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四川,那麼成都的話題一定是排在前面的
和部分城市的發展均衡而言
成都的「一枝獨秀」可謂是獨領風騷,靠吸全省的「血」來養活自己等一系列相關的言語
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成都到底有多麼繁華
01、經濟層次
2021年四川省21市GDP,成都遙遙領先,達到19916.98億元,同比增長8.6%;其後是綿陽以3350.29億元GDP全省第二;宜賓3148.08億元GDP全省第三,成都GDP是綿陽的5.94倍。
2021年人均GDP成都也已9.51萬元領跑全省
02、高等教育
四川一共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全省高等教育之源比較豐富,但是資源分佈極為不平衡,截止2021年8月,四川一共53所本科院校,其中成都就佔30所,並且985、211名校就有5所,分別為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農業大學。
03、醫療資源
2021年9月盤谷醫療針對四川省境內21個市州共2097家(為有效統計數據,非全部統計)醫院進行了統計與市場分析
2097家醫院中成都醫院數量415家,佔比20%
那麼成都為什麼這麼發達呢?
1、地理條件決定了成都平原的發展
自古以來我們形容成都就是「天府之國」,
就可以想像的出來,成都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一定是得天獨厚的
這也確實是正解
縮小查看整個四川地圖板塊
你會發現真正適合種植的地方只有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以北是秦嶺山脈
西邊是青藏高原
南邊是雲貴高原
如此巨大的地理環境差異
註定了發展一定不會平衡的
俗話說,想要富先修路
交通的便利與否,是帶動當地經濟的重要因數之一
來看四川
在全國最難修的五條公路中,四川就有兩條
就像李白詩句中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由其是接近川西地區,青藏高原這一代尤為明顯
相比之下,平坦的土地明顯更加適合修建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
成本相較於山地等形式更低
2、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
在國家層面,成都是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具有輻射和引領帶動周圍地區的作用,對於國家而言,需要建立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創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是自古以來就是四川的中心城市嗎?
其實從1955年到1997年之間,四川的中心城市一直是重慶,而成都一直是老二
自從1983年開始,四川對行政區進行調整
將永川併入重慶,成都合併溫江
綿陽分離出了,廣元、德陽和遂寧三室
導致四川一下只地、市、州的熟練達到了21個
逐步的分散了各地區的經濟體量
導致和成都的距離原來越遠
為什麼需要做成「大成都」呢?難道領導不知道這樣會影響地區的發展不均衡嗎?
建設西部地區的第一大城市,是省級層面的需要
3、成都做大的喜與憂
大城市對於周圍有着強烈的「虹吸效應」
這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規律
就像是湖北的武漢,陝西的西安
特別是像成都的經濟佔比四川太過於巨大了
導致成都這種「虹吸效果」更加明顯
大量的資源和勞動力都匯聚於成都
隨之而來的是「馬太效應」,強者越來越強
由於成都吸收了過多的人才和資源
導致四川其他地區的發展不足
加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使得成都在四川的地位,越來越高
所以現在四川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
四川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在我國大部分經濟強省
都有兩個經濟中心
廣東有廣州和深圳
江蘇有南京和江蘇
福建有福州和廈門
所以,在2022年提出四川三個省域經濟副中心「組團」發展更均衡的方針
隨之四川在各地區的不斷投入
只要生活在四川的人一定都會發現自己的家鄉在不斷地發展
所以四川大力發展成都的消息也不攻自破
但是對於部分省份而言
「強省會」對於帶動地區發展和提升省會的知名度有重要的作用
就像武漢、西安、合肥等
都在爭奪人才,吸引人才
畢竟老話說得到
「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強省會」和「發展經濟副中心」兩個戰略意義並不衝突
他們的目標都是推動地區的發展
「強省會」帶動整個省的發展
「經濟副中心」帶動省會無法輻射的區域
所以只要齊頭並進,四川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