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岱讀史 | 防晒才防老

在各個網絡平台上,幾乎每一位美妝博主都會反覆強調防晒的重要性,畢竟在這烈日炎炎的夏季,防晒與不防晒,直接就是白煮蛋和滷蛋的區別。我們現代人早就已經熟練運用了各種防晒方式,比如塗防晒霜、穿防晒衣、戴遮陽帽等等,那麼對紫外線一無所知的古人,他們會不會防晒呢?

遮陽帽:當男人時尚起來,就沒女人什麼事了

每當夏季的太陽冉冉升起時,我們就彷彿置身於空氣炸鍋機,這氣溫高得能夠直接把我們身體里的油脂給逼出來,而那頭頂的太陽,更是刺得讓人睜不開眼。既然我們不能隨時把後裔帶在身邊,那就只能戴上遮陽帽,起碼還能睜開眼看看這個世界究竟有多熱。

關於遮陽帽,古人的款式與花樣可比我們多得多。早在晉朝,古人們喜歡戴一種「席帽」。席帽其實就是草帽,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及:「藤席為之,骨鞔以繒。」這個草帽的原材料與我們現代人鋪在床上的席子是一樣的,夏天戴在頭上,肯定是又吸汗又透氣。

不過這席帽在款式上有點「寡淡」,到了奔放的唐代以後,帷帽成為了時尚單品。帷帽原本屬於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它一般是用皂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長度到頸部,這樣就可以遮擋住面部。由於皂紗比較輕薄,所以並不影響視線。到了隋唐以後,古人就把四周的垂網給改短了,還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淺露」。有一點值得注意,這種帷帽的皂紗多數都是黑紗,這是在防晒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個隱形的黑色墨鏡!

這種裝扮有多酷呢?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代彩繪騎馬戴帷帽仕女泥俑,只見這位唐代的小姐姐,穿着鮮亮的衣裳,頭戴帷帽,英姿颯爽。是的,這種帷帽最早出現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它不僅可以防晒,還可以防風沙,是西域小姐姐的出行必備穿搭。後來,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了中原,到了唐初尤為盛行,成為了大唐出行時尚單品TOP前十!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初婦人施冪籬以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頸。武后時帷帽益勝,中宗後乃無復冪籬矣……開元初,從駕官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馳騁而帷帽亦廢。」

關於帷帽,很多人都認為是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唐代喜歡戴帷帽的是小姐姐們,而到了宋朝,喜歡戴帷帽的卻是小哥哥們。這樣說吧,我們所熟悉的「背默天團」,什麼蘇軾啊,歐陽修啊,王安石啊……他們都戴過這種帷帽。不過,「文化人」容易矯情,宋代的這些小哥哥們戴帷帽不止是防晒,還戴出了儀式感。

他們通常會在襆巾上再加一頂帽子,與唐代的小姐姐們一樣,「以皂羅為之,方而垂檐」,即帽檐上懸垂着一片方形黑羅。有句話叫:當男人妖嬈起來,基本就沒女人什麼事了。宋代的這些小哥哥們,他們的帽子襯裡特意選用了騷氣的紫色,帽下還綴有一堆紫色絲編的系絛。當帽子戴好以後,要用這個系絛在下巴處打上一個漂亮的蝴蝶結,這樣才能把帽子給固定住。

這種款式的帽子最早是前代「大裁帽」的沿襲,原本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通勤款式,只是到了後來,必須得達到一定的官階才有資格戴這種垂紗的帽子。曾生活於兩宋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今席帽、裁帽分為兩等,中丞至御史與六曹郎中則於席帽前加全幅皂紗。僅圍其半為裁帽。非台官及自中郎以上,與員外而下,則無有為席帽,不知何義。」照他這麼記載,在宋代想要好好防個曬,還得先做個官?真是太難了。

對此,明代的朱元璋笑而不語。朱元璋向來以嚴厲苛刻而著稱,但他偶爾也會變成一個內心柔軟的「老父親」。比如某天,朱元璋看到諸位學子站立在炎炎烈日之下,忽然間,他的心有點痛,擔心這些學子們被太陽曬中暑,於是就賜給了他們遮陽帽。由於這個舉動太感人,此後遮陽帽就成為了明代舉人、貢士、監生的正式首服,也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學士帽」。據《欽定續通典·卷五十六·禮十二》記載:「遮陽帽,明初士人貢舉入監者許戴之。」我們所熟悉的唐伯虎,他的畫像中就戴着這樣一頂遮陽帽。

