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信達證券發佈研究報告指出,萬得全A指數過去兩個月的累計漲幅已接近20%。從供需的角度,快速的上漲,對資金的消耗速度往往是非常大的,需要有非常強的買入力量。熊轉牛初期的上漲,一般都是存量資金的市場,因為居民增量資金入場一般至少需要等熊市結束後1-2年。當下大概率是存量資金回補主導的急漲,V型反轉的高點不會超過前1年的最高點,也有可能是之後1年的高點。短期來看,V型反轉大概率還沒走完,當下的狀態類似2019年Q1,節奏上7月會有些短期風險(中報業績、超跌反彈資金出現分歧、商品價格下行、美國衰退擔心等),V型反轉的終點可能在Q4,隨後會進入震蕩市。
當下建議關注消費成長,Q4開始建議逐漸轉向低估值價值。
(1)成長處在季度大反彈的過程中。當下股市股市處在V型反轉的過程中,從歷史上能夠看到不管這種反轉後續結局是牛市還是熊市,反彈期間成長股均會有不錯的表現,時間上一般是季度的。性質上,可以類比2015年Q4的創業板反彈、2019年Q1的TMT反彈和2021年Q2的消費的反彈。建議關注軍工、傳媒互聯網、醫藥,不過反彈過後到Q4,需要適度減少成長的配置比例。
(2)消費的邏輯演繹還不充分。疫情後投資者開始逐漸預期經濟恢復,一旦觀察到房地產銷售改善,經濟周期所處的階段會從穩增長預期變為經濟回升預期,消費等經濟相關的超跌板塊也會有表現,這一次消費的上漲,由於有需求恢復的邏輯,持續性可能會比2021年的反彈更好。建議關注地產鏈的消費(家電、家居、建材)。
(3)金融類板塊中,非銀將會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方向。後續如果價值佔優,非銀是價值股中估值籌碼最有優勢的,如果是成長股繼續活躍,非銀也會受益於市場風險偏好的回升。
(4)Q4以後逐漸轉向低估值價值。去年底開始,市場的長期(2-3年)風格已經轉向,風險偏好流動性等帶來的估值修復階段性有利於消費成長,這種偏離一般時間上不會超過半年,年底到明年初可能重回價值。
如此快速的上漲,2012-2021年共出現過5次,其中三次出現在熊市結束後第一波上漲期間(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Q4、2019年Q1),2次出現在大牛市中後期(2014年12月-2015Q2、2020年6-7月)。
2個月20%的漲幅,多出現在熊市結束後的第一波上漲或大牛市的中後期。萬得全A指數過去兩個月的累計漲幅已接近20%。如此快速的上漲,2012-2021年共出現過5次,其中三次出現在熊市結束後第一波上漲期間(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Q4、2019年Q1),2次出現在大牛市中後期(2014年12月-2015Q2、2020年6-7月)。從供需的角度,快速的上漲,對資金的消耗速度往往是非常大的,需要有非常強的買入力量。

這種買入力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熊市恐慌過後,存量資金倉位的快速回補。2012年底、2015年9月底、2018年底,由於之前熊市時間過久或速度過快,部分資金出現恐慌性賣出,股市跌幅超過盈利變差速度。恐慌一旦結束,投資者的理性一旦逐漸恢復,倉位回補速度會非常快,因為之前恐慌的時候,股價跌的速度超過了盈利下降的速度,所以補倉的時候,不需要基本面大幅改善,就可以有快速的估值修復。

另一種推動股市急漲的力量是增量資金的大規模入場。比如2014年Q4、2015年Q2和2020年6-7月,這種情形主要出現在牛市的中後段,大多是熊市已經結束1-2年後才會出現。上漲前,投資者的倉位並不低,但由於場外資金很多,依然可以以很快的速度上漲。

