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的靈魂人物。
說他高。
他是憑着「12部導演作品平均分8.9」站在中國紀錄片頂峰的男人。
說他俗。
他也是把你家樓下小吃,拍成food porn的感官大師。



講的啥?
不急,sir先說它能「治」啥:
工作deadline壓得喘不過氣?
人際關係煩得心力交瘁?
刷短視頻刷到眼神空洞?
一句話:
你什麼時候累,就什麼時候打開它。
吃,拍得夠多了。
這次輪到,色。
陳曉卿和詹姆斯·卡梅隆有什麼共同點?
視覺體驗,永遠是他們的殺手鐧。
啥叫氛圍?啥叫質感?

晚冬綠葉上冰雪緩緩融化,鏡頭一轉,青瓷釉面冰片「唰」地化作水露。
青,不是「開門不開門」。
是春風拂面的生機。

一邊晶瑩黑潮翻湧,一邊老漆匠的筆刷推出一抹抹漆光。
黑,是所有顏色的終點,
卻又孕育出新生光色,蠢蠢欲動。



《尋色中國》用近乎激進的鏡頭語言,創造着毫無門檻的生理震撼。

認準一種顏色,尋一項手藝,點綴幾句講述,然後把所有創作精力,砸在視覺上。
用畫面,建一座超越視覺的通感之橋:






我覺得需要通過特別細膩的工作來完成,需要特別微小但生動的變化來感動大家,事實證明做到了。
《尋色中國》並非「高雅到勸退」的文化課,而是一種基於美學感動的精神按摩。
它不是考驗,而是解藥。
累了、乏了、厭了,你都可以打開它。
視覺盛宴將令你釋放多巴胺,讓你暫時逃離現實,沉浸在美的治癒中。
心跳會變慢,呼吸會變輕,只有目光會變得晶瑩,因為你在五彩斑斕的美中,找到了片刻安寧。
更何況。
美色背後,還有人的故事。
02
顏色,文字之外的文明。
身前是美,背後是學。
《尋色中國》從頭至尾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種種美學,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答案五彩斑斕。
但核心,始終是人。
sir最喜歡的一段——
盛唐時流行的一種妝容,赭面。
火到惹白居易寫詩吐槽,「斜紅不暈赭面狀」、「髻堆面赭非華風」。

這風尚,來自當時的吐蕃,如今的西藏。
原料簡單。
把提取過酥油和奶渣的牛奶,熬煮四個小時,變成美拉德色的面膏。
目的更純粹。
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防晒是生存剛需,而赭面幾乎是唯一手段。

遼闊的高原,卻是女人們狹小的世界。
以至於,只能用廚餘對抗自然。
但它,偏偏在不同藏族女人臉上,化成各種樣式,也催生出不一樣的笑容。
《尋色中國》沒有妄下定論,小心翼翼地給出了溫柔推測:
從前,一個牧女的世界並不大
我想是不是色彩
為他們帶來了創造的樂趣
讓酥油變成腮紅,讓牛奶化作面妝
讓她成為不太一樣的自己

每張笑容下,那個小小的愛美之心,是小小的自由。
它不僅讓這股赭色,翻越從吐蕃到盛唐的地理,又走過從過去到現在的千年。
繼承了先前「美食系」的眼睛,也沒落下耳朵,《尋色中國》看得見美,也聽得懂人。
其他知識類節目追求的權威性。
在這,好像最不要緊......
紫色,一個難以從自然提取的顏色。
為找它,節目來到河南鄭州朱仙鎮,找到了印年畫張爺爺。
用老爺子自己的話說「年畫我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為了熬出別家沒有的紫色,老爺子「試了一千多種辦法」。
人找對了。
但事沒辦成。
請教他紫色怎麼熬的,被狠狠拒絕。
這個是秘密,保密

人家保密了。
這還怎麼拍?
《尋色》硬猜。
從桑葚、葡萄皮到瓜子殼,節目組樣樣試樣樣拍,卻始終未能揭開老張頭的紫色之謎......
這在一瓶廣告色兩塊五的工業社會,真的算商業機密嗎?
一邊嚴肅地藏,一邊認真地猜。
何必呢?
直到後來,sir看見挑年畫的客人誇那抹紫色好看時,老張臉上藏不住笑的神情,才恍然。
原來那攥在手裡的秘密,就是他緊緊攥在手裡的確定感。
手藝人的幸福,打工人只有羨慕的份。
笑容背後是獨屬工匠的篤定。

