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西方龍」真的存在

作為東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龍頻繁出現在各類藝術作品中。



但凡跟魔幻沾邊的題材,龍都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不同於中國龍的莊嚴,西方傳統文化和當代ACGN體系里的龍往往被刻畫成有着蜥蜴體型和蝙蝠翅膀、牙尖爪利、嘴裏還能噴火的邪惡形象,是一股惹不起的黑惡勢力。



我們都知道西方龍是虛構的生物,但假設它們曾真實存在於這顆星球,那它們會是怎樣一種存在?本篇文章將結合古籍、文學作品、科學理論,儘可能為大家展現西方龍的全貌。


首先是種類


當代社會語境下的Dragon,其實是我們對四條短腿一對翅膀的標準西方龍的統稱。事實上,廣義上的西方龍還有Drake,即體型、智力、戰鬥力皆弱於標準西方龍的次級龍。


在一些ACGN作品中,Drake也被稱為「龍獸」或「幼龍」。它們與Dragon最大的區別就是缺了一對拉風的翅膀。



其次是Wyvern,國內一般翻譯為「雙足飛龍」。


顧名思義,這種龍和Dragon最大的區別就是少了兩條前腿。此外,在屬性上Wyvern更偏向毒系,而不是火系。



最後是Wyrm,它們屬於古典意義上的西方龍,既沒有腿也不長翅膀,在形象上類似於一條巨大的蛇。


在Dragon、Drake、Wyvern、Wyrm這四大種群下,西方龍也根據地理分佈,被進一步細分為凱爾特種、維京種、撒克遜種、希臘種、斯拉夫種等。當然,雖然它們長得千奇百怪,但都屬於脊索動物門異龍綱有鱗龍目西龍科


接下來說說西方龍最飽受詬病的立場問題


我們都知道西方龍基本等同於邪惡的化身,卻不知道它們曾長期受到歐洲部分民族,如維京人的崇拜



而針對西方龍的污名化運動則爆發於中世紀


由於一神教開始在歐羅巴大陸擴張,教會自然不會放任民眾一心多用,在輿論戰的攻勢下,不會說人話的龍的名聲,自然是急轉直下,成了又臭又壞的黑五類。跟它們一樣倒了血霉,被教會搞臭名聲的還有山羊


跟山羊不同,龍畢竟心氣高戰力強,被污名化之後索性破罐破摔,時不時就跟騎士干架,或者去人類據點擄掠一番。


接下來說說西方龍的噴火機制


這一點其實不難解釋。它們之所以能噴火,是因為在肺和肝的邊上,進化出了一個特殊器官,各種體液在這裡混合併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產生出類似乙醚的液態物質。



一旦大腦發出噴火指令,類液態乙醚便會從該器官經由氣管到達一個叫做焰囊的器官,隨後焰囊迅速收縮膨脹,在舌頭下方的噴火孔產生靜電後立即噴射,類液態乙醚在與靜電和氧氣反應後,最終變成熊熊烈焰。


所以龍的噴火機制並不神奇。


非洲氣步甲為代表的眾多炮兵型甲蟲就能噴射高溫氣液混合物。就連一些鸌科鳥類都可以在自衛時噴射蠟酯和甘油三酯混合的油狀物



西方龍在尺寸上,也並不像當代人想像的那樣身形碩大。


以Dragon和Wyvern這兩種西方龍為例,考慮到它們的飛行屬性和由此帶來的種種限制,它們的翼展基本不會超過15米,體重也很難超過300公斤


總之,這些生活在大氣層以內,受地球引力影響的生物是不可能像史矛革和卓耿那樣長成幾十米長、翼展驚人的巨物。



而Drake這種沒長翅膀的走地龍,也沒辦法長太大,否則它們走不了兩步,那纖弱的下肢就得全部脫臼。


事實上,在歐洲古典文學文藝作品裏,大多數Dragon、Drake、Wyvern的體型也就跟牛馬差不多大小,小一點的可能還不如狗。



倒是像Wyrm這種長得跟蛇沒啥區別的龍,是很有可能在吃飽喝足的安逸環境下,長成小几十米的龐然大物。當然,前提是它們得活得足夠久。


那西方龍吃什麼?


很顯然,和蜥蜴一樣,它們也是雜食性動物,吃什麼取決於當天的運氣、所在地的物種多樣性、以及自身的戰鬥力和體型。像聖喬治屠龍里那隻作威作福的毒龍,每天就得吃兩隻羊。


而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殺過的一條龍更誇張,據說每天要吃6000個人。但考慮到龍的體型,以及它們和西方一神教之間微妙的關係,我們只能懷疑這條龍有吃人的癖好,但絕對不至於那麼能吃。


由於西方龍不喜群居,也不實行嚴格意義上的配偶制,所以繁殖欲並不高


但它們大多比較盡責,一旦孵化出龍蛋,就會一直照看後代直到它們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



如果以R/K生存策略作為評判標準,那選擇優生優育,而不是靠數量博生存率的西方龍顯然是K策略的擁躉。



沒辦法,對這種預期壽命在4到5位數,且幾乎沒有天敵的生物來說,保持種群數量的穩定才是頭等大事。


西方龍愛金幣嗎?並不愛。在它們的社會體系里,金銀珠寶是沒地方用的。它們之所以瘋狂的囤積金幣,主要是為了泄憤,然後欣賞人類看不慣它們,卻又干不掉它們的樣子。


當然,西方龍確實喜歡bling bling的東西,而金幣符合這一特點,且金幣的稜角和龍鱗比較貼合,睡在上面跟人躺在席夢思上一樣舒服。




最後說說西方龍的「滅絕」問題。


很遺憾,西方龍大體上是在18世紀晚期滅絕的,但不排除有極少數個體躲進了人跡罕至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之火在英格蘭中部地區熊熊燃起,產業升級帶動軍工發展,歐羅巴大陸第一次具備了全面壓制龍族的軍事資本。


為了保證圈地運動和工業化進程不受干擾,西方世界決定將盤踞在歐洲大陸的「龍族」一網打盡,一場血腥的「屠龍運動」就此開始。



由於西方龍種群數量稀少,所以在鋼鐵和火藥的夾擊下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台。貴族老爺們不但得到了大量土地,還從龍族手裡追回了數額巨大的贓款。


幾十年後,在地球另一端的北美大陸,另一場有計劃的、針對單一物種的大滅絕開始上演。


這一次,面對更加先進的殺戮手段,基數龐大的北美野牛只用了不到一個世紀,就從6500萬頭下降到不足1000頭。


北美野牛的頭骨


願這西方盛世,如龍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