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書君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是熱鬧的春節之後的延續,人們普遍將元宵節視為春節的正式尾聲和結束。
元宵節之所以被稱為元宵節,是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古人稱夜為「宵」,所以人們將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每年的這個時候,民間都有各種鬧元宵的習俗活動。在這一天的夜晚,街上到處都被點放上了彩燈,人們熱鬧地出門賞月、燃燈放鞭炮,猜燈謎,吃湯圓,和家人們一起共度元宵佳節。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節還是中國的情人節。
01 中國的情人節
提起中國的情人節,很多人想到的是七夕節,然而,實際上七夕並非是真正的情人節,而只是商家們炒作出來的。七夕節其實是「女兒節」,中國真正的情人節,其實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北宋文豪歐陽修曾寫道: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這裡寫的就是元宵佳節的場景。光從文字中看,大體就能感知那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浪漫的意境氛圍。
古代是一個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平日里女子被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元宵節是一年中難得的能夠外出的機會。
在元宵節這一天夜裡,男女老少出門賞燈看月,平日里被封建禮教約束着的年輕的男女趁着賞花燈的機會,可以光明正大、名正言順地和意中情人一起賞花燈,逛夜市,好不熱鬧。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歷史上與之相關的不少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這一天。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李清照和趙明誠就是相識於元宵節的燈會,當時趙明誠對李清照一見鍾情,邀請其一起賞燈會,猜燈謎,李清照也對趙明誠的才華傾心不已。回去之後,趙明誠茶不思,飯不想,思「清」不已,便和父親表明了心意,兩家又剛好是門當戶對,很快就名正言順結了婚,成為了伉儷。
又比如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與江南才子徐德言的故事。
相傳當年南朝陳覆滅後,樂昌公主被虜北上,在離別之際,她怒將一面鏡子摔成了兩半,一半給自己,一半留給夫君,約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在長安街市上沿街叫賣銅鏡,以便找到對方的下落。
後來,樂昌公主成為大將楊素的歌姬,楊素知道了兩人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後,成全了兩人,夫妻終於得以相見團圓。
在古代,元宵節是一個重要的習俗節日,備受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明朝時,這個節日更是被推上了頂峰。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體現大王朝的盛世,元宵節的時間有10夜之久,從正月初八開始就進入到了元宵節,直到了正月十七,鬧元宵才走到尾聲。當時,元宵節成為了人們最受人們追捧的節日之一,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如今,時過境遷,元宵節雖然已經不再是年輕男女們重要的約會節日,但是元宵節的節日意義依舊受到重視。
02 元宵節的由來
避災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很多兇猛的禽獸,四處傷人,攻擊家禽家畜,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為了保衛家園,人們紛紛拿起武器,組織起來一起圍剿禽獸。此時,天上的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臨在人間,被不知情的民眾意外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了消息之後,龍顏大怒,馬上下旨,於正月十五派天兵下到人間放火,將人畜財產統統燒毀。
天帝善良的女兒得知消息後,不忍心看到人間無辜的老百姓受難,冒着生命危險偷偷降臨人間,將消息告訴給了人間的老百姓。
老百姓聽聞了消息後,驚恐萬分。之後,一位智者說從正月十四開始,到正月十六連續三天,每家每戶都點上燈,張燈結綵,燃放煙火炮竹,如此一來,天帝就以為人間百姓都被燒死了。
聽完建議後,老百姓紛紛點頭贊同。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看,發現人間一片通紅,到處是響聲和熊熊燃燒的火焰,心中的怒氣終於泄下。就這樣,老百姓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
從此之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點上長燈,燃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紀念「平呂」說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了紀念「平呂」而設立的。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漸漸掌權,獨攬朝政,將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廷里的老臣、劉氏宗室都害怕呂氏的殘暴,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劉邦的兒子劉恆被擁立登基,稱為漢文帝。劉恆深感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江山社稷來之不易,便將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了與民同樂的日子。從此每逢正月十五不管是京城還是市井小巷,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點上燈籠,以表慶祝。
03 讀書君說
作為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元宵節的節日活動是豐富多彩的,除了掛燈彩,花燈、猜謎外,還包括了賞花,觀鳥斗蟲,逛花市等等。儼然,元宵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承載的節日習俗的文化意義是無比重要的。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它在年復一年的重複中,不斷增加和豐富着人們對各種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寄託。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