從遠古洞窟的塗鴉,到現代的霓虹閃爍,人類所捕獲的動人顏色,都註定奔向文明的殿堂,卻無一不源自腳踏實地的生活。
在《尋色中國》中,這樣的瞬間數不勝數。
在歙縣,製作頂級徽墨的老吳,總是身披黑衣黑袍。
帥氣地駐守煙房,隨時掌控燈芯與火勢。
很酷?
其實也挺單調。
鏡頭一掃,就抓到他偷偷刷着抖音。


玻璃廠的那盞爐火,不僅燒出剔透的琉璃。
還能熱飯、烤紅薯。
更點燃了手藝人面對鏡頭時,最自信的笑容。

甚至,還有糖度爆表的甜。
年畫老張,聊起年畫與紫色時一臉傲氣。
卻也會在老伴兒的攙扶下,將自己印的月曆掛上灶頭。
仔細看。
老伴兒的圍裙,「巧了」,也是那抹紫色。

甜嗎?
什麼最甜?
是他們認真活着之後的心滿意足啊。
對他們而言,似乎從不存在啥物質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唯手熟爾。
不過是一技之長,不過是養家糊口,不過是幫老伴兒繫上圍裙。
沒有比生活更小的事。
可又有什麼比它更大呢?
《尋色中國》呈現的工匠精神,不像以往那些令人同情或珍視的敘事。
在sir看來,它想讓你羨慕他們。
羨慕他們「只要本事在,人就餓不死」的篤定。
羨慕他們的雙腳牢牢踩在土地上,無視時代潮水的上升或下沉。
羨慕他們的心無雜念,簡單做人,認真做事。
對於這部《尋色中國》,也是如此。
03
sir說了半天,上上下下就一個字,美。
無論是外在的驚艷,還是內里的深情,《尋色中國》都在為當下枯燥的生活,提供着藥到病除的美。
然而。
這種美,似乎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
或許因為失去美食的加持;或許題材「不夠下沉」;或許人心浮躁......這套紀錄片上線已逾一月,在豆瓣也僅僅收穫千餘條評價,至今未亮出評分。
儘管都在誇它好。

前不久,李誕在播客里請來了陳曉卿。
暢談了半天美食之後,李誕羨慕他的知識,也佩服他的手藝,於是忍不住問了陳曉卿「那個」問題:你為什麼不幹脆做個賬號呢?
陳立刻拒絕。
片刻後給出解釋,聽得sir都有些汗顏。
大意是:比起知道一件事說一百個,還是更喜歡知道一百個卻只說好一個。
sir聽到的,是一種逆流而上的執着。
如今的潮流是什麼?
下沉。
總有人上升,總有人下沉。
但在今天,下沉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正當性:是認清現實的智慧,是商業頭腦的精明,甚至是人生策略。
五星大廚下蒼蠅館子探店、影視演員扎堆出演短劇、流量明星擠進直播間、就連上市公司老總為打贏市場戰也會身先士卒地衝到外賣一線......
越下沉越快樂。
這句話,已經慢慢從諷刺變成了信條。
可《尋色中國》,選擇逆流而上。
在早前。
還有類似的一段話,解釋了陳曉卿一直以來貫徹的鏡頭美學。
我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我每天聽到的建議都是不要再做這些特別細緻的工作了。現在大家都是通過手機看片,聽不出、看不到你做的這些細節。但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在堅守着自己的底線。
它像老張頭守着他的紫色秘密,像老吳駐守他的煙房。
很笨,很慢,又很美。
所有驚艷的呈現,守住不過是一份笨拙的堅持。
只為捕捉那些被時代拋下的美好,一個牧女的笑容、一片白釉的剔透、一塊年畫的倔強。


沒錯。
在這個現代商業世界裏,這些慢東西,慢手藝,慢時代一步的美,正在隨時間消失。
《尋色中國》做的其實不多:
注視它們。
傾聽它們。
並展現它們最驕傲的瞬間。
對,一瞬間。
難以被所有人看見。
不過在有心人眼中,瞬間將變為永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