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了解了紫禁城的城隍廟和祀馬神所,接下來咱們了解一下紫禁城的金水河。
在紫禁城營建的時候,原來沒有金水河和萬歲山(後改名為景山),設計者基於風水格局的考慮,沒有天然就要人為,營造一個「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紫禁城正北設有玄武門(後改名為神武門),犯了古人不宜正北開門的忌諱,其後需建山為屏障。
金水河從萬歲山西北方而來,沿萬歲山西麓注入紫禁城的護城河中。河水再向南折,經過紫禁城西北角樓下引入皇城內,流入太和殿前。
在八卦中西北方屬乾位,代表天門,因此古人賦予金水河一個美麗的寓言:來自天河之水,通過金水河的流動,將天上的「生氣」源源不絕地引入紫禁城。
紫禁城護城河又稱筒子河,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修北京城時在元大都護城河基礎上擴建而成。
京城內外城護城河按位置可分為北、西、東、前三門和南護城河五處,全長約40.7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攻下元大都後,為防備北元,將北城牆南移至高梁河外積水潭和壩河南岸,形成西北部有斜角的城牆和北護城河。
明永樂十七年(1419)因宮廷建設需要,將元南城垣南移2700多米至現址,並開挖南城壕(前三門護城河),東、西護城河分別南伸與南城壕相連,向南匯入菖蒲河。
紫禁城護城河又稱筒子河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修築外城和南護城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將午門西邊的河水通過暗溝引入西闕門,由午門前石板道下的暗溝引向東流,經東闕門下的暗溝流入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定名為午門暗筒子河,形成護城河今天的模樣。歷史上護城河除防禦功能外,還承擔城市排水和漕運功能(東護城河)。
環繞在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寬達52米、深6米。是一條保衛故宮安全的「人造河」。風水學認為山是實氣,水是虛氣,山高大可以界水,水深寬可以聚氣。紫禁城內金水河之水從護城河西北角引入,曲曲彎彎地流經武英殿、大和殿、文淵閣、南三所、東化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將「生氣」導人,又形成風水學中的「水抱」之勢。
內金水河全長約2100米,平均深度約4米,河水時隱時現,時直時彎,時寬時窄,最寬達11.8米,最窄處不超過2米。河底及側幫均由石材鋪砌。到東南角流入護城河,在好幾處建筑前形成「臨水」的風水環境。
蜿蜒的碧波給紫禁城帶來了靈氣,其造型豐富了建築藝術效果。內金水河的水由紫禁城東南角出宮後,向南匯入菖蒲河。菖蒲河屬於外金水河,位於天安門以東,長約600米。菖蒲河東端匯入玉河,再向南流,匯入內城南護城河(前三門護城河),再由南護城河匯入通惠河。
「金水河」名稱的來源,主要與玉泉山的地理位置相關。元末明初史學家宋濂等人所撰《元史》載有:「金水河其源出宛平縣玉泉山,流至和義門南水門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玉泉山位於北京市西郊,在我國古代五行文化中,「金」表示西方,意即「金水河」是源於玉泉山的河水。
內金水河之「內」字來源,主要與明代金水河改道相關。
元代文學家陶宗儀所撰《南村輟耕錄》載有:「峙萬歲山(今北海瓊島),浚太液池(今北海、中海),派玉泉,通金水,縈畿帶甸,負山引河,壯哉帝居。」由此可知,元代都城建造時,玉泉山的水就被直接引入了太液池,並稱之為「金水」。
在明代,金水河被改道。玉泉山的水過德勝門水關流進什剎海後分為兩支:第一支是為了供應明代宮廷及皇家苑囿用水,在什剎海南岸開挖新渠,在太液池南端開挖南海,使得水沿着什剎海流入南海;第二支是為了補給城郊用水,在什剎海東岸開挖新渠,使得水向東流入元代的通惠河,再向南流入南護城河。而什剎海至南護城河的河段,在明代被稱為玉(御)河。
這第一支玉泉山的水系再被分為兩支,形成內金水河、外金水河。
其中一支從太液池北閘口分流,經過紫禁城西北位置筒子河(紫禁城護城河)進宮,再從紫禁城東南位置出宮,被稱為內金水河。
另一支從南海東岸向東分流,經承天門(今天安門),再與內金水河出宮的水在太廟東南匯合,向東注入玉河,被稱為外金水河。
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二》「內務府·奉宸苑」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內金水河與外金水河的流向:「皇城內河流,四面環繞,由地安門外西步梁橋入者,經景山西門引入環紫禁城,為護城河。護城河西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經天安門外金水橋,東南注玉河,為外金水河。」
蜿蜒在故宮內部的金水河 藍色的一條線為內金水河.
