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港片已死,但《拆彈專家2》告訴你什麼才是年終王炸

就在2020年接近尾聲之時,一部院線新片突然成為了爆款。


不同於此前上映的一眾好萊塢與國產新作,這部新片不僅沒有陷入口碑爭議,還用實力展現了什麼叫幾乎一邊倒的好評。


不過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一些讓我覺着一頭霧水的觀眾評價。


有人說這就是《無間道IV》,還有人說看到了《諜影重重》《俠影之謎》《黑暗騎士崛起》甚至是《盜夢空間》的影子。


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我自然是去影院一探究竟,不得不說的確充滿驚喜,超出期待——


拆彈專家2



雖然片名里掛了個「2」,但本片嚴格意義上講並不算是續集。


儘管仍舊是邱禮濤與劉德華這對王牌組合,製作班底也是前作陣容,以「拆彈」為魂,離不開讓人繃緊神經的危急時刻與驚心動魄的爆炸場面,但故事卻是另起爐灶。


警隊拆彈專家潘乘風(劉德華 飾)與董卓文(劉青雲 飾)本是一對合作默契的搭檔,為了挽救無辜的生命,無數次置身險境拆除炸彈,憑藉高超的技術,二人總能化險為夷。



然而在一次任務中,因為疏忽(擼貓),導致一枚未被發現的炸彈引爆,潘乘風在爆炸中失去了左腿。


由於身體殘障,想要回到曾經的崗位變得困難重重。


而就在此時,一個名為「復生會」的極端組織逐漸浮出水面,整個香港被籠罩在了恐怖襲擊的陰影之下,而潘乘風的捲入更是讓事態逐步失控,將局面引向了最糟糕的結局。



2017年上映的首部《拆彈專家》與續集相比在口碑上短了不小的一截兒,無論是影片後半段的節奏還是一些細節的處理都存在着不小的爭議。


但不可否認的是導演邱禮濤在視覺上的野心。


畢竟在第一部中為了更好的視覺效果,人家直接1:1還原了紅磡海底隧道,各種爆炸與槍戰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邁克爾·貝後繼有人)



而在續集中,這種野心得到了極大的舒展,可以說每一場涉及到拆彈以及爆炸的戲份,無論是緊張程度還是單純的視覺衝擊都得到了提升。


說邱禮濤直接「殺瘋了」不是沒有道理。


因為很難料到全片的第一場戲就是一次毀天滅地的大爆炸。


一列失控的地鐵列車飛速撞向了站台,觸發了其中運載的「大衛克羅彈」。


即一種冷戰時期美國為抵禦蘇聯入侵西德而研發出來的小型核武器。


隨着聲震雲霄的巨響,行駛中的列車被巨大的力量掀翻,空中的客機如受驚的飛鳥,整座香港國際場在咆哮着的核爆衝擊波中土崩瓦解,直接核平。


在煉獄一般的火海中,一朵蘑菇雲拔地而起。



無數的受害者們甚至在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的情況下,就已變成了一副支離破碎的骨架,在熱浪中瞬間碳化。(要不說邱禮濤是初心未改的cult片鬼才呢)


作為一種未來的可能性,這樣的開場為全片輸出了源源不斷的危機感。


邱禮濤完全沒有浪費開篇所帶來的震撼,而是將其融入到了全片頗具效率的敘事與高歌猛進的節奏之中,串聯起了每一次爆炸所帶來的威脅。



儘管快速發展的劇情在數次反轉中沒有留給觀眾多少喘息的空隙,但邱禮濤真的很會在生死邊緣製造那種足以令空氣凝固,時間靜止的壓迫感。


潘乘風與董卓文聯手拆卸居民樓中的雙人炸彈就是絕佳的範例。


即便你能猜到拆彈的結果,那不容四分之一秒誤差的操作過程所帶來的觀感也絕不輕鬆。


拆彈這一工作所具有的高風險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體現着對拆彈者心理素質的極高要求。


片中還有一場極為精彩的拆彈戲碼,邱禮濤為董卓文設計的選擇困境堪稱殘忍,足夠癲狂,要說完爆第一部一點兒不成問題。



其實《拆彈專家2》的特效水準尚未達到毫無瑕疵的程度。


一些場景仍舊有着明顯的CG質感(本片開場以及隔壁《緊急救援》的客機放在大銀幕上都不能細看)。


所幸邱禮濤在氣氛營造上算得上是一把好手,人物刻畫中一以貫之的強烈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視覺上少許的不足。



