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的相關禁忌!
網友的提問是:內蒙古土默川的地方,有句民諺:「寧住廟前廟後,不住廟左廟右」,一直不解,煩請幫助解釋!
簡單的理解和回答是:因為本人沒有去過內蒙古大草原,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一無所知,但憑猜測,這句話應該與北方草原地貌和冬季寒風有關聯。南北朝向的廟宇,如果將蒙古包設在廟前廟後,可以抵禦寒風勁吹。其中廟前應該比廟後更好。而廟左廟右,就毫無遮掩,蒙古包就沒有那麼安全,抗嚴寒的能力顯著要弱!「寧住廟前廟後,不住廟左廟右」,應該是根據蒙古包設置的要求而總結出來的一條諺語!
在比較平整的地面,如果有一處凸起物,凸起物的兩側風力會很大。在草原上有一處廟宇,廟宇兩側的風速大,是不需要爭辨的事實,而廟前廟後緊貼的位置,一般就會感覺風力小!
其它版本的解釋是:「寧住廟前廟後,不住廟左廟右」,這一般是北方人的說法,大意是說在別無選擇的條件下,寧肯選擇廟宇前後而不要選擇廟宇左右。左右犯青龍煞和白虎煞的禁忌,就是說與所謂的「神」平起平坐,屋檐搭屋檐,成了「神」的左鄰右舍,自己命薄,享受不起,神,「五禽六獸」「牛頭馬面」的都有,一般人無法與之相匹敵。
本人對廟宇的興趣不高,平時很少出入庵院廟宇。對廟宇的適應性和禁忌很少關心。一直以來,普通的老百姓對廟宇,不管是廟前廟後,還是廟左廟右,都非常禁忌,因此,認為沒有人願意到廟宇的周圍建房居住,受這樣的影響,不太關注廟宇,所以,對廟宇的性質很少關心和研究。但對老百姓為什麼那麼禁忌宇廟,一直心存疑慮,在心中一直覺得有個未解之迷!
二十多年前,因有心事,連續多次去了好幾處庵院廟宇……引起本人連續多次反覆出入多處廟宇的原因是:主觀地認為,首先所去的那所廟宇,廟宇主持人一個微弱的不經意的表現,讓本人聯想感覺有問題,那個廟宇很不靠譜。於是連續出入於各處廟宇察看。果然,在四個月後,那個庵院內部發生了暗殺事件……此後本人才想明白,為什麼庵院廟宇的前後左右民間禁忌特別多,各色各樣,五花八門……原因就在於居住在庵院中的人,成分太複雜。
古時候,很多朝代有規定,只要遁入「空門」,皇法就不再追究,因此,庵院廟宇就變成了「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重刑犯的避難所。這些人遁入空門後,很難保證不再犯罪,如果利用偽善的假面目繼續違法犯罪,具有更大的「隱密性」「欺騙性」和「危害性」。一般廟宇庵院,都處於偏僻的位置,廟宇庵院的前後左右危險係數就更大,這應該是古代的人們對廟宇庵院特別禁忌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這個原因,廟宇常常是兵匪和地痞潛藏的地方,只要這部分人以庵院廟宇為依託,潛藏於廟宇之中,廟宇周圍的安全係數就會大打折扣。
為什麼廟宇被人為地故意弄得「陰森恐怖,神秘兮兮」,上面揭示的事實,才是問題的本質。陰森恐怖,一般人不敢靠近,反而更有利於為非作歹的人活動其中。這是本人的不成孰的分析和看法!
風水學認為,神前廟後都是屬於孤煞之地。住宅附近有「寺院」「教堂」等宗教場所,都不利。因為,這些地方都是神靈寄託的場所,人們聚集歇息在其中,會令周圍的氣場和能量受到干擾,影響人們所需要的正常生態環境。居住在寺廟和宗教場所附近,往往會出現如下兩大問題:一、家人容易顯得孤獨,出現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性質的精神疾病的概率比較高。二、性格上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暴跳如雷,十分急躁甚至兇殘,要麼十分忠厚老實,常遭人欺負。
想一想「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人們就會明白:環境對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的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寺廟之類的場所,與陽宅需要陽氣的理念恰好相反,寺廟給人的感覺是陰森陰暗。如果終日與廟宇為鄰,那麼,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時甚至還可能相當嚴重。因此,在廟宇附近居住,應當慎重。
有關廟宇方面民間俗語比較多,版本也比較多,但基本上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民間傳聞習俗的經驗」「歷史上的黑暗原因」而得出的經驗。以下選擇其中的幾條,適當簡單分析其中的原因!
「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這句俗語具有代表性!
不管在全國哪個地方,寺廟還是比較多,大部分寺廟都是選在空曠的地方,城市郊外人煙稀少的地方,尤其是有險峻大山的地方,比如,泰山,黃山上就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寺廟。
部分寺廟原本位於比較空曠的地方,後來由於香火旺盛,城市發展的原因,廟宇的周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家居住。
而在廟宇旁邊居住很有講究,「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就牽涉廟宇方面的事!
首先:「寧住廟前,不住廟後」。這是針對只有廟前和廟後兩種選擇的條件下,而得出的結論!