紫禁城的西北偶為八卦中的乾位,乃龍脈之所系,其建築方位的選定,依古代風水學及陰
陽無行之學說。
這個地方是紫禁城內金水河的進水口,是為天門。
"水者龍之血脈,水飛走則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夫天地之有水,猶人之有血也"。
可見此地風水之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內金水河的源頭 紫禁城西北城牆外的護城河(筒子河),經城牆下涵洞注入宮內。
紫禁城內金水河,兩頭接護城河,全長約二公里。河雖短,卻上有源頭,下有匯流。在紫禁城西北角樓偏東的護城河南幫上,有一石砌券洞,是護城河的進水口。在對面北河幫上也有一券洞,是護城河水流入宮內的進水口。河水經城牆下南流入城內。
到城內西北角的馬神廟內露出地面,由西轉南,經城皇廟東南角直向南流去,往東經過武英殿前,流過斷虹橋,後暗流到太和門前院露出。河身漸寬,經過金水橋向東,穿過文淵閣,再折向南,由紫禁城的東南流出,注入外護城河。
內金水河的河幫、河底均採用白石鋪砌而成。只有西河沿等偏僻地帶因是太監等人居住而用磚砌築河牆。河身依不同地區形勢,或寬、或窄、時隱、時現。河身彎轉自如,蜿蜒曼回,環抱在宮內建築之中 。
太和門廣場上的金水河
故宮午門北邊金水河上雄跨五橋——金水橋。正中橋是皇帝通過的御路。橋上的白石欄杆,雕有龍雲紋望柱。左右四座橋,為王公百官行走之路。它們將隨河身的寬度遞減,其欄杆用火炬形陰刻弧線望柱頭。
《明宮史》中載:「(金水橋)非故曲折,以耗物料,蓋恐有意外火災,則此水賴焉」。內金水河,源於玉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堪稱一股良好消防水源。歷次皇宮失火,都憑着「金水」將火撲滅,功效顯著。明朝太監劉若愚在他的《酌中志》中寫道:「天啟四年,六科廊(即午門內東配殿、西配殿)災,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災,皆得此水之力。」
內金水河除了美化皇宮和為古建築防火設施用水外,還是為宮內排水洩雨的下水渠道。宮內七十二萬平方米的面積,大小院落九十餘座,各有自己的排水渠道,它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勢,排入暗溝流入內金水河,順河排出宮去。
從歷史記載,不管下多大的雨,宮內從沒有雨水阻塞的現象。這些精心設計的明河暗溝,出自當時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的條件下建造出,經過了明清兩朝,六百多年的考驗,內金水河在防火、排水中均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古代匠師們營造技術上爐火純青的體現。
紫禁城西北角樓與神武門之間的城牆下,有一條水道穿過,為內金水河的進水口,進水口處修有鐵柵、水閘,稱「水關」,水關可控制水流、保持水位。在水閘以南,內金水河先向西,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南,此後為一條約200米長,南北走向的筆直水道,與紫禁城西城牆之間距離約50米。
圖為故宮城牆內祀馬神所院的入水閘口。
始進入祀馬神廟內的金水河
從祀馬神廟外牆下涵洞流出。
從祀馬神廟外牆下涵洞流出。
流經城隍廟。
經西北角樓下城隍廟的東南角曲折蜿蜒向南
纏綿穿牆由西北馬神廟露出地面向西南流,經西北角樓下城隍廟的東南角曲折蜿蜒向南
這時候金水河向南行,左邊是高高的宮牆,右邊出現了一條河,河沿兒兩邊都砌有矮牆,牆頂覆瓦。
從城隍廟向南流的內金水河。(西邊是河,東邊是英華殿的西牆)
蜿蜒的金水河
世界第一最大最長「巨蛇」,就藏在紫禁城裡,現年已600歲高壽! 曲折蜿蜒的金水河
金水河總長2100米,如九曲十八彎,既有四處180度的大轉彎,也有多處數不勝數的90度的小轉彎,中間還有三處長約70米的直線距離,從不同角度展望都是蔚為壯觀的!
