實現願景他們做了兩件事:

A.做出更大眾化的設備
PC已經是非常大眾化的設備,但仍然有很多人沒有應用PC的條件。所以Google要用更大眾化的設備,讓更多人更輕鬆地獲取信息。
B.解決「關鍵詞」難題
搜索的質量,嚴重依賴於關鍵詞的精準,這是一個巨大的門檻。拉里·佩奇說。
如何以更自然的方式,去理解大家的真實需求,並且相對快速穩定地返回大家的需求,這是Google一直追求的。
所以從知識圖譜開始,Google做的第一個重要的產品,就是當你鍵入關鍵詞後,用下拉菜單給出搜索建議,輔助你找到關鍵詞。
到今天為止,Google AI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自然語言。當你用口語提問時,當你碎碎念時,儘管你的提問不是很有邏輯,它仍然能夠理解你想要表達的內容,幫你獲取信息。
4)第四步:讓人們因為信息受益
Google的核心是信息,但信息一定不是終點。在Google搜索頁面上,有一個按鈕叫I'm feeling lucky(我運氣不錯),在Google創立之初就已經存在了。

你輸出問題,我給出答案,無需篩選。
Google發言人曾經說,只有不到1%的搜索,是通過這個按鈕完成的,然而為了這1%,投入成本卻很高。我們都知道,Google通過頁面廣告收益,這個按鈕讓你跳過所有頁面,直達問題關鍵的同時,也把所有廣告業務跳過了。
2010年,Google因此損失了1.1億美金的廣告收入。但Google一直在努力地精進這一功能。它想傳達,讓人們受益才是我最終極的目的。
5)在使命的基礎上進化
在闡釋Google使命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它如何打造了完美搜索引擎:
有效整合信息→公正排列→知識圖譜量子計算
窮盡世間信息→無限信息→Web化、安卓、雲
簡易獲取信息→簡易獲取→智能助理家庭中樞
有效解決問題→有益決策→深度學習垂直服務
這些努力一步步地衍生出了今天我們所理解的Alphabet,這是一種在真正的使命的基礎上不斷進化的狀態。
Google現任CEO 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2019年Google開發者大會上說,到今天,我們的使命跟以往一樣舉足輕重。

重新定義公司
1) 背景:Google與微軟的競爭
2003年末,蓋茨第一次意識到微軟的脆弱性。他說,任何涉及搜索的事情我們都要去做。2005年,微軟對Google發起攻勢,史蒂夫·鮑爾默在內部簡報上說,我一定要幹掉Google。
Google董事寫了一封郵件,希望Google管理層提出與微軟競爭的全面商業計劃。
拉里·佩奇的反應出人意料,他說,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需求上,我們都不必做更長遠的規劃。
他說,你見過哪個團隊的表現能超越既定目標?
你的團隊研發過比計劃中更出色的產品嗎?
如果是這樣,計劃還有什麼意義?
《重新定義公司》這本書講述,Google成功背後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2003年那一天,我們交給董事會的那份計劃,根本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計劃。
而是只講了一件事,Google應該如何專註於用戶,如何提供卓越的產品,如何在專註用戶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嘗試和迭代,推動公司的成長。
在明茨伯格的理論體系當中,戰略是有核心的深思熟慮。真正的戰略的產生,還需要重要的一步,就是在行動當中不斷地迭代反饋、在行動當中學習。
Google其實是對這個理念貫徹得最徹底的一家公司。
2) Google啟示:OKR的本質理解
Google迭代反饋的機制就是OKR,OKR不是KPI的升級版,而是戰略對齊與戰略學習的工具。
很多學習Google的人,其實都沒有真正觸及到這一點。
如果從本質意義上理解什麼是OKR,我們一定要把握住幾點:
1、始終對齊使命,始終對齊你的核心價值。
2、建構協作關係,OKR是公開的,所有人建構的,它本質上是一個協作關係、協作網絡。大家要不斷地評估所有人的OKR合在一起,如何真正對其使命形成戰略,以及在整個OKR的協作關係當中,我所扮演的角色和關係又是什麼。
3、迭代反饋機制,通過O和KR的不斷地互動,迭代、迭代、迭代形成自我反饋。
4、自我管理體系。經過迭代反饋,形成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體系。
所以OKR完整的表達應該是MOKR——在使命的指引下,標定十倍速的挑戰性目標,並通過關鍵結果進行衡量。
用一個案例來加深理解:
2019年,百度從KPI體系轉向OKR體系。它之前的使命跟Google類似,叫做「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變簡單」。但他們提出的O,是打造空前繁榮強大的百度移動生態。
M和O之間,出現了不一致。M是讓人們更簡單地、方便地獲取到信息解決問題。但O,是希望大家能夠在我這裡享受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服務。
一個搜索引擎的O和KR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搜索引擎提升產品價值最好的辦法不應該是通過用戶的使用時長,而是應該提高用戶使用效率,進而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
我們來看Google最早的一版MOKR:

