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citywalk,將上海記憶作為禮物給自己

「我是在上海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弄堂里長大的,小時候我會穿越整個上海,去城市的東北部。虹口公園附近坐上9路電車,過了上農新村,就到了農村……我很願意在上海這座城市裡走走。在我眼裡,它是長出了鋼筋水泥的一塊野地。」日前,資深媒體人周力亮相上海行知讀書會,帶讀者一起挖掘城市歷史,尤其是街區建築等方面的微觀史,「穿街走巷」探尋隱藏在繁華背後的城市記憶,來一場不一樣的citywalk。

盧灣的「盧」是從哪裡來的?「徐家厙」為什麼改名為「徐家匯」?周力的分享也是鄉愁的一種深情表達,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在書中講述了青少年時期在上海生活的點滴往事,也分享了自己對上海老建築、舊里弄的綿密情感。

「我們開玩笑說,做體育記者的人如果要寫回憶錄太容易了,只要把那些賽事過一遍就可以寫。但從事了上海歷史文化研究後,真是開拓了視野,就像找到了新生感覺。」周力2015年開通「老周望野眼」公眾號,想將上海記憶作為禮物獻給自己,那種讓人一輩子都帶着莫大幸福的回憶。2023年公眾號文章整理結集為《老周望野眼:穿街走巷的城市史》出版。

為什麼對上海的馬路、弄堂這些題材這麼有興趣?這源自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白日夢。2014年作為體育記者去往巴西採訪,淺睡中他聞到了同事抽煙的味道,誤以為是小時候在弄堂里生煤爐的味道,在夢中說了一句「誰在生煤爐呀?」生爐子這一童年遙遠記憶在上海之外的地方被意外觸發,讓周力深感通感的力量,激發了他對上海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

分享會現場,周力帶讀者詳細「考古」黃河路,逐一盤點這條馬路上的特色建築與動人故事,包括鳳鳴台、明星大戲院、醬園弄、弄堂運動會、「中國南丁格爾」張竹君、卡爾登戲院、功德林、苔聖園前身、國際飯店題字等。「如果大家想記錄一些城市的變遷,不一定要非常刻意。我們就是家門口,自己熟悉的地方,去研究一下,這也是很好的。」

在他看來,有時越是熟悉的東西,可能我們越不了解。「不妨做個有心人,用手機、用眼睛記錄上海的變遷,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感受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鮮活氣息與靈動細節。」

據悉,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作者:許暘

文:許暘圖:主辦方編輯:李婷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