除了防晒以外,明代的這種遮陽帽與宋代一樣,也代表了身份地位。不同的是,宋代是看遮陽帽的皂紗,而據《明史》記載,明代是看遮陽帽上的毛。明代的遮陽帽上會裝飾不同數量的天鵝羽毛,用來表示身份等級,尊貴的插三根毛,稍次點的就插兩根毛。

由此可見,跑在時尚界前沿的遮陽帽也有鄙視鏈。

防晒衣:有錢穿紗羅,沒錢穿葛衣

自從現代人知道了「防晒才防老」這個概念以後,不僅遮陽帽戴起來了,防晒服也漸漸地流行了起來。前幾年流行各種冰絲面料,這幾年又流行起了皮膚衣防晒服。假如古人看到,大概會笑掉大牙,然後用網絡語調嘲諷我們現代人:「就問你,ye不ye(熱不熱)?」

古人的衣料向來都是極為豐富的,富有富的講究,窮有窮的別緻。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了一件素紗襌衣,這件素紗襌衣整件分量僅有49克,不足一兩,除去袖口和領口部分,其餘只重25克,可謂是真正的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考古專家曾猜測過,這件素紗襌衣有可能是墓主人辛追夫人(另一稱「避」)的性感內衣,也有可能是她日常的罩衫。現在看來,是防晒服也極有可能。

除了漢朝流行這種輕薄的紗衣外,往後的各個朝代也都流行過。尤其是紗和羅這樣的面料,它們表面都有細密的孔隙,輕薄而又透氣,還不貼皮膚,是夏季的絕佳單品。明代《酌中志》如此描述:「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

除了料子好以外,唐代的防晒衣款式也是美不行,估計姑娘們穿上去就可以驚為天人!這幅相傳是唐代周昉,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就能給我們開開眼。在這幅畫中,唐代仕女們很會穿搭,她們都穿了高腰襦裙,在高腰襦裙的外面,穿上了一層防晒衣。這個防晒衣在唐代被稱為帔子,相當於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披肩。唐代的帔子多數是用紗或羅製成,不僅防晒,還能有華麗飄逸的感覺。唐傳奇遊仙窟》中曾經這樣描述這種叫「帔子」的防晒衣:「迎風帔子鬱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這樣的防晒衣穿上以後,不僅防晒,還能搖身變為小仙女!

以上都是古代的貴婦款防晒衣,假如沒有那麼多錢買紗和羅,那古代人還穿防晒衣么?當然穿!這就跟在東北大冬天必須穿個貂一樣,不管皮草的好賴,總得有一件。古代「吃土少女」專用防晒衣大多數為葛衣。

說起「葛衣」,大概你們會特別陌生,但是最近某寶上推薦的一種叫苧麻的面料聽說過吧?它就是傳說中的葛衣。葛衣屬於纖維面料,它不僅有羅與紗的輕透,它還特別吸汗,穿在身上格外清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代人夏日的摯愛。

關於葛衣,最早的記載出自於《詩經·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而它最早的代言人就是先秦的大名人墨子。假如古代有直播間的話,墨子一定會在直播間當主播,他曾說過:「夏則絺綌之中,足以輕而凊。」用我們現代人的話就是:「這葛衣又清涼又舒服,特別適合夏天,都給我買起來!我不允許你們不知道這麼好的衣服!」在孔子博物館裏,就收藏了一件明代的本色葛袍,它看起來寬鬆肥大,堅韌透氣,織造精良。

這兩種布料的選擇,其實也存在我們現代人的防晒衣中。迄今為止,在商場里,我們既能看到真絲面料的防晒衣,也能看到葛布(既苧麻面料)製成的防晒衣,可見我們夏天穿的防晒衣,最初還是古人給我們的靈感哦!

