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記丨國潮風行時裝業

來源:海外網

「作為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參展藝術家,一方面有機會向中國的時尚界展示我設計的服裝,另一方面通過時裝周我更深刻地體驗了中國文化。」來自俄羅斯的伊尼斯·查馬利迪(Ianis Chamalidy)說,「我沉浸在中國文化中,對『中國紅』和象形文字印象深刻。我很愛北京,它看起來特別現代,我非常喜歡中國的時尚,設計師用中國獨特的風格去詮釋作品,這些是歐洲等時尚界所不能複製的。」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我非常喜歡這裡!這幾天我看了中國設計師的作品,深受鼓舞,很有啟發。」俄羅斯設計師納德茲達(Nadezda)說,「中國的時尚很酷、很棒,風格多樣。中國設計師才華橫溢,喜歡採用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種與眾不同、更高層次的時尚。」

(圖源:2024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六禮LOOLAYY開幕大秀現場)

近日,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的2024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舉行。據悉,中國國際時裝周目前已與俄羅斯等國家建立深度的時尚聯繫,讓更多優秀的國內外時尚設計「互相被看見」,使中國時尚的全球「朋友圈」越來越大。

苗銀的傳承,到蠟染的色彩;從各類針法、紋路以及中國山水等元素的展現,到版型、神韻、意境等方面的審美表達;從印花、提花,到立體刺繡、針織鏤空等工藝;從高端質感面料、中式意蘊剪裁廓形,到中國色運用、立體編織手法……2024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的T台上,穿着「新中式」服裝的模特一出現,就令中外觀眾眼前一亮。「『國潮』亮相時裝周,中國傳統美學和非遺創新掀起熱潮,大放異彩,真好看!太驕傲了!」現場觀眾發出感慨。

「中國設計師不斷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融入時尚產業。」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謝方明說,不少設計師採用中國元素、非遺工藝,比如敦煌、青花瓷、苗綉等,通過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挖掘和再現,來為現代設計找靈感和創意,推動中國東方美在世界的傳播。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中國文化、中國時尚,通過服飾的表達方式,可以讓國際上更多人了解中國。

(圖源:2024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六禮LOOLAYY開幕大秀現場)

「文化成為設計創新的基礎與關鍵,不僅是一些以新中式服裝為風格的品牌,即使是潮流品牌,也在設計中融入一些傳統元素。既有非遺文化展示與服裝發佈,同時注重本土文化與國際時尚的對接與融合。」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尤其關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文化自信。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新中式」風格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熱潮,它將傳統中式元素與現代時尚巧妙融合,呈現出獨特的魅力與吸引力。「新中式」風格的流行是必然的,也有很好、很遠的發展前景。隨着中國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新中式」風格逐漸走向國際。

「中國文化瑰寶太多了,為時尚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舞台時,中國設計師在追問自我、尋根溯源,做出各種創新設計。」中國國際時裝周宣傳負責人覃憲秋說,許多以古典美學、非遺藝術等為特色的原創設計脫穎而出。比如,北京服裝學院楊潔老師在時裝周上帶來「華夏秀」,靈感來源於龍門石窟的石刻藝術,通過立體裁剪、結構創新,呈現非遺技藝織造面料的質感。設計師梁子將富有東方氣韻的傳統面料莨綢與國際潮流相結合,讓中國服飾「火出圈」。「梁子在巴黎打造非遺莨綢生態時尚體驗空間『莨之家』,許多外國人在『莨之家』交流中國傳統文化,一起過中國節。這不僅是服裝的出海,還是文化的傳播,令人感動!」覃憲秋說。

(圖源:2024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六禮LOOLAYY開幕大秀現場)

「將非遺、國潮等元素融入原創設計,再加上科技、環保等元素的助力,中國時尚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覃憲秋認為,得益於服裝產業鏈的發達,中國服裝性價比特別高。如今,中國服裝產業注重提升新質生產力,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不少科技創新令人覺得「很新鮮、很興奮」。例如,進入中國市場30多年的真維斯Jeanswest)攜手中國設計師黃剛、高科技紡織企業「藍美」,運用「非遺+科技+時尚」的創作思維,如使用航空級調溫材質等,打造「文脈承續·中國敦煌」系列服裝。迪尚集團通過鏈接全球4000多家面輔料廠商,彙集100多個設計工作室和數千名設計師,藉助先進的3D數字化設計技術,使工裝在行業中獨樹一幟。作為高端毛精紡面料產業龍頭企業,南山智尚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加速新材料戰略布局。成立於1999年的坦博爾聚焦場景化功能服飾,將高科技與高品質性能融入日常穿着。

海關總署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達2936.4億美元。「我們很自豪,中國已是紡織服裝出口大國,眾多時尚品牌正快速成長。紡織服裝品牌建設與時尚設計進入以自主原創為主體的發展階段,東方美學、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逐漸成為時尚主流。」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國際部主任史娜表示,中國從紡織服裝大國成長為時尚強國的路途依然漫長,還應提升中國時尚在全球的聲量,推動具備「綠色、非遺、原創、科技」四個特質的服裝品牌走出去,擴大中國時尚的國際影響力。(海外網 李雪欽)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