金水河上有七八座漢白玉石橋,其中尤以午門與太和門之間的金水橋為最美,此處河床最寬度11.8米,設置5座單孔橋,似如天安門前的金水橋,橋面坡度平緩,若站在C位置即形成環抱太和門之勢。
另外,武英殿、文淵閣、上駟院三座漢白玉石橋,均為3座單孔橋。石橋均為漢白玉石雕欄圍護,沿河兩岸也均是由漢白玉石欄板圍護。
特別獨特的是始建於元代的斷虹橋;斷虹橋坐落在太和門與武英殿之間的御河(金水河)上,長18.70米,寬9.20米,兩端呈「八」字形向外分開。
斷虹橋簡介
斷虹橋是單孔漢白玉石拱橋,南北走向,也是宮裡最寬的石橋之一。「虹」本就是稱橋,是一種更古的說法,再加上遍布橋身的精美石雕,整座橋都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武英殿前的
20根望柱上雕着翻轉摺疊荷葉,連珠蓮花須彌座,座頂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石獅造型各不相同,或一或二,或坐或立,造型生動,宛然如生,活潑可愛,竟無相同,大小共34隻。筋骨畢現,頗具古風。
18塊欄板以雙龍戲珠為主題,襯雕牡丹、荷花、菊花等十餘種花卉,上部透雕蓮花盆景,下部雙龍嬉戲追逐於香花浮雕之間,穿梭於雲雨霧靄之中,經幾百年滄桑尚且完整,可見鬼斧神工,亦可知用材之考究。
橋兩端各有披髮神獸,龍生九子,此君行六,名曰「霸下」,頭披毛髮如瀑,雙目炯炯,穩踞水波基座之上。橋孔上方刻一吸水獸,兩目圓睜,居高臨下,以鎮水情。
此橋用料之考究、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內諸橋之冠。
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輟耕錄》謂「直崇天門,有白玉石橋三虹,上分三道,中為御道,鐫百花蟠龍。」 明初人蕭洵《故宮遺錄》:「河上建白石橋三座,名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龍,擎戴水中甚壯。」
說明斷虹橋原為三虹。
明永樂皇帝建紫禁城時,將中軸線東移至太和門金水橋正中處,故斷虹橋不能再保持三虹,棄去兩虹單孔橋,只保留了至今的一虹單孔橋。
斷虹橋
斷虹橋
斷虹橋
斷虹橋,內金水河諸橋之冠
斷虹橋上精美的漢白玉雕塑
再說斷虹橋上的石獅子:20根望柱之上共有34隻,形態各異,有蹲着的、有坐着的。
其中,最為矚目的明星是站在橋頭南邊向北數,會看到東側的第四隻獅子兩隻後腿着地,右前爪捂着後腦勺兒,左前爪護着自己的襠腹部,顯得尤其的另類、特別的呆萌!
人們稱其為「護襠獅」。
但就是這樣一隻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萌萌噠的石獅子,為什麼不管是坊間的老百姓,還是現場的導遊,往往都會神秘兮兮地告訴你說——不要觸摸這隻獅子啊,也不能和它拍照合影啊!如果此時你再追問一句為什麼,一般來講就會引出下面這樣一段故事傳說——(備註)。
形態各異的獅子雕塑
人們稱其為「護襠獅」(備註)
兩側橋頭「披頭」的靠山神獸同樣引人注目。
圖片來源:網絡 靠山獸
靠山獸在古建橋體中比較常見。靠山獸的含義,即通過神獸作為橋的「靠山」,來保持橋平安長久,免受災難。也就是說,橋兩端的靠山獸,其主要作用是「鎮橋」。
在橋的石欄杆兩端盡頭處,共雕有四尊靠山獸。它們頸項上的鬢毛飛起,向後與望柱相連結;身體痩勁,肌肉強健;兩隻前爪,用力地支撐,好像使勁全身力氣,將望柱頂住;使它本身的作用與藝術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儘管有的已經風化,但其昂首傲立的風姿依然清楚可見。而對於它的形象認定,一直沒有定論,有學者傾向其為麒麟。
斷虹橋上精美絕倫的漢白玉雕塑 靠山獸
斷虹橋上的 靠山獸
內金水河從紫禁城西北而來,在武英殿前一個停留折而向北,短短一個舒展又折而向南,最後蜿蜒東去,到太和門前去譜寫最華麗的樂章。就在這短短的舒展處,有一道精彩的音符,橫跨其上,傳遞着大哉乾元的訊息,這就是斷虹橋,紫禁城諸橋之冠,碩果僅存的元代古橋。
因此有人說:先有斷虹橋,後有紫禁城。
紫禁城的金水河,猶如一條長長飄動的綢帶,飄浮在紫禁城宮殿建築的海洋中。
