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卦傳》云:「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這說的就是八卦圖。
八卦是古人將他們對宇宙的認識進一步科學化的宇宙圖解。因此,八卦上不僅包含了宇宙的運行規律,還體現了宇宙中八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出的萬種狀況。
八卦符號伴隨古代部落氏族社會數千年的文字演變和進化逐漸使中國從上古水族演變到漢族的農耕文化。
先古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為了生存繁衍,運用最樸素的唯物觀,對浩瀚的宇宙自然現象進行不懈地觀察探索和認知,初步創立了先天八卦。開始探索天時運轉規律,以適應人類生存與發展。
後天八卦由先天八卦演變而來,春夏秋冬分明,順時針而轉,四季定八節,適時而耕,應時而收,與時俱進,展示出人類從部落的游魚獵專為農耕生活。
南懷堇在《易經雜說》里提到:在應用方面,現在用的一般是兩者的結合——以先天八卦的「數」配合後天八卦的「象」而使用。
「先天」,就是宇宙還沒有形成以前或是一切事物還未形成以前,尚在醞釀的起始階段,也就是地理改變前的原始狀態、混沌狀態,這個時期就是「先天」的狀態。
「先天八卦」的主旨講的是宇宙之本及其功能。先天是「體」,體是源,體是道,體是大原則。
「先天八卦」,其主要內容在《易·說卦傳》中有表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其圖序相當簡單,但其圖藏有天地間造化的玄竅,能通達數理之根源。
「後天」,就是宇宙開始形成以後或是世間的萬物已經處於產生、運動、變化、發展的階段,也就是地理改變後的不斷循環、變化的狀態,這個時期就是「後天」的狀態。
《易經》中的繫辭有曰:萬物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至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是「後天八卦」之基本內容。
「後天八卦」是根據「先天」的另行組合,其主旨在說明宇宙萬有的運行及其作用,描述了地球及其物質世界的生成、變化、發展的法則,揭示了宇宙天體運轉對人類的作用規律。
八卦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很重要的一種學說,它是中古代的世界觀或宇宙觀,它將世界萬物歸納成八種卦別或範疇(種類),是中國古代的分類法:「易乾象也,象者像也」。
《易經》的根本就是象,而象就是形象或抽象,象的背後是具體事物。八卦學說是標誌着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對人類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已達到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