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符有言:「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
那些奇怪的夢境之所以會接連出現,都是有原因的。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夢,凡事皆「有緣有故」。
夢,看似是虛幻的,可實際上卻是真實的。從夢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夢,源於現實,而又擺脫現實,最後受到了人之潛意識慾望的加工。
直白一點來說,夢境當中的內容,都跟我們所接觸到的現實有關。這些現實的情況,會被我們的大腦分割成不同的記憶碎片,以此來進行記憶的存儲。
當我們入睡之後,由於潛意識慾望的出現,所以夢境就被「慾望」加工出來了。裏面的一切人與事兒,都是由不同的記憶碎片「組合而成」的。
比如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夢到了早已故去的親人,這也跟上文談到的「慾望加工」有關。因為人之慾望,會跟人之感情、記憶、想法以及追求相互關聯。
家中的老人,如果夢到了故去之人,往往說明了這些問題,很現實。
一、人越老,越是念舊。
上了年紀的老人,有這麼一個特點:對以往的人與事兒,記得特別清楚。而對當下的人與事兒, 基本不記得,甚至不放在心上。
過去之事,早已過去,而過去之人,也早已逝去,一切都埋葬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為什麼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會記在腦海當中,甚至經常回憶呢?
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人這種生物,比較喜歡「念舊」。越是早已遠去的人與事兒,越能勾起他們腦海深處的記憶,讓人愈發「 唏噓感嘆」。
日常「念舊」的頻次多了,記憶就被提取出來了,這也激發了內心的慾望。因此,慾望會在人入睡之後,根據腦海中的記憶,給他們塑造故去的人的形象,讓他們能夠相見。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個道理。
從有所思,到有所夢,這當中的橋樑,就是「慾望」。念舊的慾望出現了,人們也就夢到歸去的故人,以及當年的情景了。一切,既虛幻,而又特別現實。
二、返璞歸真的感情寄託。
道家有這麼一種思想,名為「返璞歸真」。
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那是比較淳樸的,沒有什麼雜念。可隨着他們不斷成長,心中的雜念會越來越多,人也越變越複雜。
這種複雜的情況,一般要持續到人之晚年的初期。等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人之雜念會越來越少,人也變得淳樸起來。如此,就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了。
同樣的道理,在早年,人們對感情是不屑一顧的,認為感情都是虛假的,只有金錢是最為真實的。因此,他們會在最關鍵的時期,拋棄了最關鍵的感情。
未來的某一天,人老了,就會一改常態,覺得金錢什麼的,都是虛的。唯有感情,才是最為珍貴的。慢慢地,他們會怨恨以往自己的愚笨,從而陷入到感情的回憶當中。
人,終究是「感性」的生物。那最為純粹的感情寄託,會讓他們夢到故去的人。
三、良心的最後審判,歸去前的最後一面。
曾仕強教授提出過一個觀點,人臨走的時候,為什麼表情一會這樣,一會那樣?就是因為他們受到了良心的審判,一邊回憶起以往的人與事兒,一邊審視當下的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臨終前的老人,他們的腦子裏面,會一直放映以往的畫面,就跟影片一樣,一幕接一幕。而當事人,就在這「一幕幕」的記憶影片當中,反省自己。
有些時候,夢境跟這種「記憶影片」,那是相互重合的。大限將至的老人正在昏睡,那在半清醒,半迷糊的狀態下,他們的腦子也一直在運轉,進行記憶的調動。
因此,他們會在夢境當中遇到早已歸去的故人,便覺得特別親切,認為這些「故人」是來接他們回家的。
身為局外人的我們,也許會覺得「接他們回家」這種說法,有些驚悚可怕的。可實際上,這是大腦和慾望相互合力的必然結果,是正常的夢境現象。
人,能夠回想起以往的人與事兒,能夠再次遇到這一切,也算是一種補償和幸運了。
寫到最後
對於夢境,很多人會覺得它特別虛無縹緲,還有些人自己嚇自己,認為它特別奇怪,受到某些事物的操縱和影響。
深入了解夢境之後,我們會發現,一切夢境,皆從現實而來。凡所變化,都跟人之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夢,本就是內心對於現實的「非即時反映」。
老人夢到了故去之人,要麼是「念舊」的問題,要麼是「重視感情」的問題,要麼是歸去前的「內心審判」。反正,一起都是有「緣由」的。
面對夢境,沒必要太害怕,它本就是潛意識慾望的構造物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