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英國奶奶旅蓉十餘載留下「愛的雜貨店」

  中新社成都4月4日電 題:八旬英國奶奶旅蓉十餘載留下「愛的雜貨店」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我一直希望,當自己培育的事業成熟時,能將它交還給本地夥伴。現在是時候回英國與家人老友重聚了。」4日下午,八旬英國奶奶瑞秋在四川成都「岩羊」雜貨店,與一位因汶川特大地震而雙腿截肢的女士話別。

  在瑞秋看來,眼前的女士經歷了如此艱難的困境,臉上依舊掛着陽光笑容,如同「岩羊」雜貨店幫扶過的那些弱勢手工藝人——用驚人的韌勁克服重重困難,一針一線編織着新生活。

4月4日,八旬英國奶奶瑞秋(左一)在四川成都「岩羊」雜貨店與楊貽源(中)交流。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攝

  1968年在英國取得醫師資格後,瑞秋輾轉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醫院工作,培訓了無數鄉村醫生。一次參與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的經歷,讓瑞秋選擇定居成都。為了幫助更多人,2013年,瑞秋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拿出幾乎全部的積蓄,在成都成立了「岩羊」雜貨店。

  「岩羊」雜貨店雖然只有70平方米左右,卻密集陳列着來自10餘個民族的近2萬件手工藝品。這些手工藝品的生產者有重度殘障人士,有腦癱患者,也有為孩子攢手術費的父親。

  瑞秋說,之所以用「岩羊」為雜貨店命名,是因為岩羊生活在高海拔的山地,即使在嚴峻的自然環境下,依然能頑強生活。開辦這間雜貨店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困難的手工藝人可以靠自己的一技之長,體面生活。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瑞秋沒有說『我給你一份工作』,而是問『你願不願意來工作』。」談及瑞秋即將離開,「岩羊」店員兼手工藝人楊貽源言語間滿是不舍。5年前,楊貽源因為一場火災,全身被大面積重度燒傷。瑞秋將楊貽源送到深圳學皮雕,並聘請他成為店員。當時瑞秋考慮到他的自尊心,並沒有告訴他學皮雕需要幾千元人民幣,直到瑞秋決定離開成都後,他才從其他志願者口中得知這段往事。

4月4日,顧客在四川成都「岩羊」雜貨店挑選手工藝品。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攝

  在「岩羊」運營負責人張竟成看來,瑞秋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岩羊」的店員與志願者,讓大家了解到,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幹大事,但大家都能用大愛干好每一件小事。今後「岩羊」不僅會延續瑞秋的「大愛小事」理念,還會藉助電商平台不斷擴寬手工藝品的銷售渠道。

  得知瑞秋將於4月23日返回英國後,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成都探望瑞秋。他們中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的公益愛好者,有瑞秋幫助過的地震親歷者、殘障人士,也有曾在「岩羊」工作過的志願者。

  「不少志願者準備了禮物送給瑞秋,希望給她一些來自中國的祝福與回憶。」「岩羊」志願者謝琬婷說,上千名志願者會繼續投入時間,讓這間「愛的雜貨店」溫暖更多人。

  公布決定離開成都的消息時,瑞秋給所有關心「岩羊」的人留下了一封信,並表示,雖然臨別時無法一一告別,但大家給予的溫暖記憶將永遠伴她同行。瑞秋在信中寫道:「當初不少人勸我別做這種『註定失敗』的生意,可12年過去,我們的店鋪依然熱鬧紅火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