不過影片最大的驚喜則是來源於潘乘風這個角色。



(核爆級劇透預警)


他沒有再一次成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面人物,更沒有淪為服務於更大危機與場面升級的續集工具人。


相比核爆威脅,在對立的兩個陣營中游移不定的潘乘風本人才是全片最有震懾力的「定時炸彈」。



我們在過往展現危險行業的電影中經常會看到主人公因為一次意外而發生轉變。


或是自己僥倖撿回一條命,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或是因為戰友的犧牲而陷入自責難以釋懷,最終通過一次關鍵事件重新尋找到了平衡,進而重拾使命尋得救贖。


然而意外失去一條腿並沒有讓潘乘風產生絲毫的退縮,在適應義肢的康復訓練中,他的臉上時刻洋溢着積極向上的情緒。


得益於嚴於律己的高強度訓練,即便已身體殘障,潘乘風的體能仍舊超過了周圍的同事,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職業精神加上過硬的專業知識,潘乘風就是一位活脫脫的「超人」。



然而這樣看似正能量滿溢的人物狀態在轉折來臨之時才顯露其真正的意義。


為了避免承擔不必要的風險與責任,警隊高層拒絕了潘乘風重回前線的請求。


既有的體製為了自我保全而忽視了潘乘風的個人訴求,即便這樣的訴求有着體能測試成績等客觀條件支撐。



這樣的設置為這一角色暗藏的極端性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宣洩口,既有着對於體制的控訴,也進一步刻畫出了潘乘風性格中的偏執。


不斷地執行拆彈任務並時刻保持着自我犧牲的覺悟在他看來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


潘乘風其實並不享受一次次成功帶來的名譽,也不曾考慮過其服務的體制。


拆彈,救人,是他前進的純粹動力,一切皆是身外之物,讓他在高危環境下異於常人的偏執在某種角度上也是病態的一種。



邱禮濤沒有把這樣的人物推入英雄主義的汪洋大海,而是讓潘乘風宛如一條脫水之魚,使其痛苦的在泥沼中掙扎,從而去凝視個體命運的悲劇。


失去一條腿絕不僅僅是導演的一種自我投射,而是潘乘風內心轉變的一個關鍵點。


身體的殘缺接納了他無處發泄的憤怒,深感背叛帶來的極端落差讓他在原有的世界觀中無處落足。


難以立身更難談走向何方,既有秩序提供的道路他不願服從,於是扭曲的極端思想賦予了他另一隻腳,送他一瘸一拐地步入歧途。



其實反觀片名,「拆彈專家」,強調技術本身,並沒有強調專家的其他屬性。


潘乘風的確是位了解炸彈的專家,在分秒必爭的警匪追逐中,他都能冷靜下來,在超市中就地取材,快速的製造了爆炸屏障為自己爭取時間,而如何運用這樣的能力則完全取決於他怎樣看待這個世界。


他可以是挽救無數生命的英雄楷模,也可以是為整個香港招來毀滅的復仇凶獸。


這種巧妙的身份轉換在層層疊加的真假記憶中創造了極具吸引力的懸疑感,戲劇張力直接拉滿,正如倪妮所說,信她就是警察,不信就是恐怖分子。



當他親眼目睹一邊的「同志」殘忍地折磨着另一邊的「戰友」時,前所未有的道德詰問將他進一步推向了自我掙扎的深淵。


徘徊在正邪雙方的那份偏執因為記憶的缺失而得到了壓制,他獲得了推翻以往認知繼而去重新審視局面的機會。


彷彿一切又回到了那個天台上,這次他終於可以選擇了。(怪不得都說是《無間道IV》,確實有內味兒了)


難能可貴的是,在較為複雜的角色設計能夠自圓其說的同時,還有全員在線的演技增加其說服力。


劉德華很好地呈現了一個角色三種截然不同的狀態,近幾年「最佳」絕不誇張,好演技碰上好角色,相輔相成,劉德華在之前的採訪中說過如果劇本不「新」,就不會再演了,果然誠不欺我。



除此之外,劉青雲的表演是意料之中的穩紮穩打,至於倪妮,從動作戲到文戲都沒拉胯,就如同其角色的感情線一樣,恰到好處。


總之看完《拆彈專家2》,真會覺得某導演的觀後感話糙理不糙,還有這樣的電影在,高舉「港片已死」的大旗未免太草率了。


PS.說到《俠影之謎》!本DC愛好者實名認證,有個關鍵戲份,真的很有既視感啊哈哈哈!而且,你以為我提到的幾場拆彈戲就是全部了嗎?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