如果是存量的市場,V型反轉的高點不會超過前1年的最高點,也有可能是之後1年的高點。過去兩個月A股的上漲,雖然有外資買入、保險增配等跡象,但這些資金都是小級別增量資金,股市整體資金格局依然是存量資金主導。按照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Q4、2019年Q1這三次熊轉牛第一波上漲後的結局來看,都沒有馬上改變存量博弈的市場格局,股市完成反轉後,均進入了年度級別的震蕩市。反轉完成後,反轉的高點不會超過前1年的最高點,也有可能是之後1年的高點。隨後一年盈利的改善速度,決定了過度到震蕩市後的回撤幅度。2012年底的上漲完成後,2013年2月的高點是2012-2014年上半年的最高點。過度到2013年的震蕩市後,成長股沒有回撤,主板回撤了所有漲幅。期間各類經濟指標快速回升,股市很快就迎來了ROE回升,成長股ROE持續改善,主板由於受到2013年6月錢荒影響回撤幅度較大。2015年Q4,反彈的高點是2015年Q3-2017年底的最高點。反彈結束後,幾乎所有板塊均創新低,之後才進入2年慢牛。背後主要原因是,2015年Q4-2016年Q2,宏觀指標在底部區域不斷反覆,盈利預期的回升直到2016年Q2才確信。2019年Q1,反彈的高點是2018年4-2020年2月的最高點。反彈完成後回撤了一半漲幅,隨後進入震蕩市。期間宏觀預期多次反覆,盈利雖然繼續下降,但速度很慢。

基於對居民資金行為的理解,信達證券認為,即使全球利率重新開始下降,居民資金的重新大幅流入估計也要等明年中。所以當下的這一次V型反轉,指數最高點可能不會超過去年Q4,而且最高點一旦確立,也將可能會是未來1年的高點。
短期策略:下半年類似2019年,整體已經反轉,節奏上7月有些小風險。信達證券認為下半年股市的牛熊狀態可能會類似2019年,盈利尚沒有出現趨勢性改善,但由於估值提前跌到位。股市會先有一次估值修復,然後等待驗證盈利的邏輯。市場會在每一次經濟預期擔心釋放後迎來較大的反彈(2019年Q1、8-9月),而一旦驗證盈利能否改善,往往是低於預期的,2019年4月、7月和10月,三個季報披露期,股市均偏弱。展望後市,方向上,下半年是反轉,節奏上,市場在7月可能會有些風險,主要是來自中報業績披露和超跌反彈資金出現分歧。


行業配置建議:當下建議關注消費成長,Q4開始建議逐漸轉向低估值價值。(1)成長處在季度大反彈的過程中。當下股市股市處在V型反轉的過程中,從歷史上能夠看到不管這種反轉後續結局是牛市還是熊市,反彈期間成長股均會有不錯的表現,時間上一般是季度的。性質上,可以類比2015年Q4的創業板反彈、2019年Q1的TMT反彈和2021年Q2的消費的反彈。建議關注軍工、傳媒互聯網、醫藥,不過反彈過後到Q4,需要適度減少成長的配置比例。(2)消費的邏輯演繹還不充分。疫情後投資者開始逐漸預期經濟恢復,一旦觀察到房地產銷售改善,經濟周期所處的階段會從穩增長預期變為經濟回升預期,消費等經濟相關的超跌板塊也會有表現,這一次消費的上漲,由於有需求恢復的邏輯,持續性可能會比2021年的反彈更好。建議關注地產鏈的消費(家電、家居、建材)。(3)金融類板塊中,非銀將會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方向。後續如果價值佔優,非銀是價值股中估值籌碼最有優勢的,如果是成長股繼續活躍,非銀也會受益於市場風險偏好的回升。(4)Q4以後逐漸轉向低估值價值。去年底開始,市場的長期(2-3年)風格已經轉向,風險偏好流動性等帶來的估值修復階段性有利於消費成長,這種偏離一般時間上不會超過半年,年底到明年初可能重回價值。

本周市場變化
本周A股主要指數大多數上漲,其中上證50(2.37%)領漲。申萬一級行業本周漲跌不一,其中煤炭(5.85%)、商業貿易(4.75%)、建築材料(4.36%)漲幅居前,汽車(-3.70%)、電氣設備(-2.47%)、非銀金融(-1.30%)表現偏弱。概念股中,預增指數(12.66%)、鋰礦(9.27%)、啤酒指數(6.45%)領漲,吉利概念指數(-6.42%)領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