防晒粉餅、曬後修復面膜:古人的精緻無人能及

除了戴遮陽帽和穿防晒衣,我們現代人還會塗防晒霜,姑娘們還會用帶有防晒指數的粉餅。防晒粉餅不僅可以修飾膚色,吸面部分泌出來的油脂,還可以用來隔離防晒,這是面部最好的物理防晒啦!畢竟這大熱天的,假如不想戴遮陽帽,這素麵朝天的,不僅會曬出斑來,還會把皮膚晒傷。

這點覺悟,古代的小姐姐們也是有的。在古代,化妝的第一步與我們一樣,打粉底,在古代這個步驟被稱之為「敷粉」。與我們現在追求的裸妝妝感不同,古代小姐姐們崇尚厚重。從現存的古畫中來看,古代小姐姐們敷粉的量特別多,那個厚重感會讓人懷疑她們是不是把粉放在一個盆里,然後直接把臉栽進盆里,她們臉上敷粉的量,感覺晃晃腦袋,掉落下來的粉都能有三斤重。

厚重歸厚重,古代的防晒粉餅可是非常有效的。許多人以為最早的防晒粉餅是鉛粉,但在鉛粉之前,古代小姐姐們用的是米粉。米粉的原材料又被分為梁米和粟米,而將這些原材料製作成粉餅還真不容易。先要淘米、發酵、去醋氣,再將米在砂盆中研磨成漿,等米漿干透後就變為了粉餅。這還沒完,接下來還要去除四周粗白霧光潤部分,留下中間那個雪白廣潤的部分,古人給這種用米粉作為原材料的防晒粉餅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粉英」。

這粉英既能遮瑕,又能防晒,但它的附着力太差,太容易脫妝,也不能美白,所以到了秦漢時期,就迎來了防晒粉餅的新品:鉛粉。這種防晒粉餅可以乾濕兩用,乾的叫「瓦粉」,濕的被稱為「胡粉」或「水粉」。它們的原材料就是化鉛,大概是秦漢時期的帝王都在煉丹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也間接地影響到了當時的美妝界。

鉛粉既能讓皮膚細膩光滑,又有防晒美白的功效,與我們現代小姐姐們塗的BB霜有得一拼。尤其是鉛粉中濕用的「胡粉」,還有一定的高光效果,它又被稱之為「鉛華」。然而鉛粉有個最大的BUG,那就是有一定的毒性,長期使用的話,會讓皮膚變得敏感且加速衰老。更可怕的是,鉛粉會讓人毛髮脫落,面部發青,常年呈現出中毒的妝感。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古裝劇里三十不到的後宮嬪妃就對着鏡子嘆息:「卻不似本宮人老珠黃……」

前些年,我們現代人的防晒隔離流行起了多種顏色,根據不同的膚色選擇不同顏色的防晒隔離,比如有這綠色、紫色、粉色、白色……你知道么?這種防晒隔離霜早在魏文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被稱為「紫粉」。這種紫粉就是用粉英散粉、胡粉一分加在一起調勻,然後再加上落葵子,也就是胭脂菜的菜汁,再調勻,最後晒成乾的粉餅。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紫色的防晒隔離能夠去除暗黃膚色,這個原理在色彩學中叫「互補色原理」,而紫色與黃色正好是互補色。古人居然這麼早,在沒有任何科學意識的情況下就發明出了這樣的防晒隔離,這也太神了!

到了唐宋以後,防晒粉餅在市場上又出現了新品種,幾大名牌中有益母草與石膏粉研磨出來的「玉女桃花粉」、滑石做的「石粉」,含有紫茉莉花紫的珍珠粉……尤其是珍珠粉,不僅可以阻擋紫外線,更有美白保濕的功能,什麼楊貴妃啦,慈禧太后啦,珍珠粉都是她們的日常必備粉餅!

除了防晒粉餅以外,古代小姐姐們還很懂得曬後修復,她們會在臨睡前,卸掉白天的妝容,再次敷上美容養顏的粉,這被稱為「宿妝」。前些年,日本流行起來的「出浴粉」就是跟我們古人學的!而宿妝主要是敷一些具有美容功能的粉,最出名的比如有「鹿角桃花粉」、「錢王紅白散」等等,古代的小姐姐希望通過睡眠吸收這些粉里的養分,從而能讓皮膚在夜間進行修復。這一點,溫庭筠似乎特別感興趣,他不止一次寫過,比如「深處麝煙長,卧時留薄妝」,又比如「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這裡的「薄妝」和「香腮雪」就是古代小姐姐們睡前在臉上敷的修復類粉底面膜,她們過得可是真精緻啊!

由此可見,對於防晒,古人的辦法可真多。作為現代人,我們戴的遮陽帽,穿的防晒衣,用的防晒粉餅,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防晒經驗,我們不得不感慨古人偉大的智慧與創造力。

金陵小岱

【「小岱讀史」為金陵小岱專為「微史記」開設的專欄,金陵小岱為南京作家,著有暢銷書「文物里的故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