M是整合全球信息,供大眾使用,讓人人受益。
在使命的指導下,O是打造完美的搜索,讓人們有更多的信息,更快速地離開,更快速去解決問題。它的第一個KR,Web信息的覆蓋率要達到95%;第二個KR,叫做第二頁的點擊率要小於5%;第三,用戶使用頻率提升5%。
各個系統真正匹配成一個MOKR系統,頂層代表了戰略,到具體的運營層面,又能夠細化為具體的行為。
施密特曾經說,OKR真正永遠地改變了Google的發展歷程,它是一種使公司能夠戰略對齊和戰略迭代加以制度化的簡單的工具。
3) Google啟示:組織架構變革
這種聚焦核心、迭代反饋的思想在Google的組織結構上也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拉里·佩奇的偶像是喬布斯,同時他也是一位學者,所以他一直在搖擺,想學Apple的組織結構,又想學Stanford那種學術共同體的組織結構。
2001年7月,28歲的拉里·佩奇決定解僱Google所有的項目經理。完全是孩子氣地學習喬布斯。比爾·坎貝爾對他說,你必須明白,一個很酷的企業和一個充滿智慧的企業之間的區別:

(1)蘋果有自己的專職管理人員,並非沒有管理人員
(2)蘋果這個極簡的功能性組織結構,需要魅力領導
(3)大學組織的優勢在於各自領域的專業性和自主權
(4)大學組織的劣勢是各自為戰的孤膽英雄與協同性
篇幅所限,
本文內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到底什麼是適合Google的組織管理模式?
更多內容請點擊海報聽課!

拉里·佩奇的個人成長
1) 拉里遇到的巨大挑戰:極客的熱情VS市場的需要
在埃隆·馬斯克之前,其實拉里·佩奇被稱為全宇宙最有雄心的CEO。這個有一點點內向的人,怎麼得到了這個稱呼呢?

大家可以想一下:Apple的第一競爭對手是誰?Microsoft的第一競爭對手是誰?Facebook的第一競爭對手是誰?Amazon的第一競爭對手是誰?
Google一直以來非常強調,一定要問大問題。拉里·佩奇曾經說,當你不知道機會在哪裡的時候,去看一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並非玩笑,在Google X的官方網站上,他把這個目標用相對遊戲化的狀態表達出來,讓人們真正地去思考那些大的問題。

在回答這些大問題的時候,Google也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它擁有如此多技術人員,像拉里·佩奇跟謝爾蓋,本身都是科技極客,這些人極其容易陷入到對某些尖端科技的個人熱情中,使自己無法真正在市場上立足。大問題就變成了空想。
2)喬布斯教會了拉里破解之道:Start with one
其實2011年,拉里·佩奇去請教喬布斯的那個時刻。也代表了,他從科學家逐漸開始向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一位世界級的CEO轉變。
拉里·佩奇曾經回顧過這個時刻,他說:
這對我來講是一個無比痛苦的成長過程,抑制自己對前沿探索的巨大熱情,轉身以普惠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
他在各個層面上去學習模仿喬布斯,但真正對他產生重大影響的是「Start with One, Invent for Many.(從一個人開始,創新為更多人。)」
拉里·佩奇說,在i的基礎上For Everyone改變了我的心態。真正影響十億人的大戰略,往往始於對一個人的理解。
Google它做了什麼呢?
它製作便宜的上網本和30美元的手機。這些手機只具備一個最簡單的功能,那就是聯網。因為它要使那些偏遠地區的人也能夠享受信息網絡連接帶來的便利。
拉里·佩奇回歸Google不久,就做了一項計劃,叫Google的布告欄計劃。他說,我想我們需要一個我祖母也能使用的「互聯網」,也能獲取她想要的信息和知識。
他做了一個簡單的木質布告欄。對沒有能力使用PC、使用手機連接網絡的人而言,那就是他們的計算機。
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科技極客放棄了科技的酷炫,而是把傳統的布告欄,當做自己使命的武器,對於他個人而言,會帶來多大的挑戰。
但當他完成轉身,讓使命跟現實結合,開始真實地改變世界。他關注每一個人,創造所有人共享的世界的這一夢想,才真正地徐徐地展開。

Google不是一家常規的公司
今天的整個案例,我們分享了四個部分:
1.通過分析Google與Google X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Google並不是業務越來越複雜多元,而是實現了一種對立與統一。往往你越專註核心,越能夠迸發多元;你越盲目地追求多元,最終越可能喪失掉自己的核心。
2.對Google來講最重要的核心是信息及搜索,當然現在它的業務已經遠超搜索,但是打造完美搜索這樣的一個使命,能夠非常具象化的展現整個的Google業務和創新的過程。
3.我們思考了對拉里·佩奇而言,公司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梳理了Google對OKR的理解,對戰略的理解。
4.2011-2015年,對於拉里·佩奇來說非常重要。這是他從一個創業者,一個科學家,真正轉變成企業家。
理乍得·費曼,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科學的價值》,對拉里·佩奇影響巨大。
科學的價值,是改變了人們對於世界的概念。

當高鐵誕生的時候,距離的概念被改變了;當技術出現的時候,信息的概念產生了;當那些太空探索的科技出現時,人們對於世界的概念會發生巨大的轉變。
對於拉里·佩奇而言,這是他真正的激情所在。
如果我們對今天的案例做一個總結,還是要回到這句話,Google不是一家常規的公司,我們並不打算成為一家所謂的常規的公司。
篇幅所限,本文內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請點擊海報聽完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