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自深圳的自變量機械人疊衣服的視頻,引發大量網友圍觀。疊衣服看似不費力,卻是機械人代替人類重複繁瑣工作的「一大步」。曾有日本機械人公司測算,每個人一生平均要耗費9000個小時用於折衣服,相當於372天。
在深圳市南山區西麗龍苑路,有一棟外形如同白色方盒子的建築,裏面隱藏着一台每小時可折1200件衣物的摺疊機械人,不僅能摺疊衣物,還能整齊碼堆。這台機械人服務的對象,不是普通衣物,是「白大褂」。

深圳市醫療專業服務中心,摺疊機械人正在工作中。
這棟樓高5層的白色方盒,是深圳市醫療衛生專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專服中心」)的醫用織物洗滌中心,投用至今剛好一年。小到手術台墊巾、新生兒襁褓,大到床單被褥……每天全市超過六成的醫用織物在這裡「煥新」返崗。
白大褂經7道程序從「臟」到凈
一件白大褂是怎麼洗乾淨的?醫院裏,醫務人員的工作服、患者的病號服、病床上的被褥……都是非一次性、重複使用的,它們可能被血液、體液、排泄物等污染,也可能攜帶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洗滌與消毒不規範,可導致患者間交叉感染,危及醫院內部感染控制。
因此,國家衛健部門於2016年發佈了ws/t508-2016《醫院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範》,為我國醫療洗滌消毒行業頒佈了規範和標準。按照國家規範,一件白大褂的洗消至少要經過7道程序,分別是收集、分揀、預洗、主洗、烘乾、熨燙、運送。

衣物進入摺疊機械人。
2002年,深圳為保障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的衛生質量,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設置了深圳市醫療衛生專業服務中心,統一負責全市公立醫院醫用織洗滌消毒工作,在全省是一個先行探索。2021年7月,該中心又與原深圳市新建市屬醫院籌備辦公室整合組建了全新的深圳市醫療衛生專業服務中心,從醫療機構規劃、建設、運維一體化的角度出發,為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專業醫療衛生服務項目。
待洗衣物先過檢,感染類衣物設隔離工作間
白色方盒好比一座智能化、自動化的洗消工廠,當一件沾染污漬的醫用織物進入後,便開啟了一場蛻變之旅。
每天早上,從全市各區70多家醫療機構收集回來的「臟織物」,由32輛專用車輛運送到這裡。醫用織物首先要經過工作人員「檢閱關」,像機場安檢一樣,它們還要經過金屬探測儀,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針頭、刀片這些尖銳物品不會混入其中,誤傷織物。
「安檢」後,醫用織物進入長長的智能分揀隧道,經過自動稱重、分揀,被分為了手術類、床單被套類、病房類和工作服4大類,運送到洗滌區。
有人會擔心感染專科的織物跟普通病房的混在一起,會不會交叉感染?別擔心,它們擁有隔離式洗滌車間,連工作人員都是專門配置的。為了呵護嬌嫩的寶寶,很多家庭會把嬰幼兒衣物單獨洗滌。在這裡,嬰幼兒類醫用織物也得到了專門呵護,擁有專機專線洗滌。
分門別類後,不同類型的醫用織物各自歸「籠」清洗。洗衣籠並不是簡單的家用洗衣機plus版,它具備了預洗去污、85℃高溫主洗和消毒3重功能,光是添加的洗滌劑就有7種,包括洗衣液、雙氧水/漂白水、乳化劑、中和劑、添加劑和柔順劑,確保能夠殺滅99.99%的微生物。
「一個更比六個強」,機械人3秒折一件衣物
洗好的織物會被壓縮成一個個大圓餅,從流水線上進入巨型滾筒——離心式脫水機中甩干。甩乾衣物乘坐巨大的藍色吊籠,被運送到烘乾區。
一台台比成人還高的烘乾機整齊排列,外型敦實方正,裏面卻像蓮藕一樣,有很多孔。這樣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空氣流動和蒸發性能,在180℃至190℃的高溫下,醫用織物被烘得乾乾的、暖暖的。
烘乾後,醫用織物還會經過展平、熨燙,確保沒有一絲褶皺後,才能進入摺疊區。在傳統工廠里,摺疊織物是人力最密集的區域,「一位熟練的工人,按照規範操作,每小時大約可以疊200件織物」專服中心主任韓艷紅說,但摺疊機械人一小時卻能疊1200件,大約3秒一件。

工服乾衣龍及整套乾衣龍傳送系統。
「一個更比六個強」的摺疊機械人長什麼樣?它有兩隻長長的「手臂」,其實是傳送帶,掛在衣架上的衣物從這裡水平式送進機器內部。機器會不斷吹氣,並在輔助板的幫助下,實現連續的衣袖摺疊,整個過程快到幾乎看不清。同時,還能在第一次橫折衣物前取下衣架。
技術人員介紹,機械人內部採用了多種複雜的傳感器,並配套識別軟件、機器學習技術、機械臂技術。傳感器通過掃描衣物布料後得到相應的圖像,然後系統軟件會在這些圖形中進行色塊分析和定位,分析結果可以確定衣物的材質、形狀等大量的信息,然後機械臂會根據這些信息將衣物進行不同方式的摺疊。

「白大褂」出廠還要經過質檢關。工作人員會先檢查衣物有沒有破損,少了扣子也會被縫補師傅仔細釘上。然後是潔凈度、ph值、細菌菌落數檢測,再由專車「護送」回醫療機構重新上崗。
科技加持,追溯白大褂的「一生」
「黑科技」不僅在白色方盒內,還延伸到了醫療機構。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專服中心利用射頻識別和物聯網技術,為醫院建立了智能織物管理系統,讓每件「白大褂」都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視化、可追溯管理。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後勤工作人員手持掃描儀和終端收集需要洗消的織物。
由於每件「白大褂」都安裝了芯片,可實現科室、人、衣的一一對應,讓衣物丟失扯皮的情況降至最低,並更有利於成本控制。
「安裝了這套系統後,科室織物申請量逐年減少10%。」港大深圳醫院行政及保障事務部後勤科黃馨瑩表示,該院每日有93個科室的十幾類衣物要洗滌,日均1萬件,光是清點就需要大量人手,「現在,工作人員只需要手持掃描儀一掃,就能實現入單,人手節約了30%,還能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
不僅消耗減少、人手減少,更重要的是為後勤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比如,某個科室織物清洗量特別大,那麼後勤管理人員就會分析科室的具體數據,是不是多耐葯患者增多了,還是規培生增多了。
「最終,系統可實現回收、發放、更換的自助模式,支持遠程監控,實現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專服中心客服負責人表示,目前,除了港大深圳醫院外,中山七院、深圳市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也都開展了織物信息化定製服務。
采寫:南都記者謝萌 通訊員 深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