從古至今,一般寺廟中供奉的是各種各樣的「神明」「佛像」,接受有心靈寄託的人的朝拜,有的比較大的寺廟,每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十分熱鬧。
此類場所,老弱多病的人比較集中,「老弱多病」必然氣場「混濁」「紊亂」,衛生條件差,「細菌」「病毒」更容易傳播。廟宇建築物一般採用子午正向,廟後一般處於夏季天熱的去風區,空氣污染比廟前更嚴重,更容易感染不明真的傳染病。
寺廟中的房屋一般都修建得比較高大,如果住在寺廟後面,普通的民房很容易受到遮擋,無法曬到太陽。
寺廟都是古代建築,加上寺廟內種的古樹,營造出一種陰森的氣氛,而在寺廟後面的房屋中居住,很容易受到這種陰森氣氛的影響,感覺很壓抑。
再加上每天來寺廟參觀祭拜的人很多,魚龍混雜,有的寺廟周邊有一圈城牆,人人都可以爬上去四處遠望,在寺廟的後面住,很容易讓別人看到個人的起居生活,日常生活受影響。
所以,如果要在寺廟旁邊居住,寧願住到廟宇的前面,也不要住在廟宇的後面。有其深刻的內涵!
其次:「寧住廟左,不住廟右」。這是針對只有廟左和廟右兩種選擇的條件下,而得出的結論!
一直以來,在農村不管是房屋,還是寺廟,對於位置很講究。大部分傳統房屋都是坐北朝南,一般而言東邊為尊,左邊為尊。
就算現在正式的場合吃飯,位置都是左邊為尊。比如,一桌人裏面最裏面朝門口的位置是上席,其左手邊的那個位置是這一桌裏面最重要的客人。
廟左為東為陽,廟右為西為陰,因此,廟右比廟左更不利於住戶。
如果真要在廟宇的旁邊居住,只有左邊和右邊兩個位置可供選擇,肯定左邊是必選的位置,因為左邊為大。
左邊東邊早晨升溫快,右邊西邊下午升溫。雖然是簡單的兩種不同的升溫方式,但差別極大。左邊東邊早晨升溫快,會出現冬暖夏涼的舒服局面。右邊西邊下午升溫,會出現酷暑難熬,冬寒難過的局面。
現在,大的寺廟旁邊早就成為了旅遊景點。一般情況下,廟宇周邊不會有人家居住,大部分都是旅遊景區的商鋪。
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如果只能從廟宇周邊選一個位置居住的話,寧可選擇在廟前,不要選擇在廟後,寧可住在廟的左邊,不要住在廟的右邊。
民間流傳的俗語,有智慧一面,更有不同的解釋版本,還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就拿廟宇來說,「廟後」「廟前」「廟左」「廟右」建房的事,就有好多種的說法,其實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罷了。
「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是北方人常說的話,其實,是基於陰陽而言,廟宇是古時候最大的建築,不論建築物本身多高,都有「廟堂之高」。廟後自然屬「陰」,同樣廟宇的西邊自然還是「陰」地,陽人不住「陰人地」,是風水學中最基本的常識。
有關廟宇的民俗警句,除了上面這一句,以下還有兩句,為了說明問題,一併列出,加以適當說明:
一、「廟前窮,廟後富,廟左廟右出寡婦」。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各地的認識都比較一致,結合在前面提到的問題,很容易理解!怎麼能和「神」平起平坐呢?取了房屋中男人的性命,剩下房屋中男人的老婆,這廟宇隔壁人家的老婆就成了「神」的老婆!
廟前為什麼窮,廟後為什麼富呢?是基於方位而言,廟前屬南,屬朱雀之地,屬火,主夏耘,不聚財富。而廟後為玄武之地,屬水,主冬藏,而聚財氣。
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更有道理。廟前人多,好做生意,廟後冷冷清清的沒有人氣,自然就成了「廟前富,廟後窮」。這樣的話聽起來,更現實。
「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廟前貧窮,廟後孤獨,大廟左右出寡婦」。這些話雖然有點誇張,卻是千百年來先輩們的經驗總結。
1、高大的建築,在房屋大門的前面,風水學上會認為有煞,會對居住人產生衝剋,因此而不吉利。
2、廟宇的門都是朝南方,所以,廟後為陰宅。住宅為陽宅,墳地為陰宅,陽人不住陰地,對陽人不吉祥。
3、廟宇道觀的「梵音」「鐘鼓」「經懺」之聲,易形成嘈雜的噪音,容易打亂鄰近居住人家的合理作息時間,易致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狂躁,久而久之,必定影響睡眠,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4、遠遠近近的人群,都可能到廟宇中聚集,人多雜亂,財物容易丟失,影響居住人的正常生活。
5、人們常把廟宇和「鬼」「神」陰性之類的物質聯繫在一起,容易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障礙。
「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廟前貧,廟後孤,大廟左右出寡婦」的民諺。許多人聽到這樣的話,往往大惑不解。不過,對於古人總結歸納的許多關於如何選擇房屋地形之類的經驗,今天仍然應該高度重視,並注意學習運用。
二、「廟前衙後」。想發財,到廟前做生意,廟前人流量大,容易走貨。想辦別人辦不到的事,得到衙門後面去,意思是「走後門」,更能將事情辦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