據故宮專家考察,貫穿整個紫禁城的金水河,似飛龍;首在西北角,尾在東南角,由於水流來自京城西北的玉泉山清泉,所以長年清澈見底,綿綿不息。
由於水流來自京城西北的玉泉山清泉,所以長年清澈見底,綿綿不息。
從太和門眺望午門前的金水橋
太和門廣場上的金水河
碧波蕩漾的金水河 相對天安門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稱內金水河。
蜿蜒在午門北邊的內金水河
文淵閣前漢白玉石橋
文淵閣前漢白玉石橋
上駟院門前三座漢白玉石橋
相信去過紫禁城的人就一定知道,在紫禁城有一條很長的「蛇」,在紫禁城蜿蜒着。這條蛇也被稱之為是有史以來最長的蛇,它從紫禁城建成開始,就一直遊走在城內,長達600年的時間,要知道,這可並不是一條普通的蛇。它更像是紫禁城的一位守護者,延綿不斷。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會覺得有些好奇,但其實這條蛇就是城內的金水河,這條河的兩端與護城河相連接,雖說只有2公里,但是是有源頭與匯流的。
金水河的源頭是在紫禁城的西北角處的一個石洞,河水穿過洞流入城內,從馬神廟內流出來,再向南邊流去,經過城隍廟,在經過武英殿等等建築物。最終再從太和門前流出來。就這樣幾經輾轉,再流入護城河。
十年,一百年,水從來都沒有中斷過。他更像是一條巨蛇一樣蜿蜒在紫禁城內。
在古代,人們其實對於蛇並沒有很畏懼。在他們眼裡,蛇並不是普通的一種動物,而是一種代表着不一樣意義的爬行動物。他們將蛇當作是一種可以看家的神獸,也是一種聖物。
所以,設計者通常在設計紫禁城圖紙的時候,就會專門將河流的走向設計成蜿蜒的,就好像一條蛇一樣。從金水河的位置上來看,頭是位於故宮的西北角,而尾巴則是位於東南角,剛好經過午門與太和門,一直守護在故宮身邊。
相信大家現在已經很明白了,為什麼故宮裡的河流不是直直的,而是曲折的。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備註)「護襠獅」的傳說故事(資訊來自網絡);
護襠獅 由於其形象可愛 手捂襠部 萌態十足 被網友配上野史走紅網絡。據傳說道光帝之子奕緯就是這隻石獅子轉世。
斷虹橋據說為元代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建築物。由此可見明清中軸線要比元代東移了幾十米。此外,斷虹橋東側從南數第四個獅子形態最為奇異,此獅子手抓腦後,顯出憂鬱模樣。據說當年道光皇帝有一次曾經路過斷虹橋看見此獅神態,不禁想起不久前自己曾將長子奕緯踹死,不由得心生悔心。
提起斷虹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杭州西湖的斷橋,提起斷橋又很容易聯想到許仙與白娘子凄美的愛情故事。與斷橋名字相近的斷虹橋也有故事,不過不怎麼美,反而有些嚇人。斷虹橋位於故宮太和門外、武英殿以東、南北向、長18.7米、最寬處達9.2米,為單拱石券,橫跨於內金水河上。此橋建於何時,至今仍有爭議,一說是明初建北京皇城時修的;另一說是元代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建築物。不管是元還是明,這座橋的歷史有好幾百年是肯定的。
據說斷虹橋之名為俗稱,因為明清史料中均未見記錄。關於名字的由來也有兩種說法:第一,說此地原有三座橋,是元代皇宮崇天門外的周橋之一,名為彩虹橋,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皇宮時將中軸線向東移了幾十米,橋西便是武英殿、西華門,三座橋顯得有些多餘,於是拆了兩座只剩下一座,故名斷虹橋。
第二種說法就有些「恐怖」了,說此橋原來俗稱為斷魂橋,後來嫌這個名字實在嚇人,於是借諧音改成斷虹橋。那麼為什麼要叫它斷魂橋呢?一說明朝時皇帝駕崩、給皇帝陪葬的宮女們要過此橋出西華門,這是那些宮女最後走的橋,過完橋就要「斷魂」了,去給「地下」的皇帝做伴兒;
另一說是明清兩代犯了錯的嬪妃要經過此橋去皇宮西部某地接受酷刑,大半也是有去無回;三說當年犯了重罪的大臣、經皇帝「御審」之後要過這座橋出西華門外接受死刑。不過這些「恐怖」的傳說也僅僅是傳說而已,不大可能是真的,第一,斷虹橋不可能是斷魂橋「改編」而來,皇宮裡怎麼可能出現這麼不吉利的名字?
