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腕錶功能上,飛返和逆跳常常被放在一起說,業內也常常把這一功能直接用「飛返/逆跳」來表示。
但是實際上,飛返和逆跳雖然從功能上看起來差不多,但其內部的機械結構和工作原理完全不同。放在一起說只是因為兩者有神似而形不似的地方。很多人對這兩者常常傻傻分不清,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什麼是「逆跳」(Retrograde)?
「逆跳」是指手錶指針運行的一種方式,和傳統做圓周旋轉的指針不一樣,「逆跳」式的錶針是走單程的,當指示刻度滿程後,指針會瞬間歸回刻度起點,進而重複新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只走一趟,不轉圈,一種不同於傳統指針圓周運轉的走時方式,指針在運行滿程後會以逆向瞬間跳回起點,重新開始新一輪的走時。
逆跳錶的原理:
1、渦狀彈跳凸輪與回撥輪桿控制逆跳分針或秒針的渦狀彈跳凸輪順時鐘方向進行,而回撥輪桿向逆時鐘方向順齒輪前進。面盤上逆跳秒針或分針,向扇形刻度的底部進行。
2、時間完成後的齒輪脫落當彈跳凸輪行進到渦形狀的頂點,並且此時回撥輪桿走到齒輪的最底時,渦形彈跳凸輪將與回撥輪桿發生脫落狀況。此時面盤上逆跳秒針或分針已走到扇形刻度的底端。
3、逆跳動作的回彈脫落狀況發生後,回撥輪桿旁的遊絲將施反作用力將回撥輪桿及彈跳凸輪瞬間彈回原位。此時面盤上的逆跳秒針或分針,都將歸到原點,再進行第一步驟的機械運作。
但如果不搞清楚什麼是「渦狀彈跳凸輪」和「回撥輪桿」等等科學名詞,換了任何人,在面對這段話的時候恐怕都會不知所云。總之,關於逆跳的原理,記住一點就夠了,在逆跳錶裏面,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一個彈跳凸輪,橫着看過去,活像羅馬人的帽子。正是它的存在,才可以讓錶盤上的各大神仙瞬間歸位。但是,原理上雖然淺顯易懂,但是要想完美地實現就不太容易了。
逆跳是誰發明的?
早在1794年,有着"現代製表之父"稱號的寶璣先生就製作了帶有逆跳日曆指針的懷錶,逆跳指針成為一種顯示功能而出現。到了1892年,E.Koehn設計出更為複雜的逆跳秒針,並申請專利。
自此之後,無論是時、分、秒針還是日曆、日期、月份,都開始通過逆跳指針的形式出現。到了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不斷有各種逆跳指針出現在錶盤上。獨立鐘錶大師Paul Gerber開始製作60秒逆跳指針手錶,除了60秒逆跳還有30秒逆跳,甚至還出現了30秒雙逆跳,是由兩根30秒逆跳指針來共同完成1分鐘的運轉。
逆跳在錶盤的表現
看一款腕錶有沒有逆跳功能,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錶盤上面的扇形顯示區域,如果你看到扇面的刻度,弧度低於180度,典型的在120-150度之間,而且指針的軸一般都做在錶盤的邊緣上,那麼它很有可能是逆跳功能在錶盤上的顯示。
除此之外還有日曆、月曆、時、分、秒和月相這個比較少見逆跳,月相逆跳也是比較少見的了,更厲害的是在一個機芯中設計多種逆跳或是秒針的雙逆跳。
什麼是「飛返」(Flyback)?
飛返,英文Flyback,字面直譯起來是「飛回去」。事實上,這也是對指針一種栩栩如生的表達。
與逆跳不同,飛返功能專用於對計時碼錶某一類的描述。飛返計時,就意味着按下按鈕,所有計時指針立即歸零並馬上開啟下一次計時。如果還不理解,更直觀的說是:普通的碼錶必須要使用者在停止計時功能之後,將指針歸零,之後才能再次進行下次計時操作。而飛返計時功能就可以省去這些複雜的步驟,計時功能啟動後,只需按下飛返按鈕,所有計時針自動歸零並且無間斷的開始下一次計時。
飛返/逆跳的功能總是能給喜愛把玩腕錶的人帶來難以抗拒的魅力。指針的瞬間擺動彷彿能刺激人的興奮點,增加愉悅之感。對於這樣的「玩物」,有些是以飛返/逆跳功能為主打,有些則是作為附加功能而出現,價格自然也是有高有低。對
於有興趣的表友應該量力而為選擇自己所能夠承受的表款。畢竟,這些功能並不能真正讓「時光倒流」,做到的是讓你體驗腕錶所給予的玩味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