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船緩緩行駛在長江水面,船艙內,一場簡短莊重的告別儀式正在進行。約一個小時後輪船到達目的地,肅穆悠揚的樂聲中,195位家屬依序走向甲板,將逝者骨灰連同芬芳的花瓣一起撒入大海。

這場海葬儀式是由上海市民政局牽頭,上海飛思海葬服務部與交運集團上海客運輪船有限公司合力開展的長三角地區唯一的公益海葬項目。江浙滬居民可通過網上預約免費參與,並享受當地政府的綠色殯葬補貼。此次海葬活動是蘇州專場,而「滬航17號」作為「海上告別廳」,已經為海葬服務了35個年頭,本次航班又見證了來自蘇州的101位逝者與海長眠,魂歸自然。

上海是中國最早推行海葬的城市之一。1991年,首批骨灰在長江入海口緩緩沉入碧波。當時,土地資源已顯緊缺的上海,以「向海而生」的智慧開闢了殯葬改革的新路徑。數據顯示,海葬推行的前十年,年均海葬量僅500例左右,但這一舉措為後來者錨定了方向。截至2024年,上海的海葬航程已達979次,幫助8萬多位逝者魂歸自然,超31萬人次在潮聲中與親人完成最後的告別。

如今,文明、節儉、環保的海葬正被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接受。2009年,長三角地區海葬年度總量突破2000例。到2023年,有8173戶家庭選擇讓親人化作「滄海繁星」,相當於每天有22個家庭選擇這種綠色告別方式,僅這一年的海葬人數就是頭10年總和的1.5倍。35年間,海葬從「小眾選擇」躍升為城市殯葬改革的標杆,凝結着長三角地區7萬多戶家庭的情感認同。其生態價值也十分顯著,節約土地超400畝,相當於38個標準足球場。此外,「網絡紀念館」「海葬公祭日」等後海葬服務,更是延續了家屬的思念,讓傳統孝道在環保理念中煥發新生。
站在2025年的坐標回望,這場「藍色革命」,不僅是殯葬方式的革新,更是城市文明向海而興的深度轉型。持續遞進的海葬數據證明,生態自覺正在重塑城市的精神海岸線,讓生命的終章與碧海藍天永恆共鳴。
文字:施越、顧利娟
編輯: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