第二,我國從秦朝以後就不「流行」活人陪葬了,明初雖然恢復過這一殘忍制度,但明英宗時又明令禁止了;第三,過去的嬪妃犯了錯一般都是「降級處分」,嚴重了打入冷宮,最多賜毒酒、賜白綾讓其「自行了斷」,幾乎不會直接活活打死;第三,大臣們犯了罪,即便是皇帝御審,一般也不會馬上就殺,總要等到「秋後問斬」,所以死刑犯奔刑場是不會從皇宮出發的!
儘管這些傳說都不真實,但另一個與斷虹橋相關的、並不美好的故事卻真實發生過:那就是斷虹橋的石獅子遭受過「蒙頭之刑」!事情還得從斷虹橋的「裝修風格」說起:斷虹橋由於是建在皇城裡的御用指橋,所以建築級別很高,橋面鋪設的是漢白玉巨石,兩側石欄板雕刻着穿花龍紋圖案,可以說是精緻而奢華,尤其是望柱上的石獅子,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北京很多古橋上都有石獅子,「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當然是最有名的,不過斷虹橋的石獅子與別處不同,尤其是橋東側從南數第四個「搔首護襠」獅最為奇異、敢說獨一無二,剛才咱說的被蒙頭的就是它。
此事發生於清朝道光年間,道光皇帝是旻字輩兒,叫旻寧,下一代呢是奕字輩兒,道光長子就叫奕緯,也就是咸豐皇帝奕詝的長兄。原本作為長子,奕緯是很有希望繼承大統當皇帝的,可是他卻在二十多歲死於意外,製造這場意外的,正是他的父親:道光皇帝——奕緯是被他爹踢死的!奕緯雖然是道光長子,但他的母親出身低微,僅是道光身邊的一個侍女。由於子以母貴的原因,奕緯出生後也不怎麼受待見,在別人的冷落與冷眼中長大的奕緯,形成了一種敏感而暴躁的性格,也不怎麼愛學習。
那一年奕緯已經23歲了,有一次教他讀書的老師正在上課,發現奕緯一點兒都不認真。老師也是出於好心,就勸誡了他幾句,說你看你的兩個兄弟相繼夭折(那時奕詝、即咸豐還沒出生),所以你將來繼承大統的希望還是很大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當個好皇帝。沒想到奕緯不但不聽,反而勃然大怒,指着老師的鼻子罵到:「有一天我當了皇帝,第一個先殺了你。」老師的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心裏氣不過,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道光,道光也很生氣,把兒子叫來訓斥了一頓,沒想到奕緯依舊不服,頂撞了父親。盛怒之下,道光給了兒子一腳。本來老子教訓不聽話的兒子天經地義,打兩下兒也不框外,何況踢一腳更上升不到家庭暴力,可意外的是,道光沒掌握好分寸,一腳正中兒子下體。
經一番搶救之後,還是沒能挽回奕緯的生命,就這樣,年輕的皇子死於非命,這就是清朝著名的道光踢死長子事件。奕緯死後,道光追悔莫及,封建社會,皇帝是天下之主,自然沒人追究他的刑事責任,但是在葬禮上,道光皇帝顧不得形象、撲在奕緯的棺槨上哭成了淚人。他也許在為自己的衝動感到懊悔,也許是在懺悔二十年來對奕緯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及忽冷忽熱。事後,當有一次道光路過斷虹橋時,無意中發現了那個「搔首護襠」獅,小獅子撓頭的動作彷彿在思考什麼、也彷彿在懊悔什麼,而另一隻「手」護襠的姿勢又彷彿顯出痛苦之狀。
道光一下子聯想起自己的失誤,想起兒子痛苦死去的慘狀,於是他不忍再看,便命人用紅布將這個小獅子蒙住了。現如今,斷虹橋還在、石獅子還在、那些並不美好的故事也不曾被人們遺忘,只是物是人非,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斷虹橋也不再是御用之橋,而成為可供遊人參觀的景點兒 ,並以用料之考究、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被譽為紫禁城內諸橋之冠。
到此,紫禁城金水河介紹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