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高冷強迫症男神的「中年危機」,顛覆版「封神之路」

引言:

為了搶佔觀影黃金位置,國慶節前三天,我就買好了《姜子牙》的電影票。

早上9點半,準時衝進家門口的電影院先睹為快。

沒辦法,對「封神宇宙」的童年濾鏡讓我「控制不住我寄幾」啊!

有票房破50億的國漫「爆款神作」《哪吒》珠玉在前,「後來者」《姜子牙》可謂「壓力山大」。

不同於以往仙風道骨、鬚髮皆白的「睿智老者」形象,電影中的姜子牙被設定為「苦大仇深」的「高冷強迫症」。

因為斬妖台誅殺九尾失誤,他從巔峰墜落,陷入職場「中年危機」。

靜虛宮大弟子失去「眾神之長」的耀眼光環,在苦寒禁地「北海小酒館」被妖魔鬼怪罵作「三界敗類」。

神仙的被貶生活,就是這麼「無聊且枯燥」。

而電影本身,彷彿也和自己的男主角「同呼吸共命運」,有難同當。

豆瓣評分7.1,和8.5分的高燃《哪吒》明顯差了好幾個段位。

觀眾詬病「故事薄弱」、「看睡著了」、「無聊」……

但票房卻逆勢而上,分分鐘突破5億大關。

截至發稿,《姜子牙》有208.7萬人想看,力壓陳可辛的《奪冠》,登頂周票房榜第一。

兩極分化的口碑和異軍突起的票房,讓《姜子牙》這個曖昧晦澀的中年故事,迸發出某種奇異的吸引力。

畢竟,別人的評價或許只是「主觀臆斷」。

電影是好是壞,自己看了才作數。

上映期還很長,今天我並不想用一句斷言給《姜子牙》蓋棺定論,雖然我本可以那樣做。

那就試着客觀一點,從視覺效果,人物塑造和主題闡釋三方面來深度解析這部國漫「封神IP」。(我為什麼不說敘事?看到結尾你就懂了。)

01、視覺效果

在《姜子牙》正式上映前,我就已經把各版預告和幕後特輯反覆刷了好幾遍。

再加上彩條屋的好口碑加持,中國神話的奇幻瑰麗,期待值MAX。

故事背景設定在三千多年前的神話時期,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和文物,怎樣構建出「真實又奇幻」的封神世界?

導演程騰說:「已知的這些中國元素,包括人文建築和花紋圖樣,其實都不能用,因為它們都帶有一些朝代屬性。當我們自己做調研時發現,那個時期還是原始部落,大家穿草裙、住在木堆的房子里,但真設計成那樣觀眾也接受不了。」

最終整個團隊參考了諸多野史和道教典籍,親自設計了一套符合封神時代的「世界觀細節」,其中大到氣候和地貌,小至器物和紋徽。

《姜子牙》電影的每個細節都凝聚着無數幕後創作人員的心血。

當然,最出彩的肯定是極富東方美學的「視覺效果」。

就說片頭那個驚艷的二維動畫,上古時代的神秘飄逸,複雜恢弘的史詩戰爭,用一種純粹的手工質感,呈現於光影世界。

畫面華麗且奪人眼球,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碰撞,既有國際化風格,又不失中國特色。

明知道二維動畫沒有試錯的機會,是個「苦差事」,導演李煒就是鐵了心:「二維段落是《姜子牙》立項後,我就發誓一定要做的,因為國風的東西,才會讓觀眾瘋狂。」

而這一段也正是故事的源起,值得付出。

為了追求非常複雜的敦煌壁畫一樣的美術風格,動畫的細節特別多。精益求精的打磨,畫面里一些觀眾非常難以注意到的部分全都在運動。

尤其是狐妖和人類戰馬的對峙鏡頭,細膩的流動感頗見功底。

接下二維段落這個「燙手山芋」的是業內頂尖原畫師裴裴。

他的水平「以一到兩天畫一幀的速度,完成這段二維動畫所需的工作量是正常強度的四至八倍。」

李煒曾把分鏡拿給《大魚海棠》的導演張春看,換來一句:「這片子的工作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太龐大了。」

但秉持着對動畫的熱愛和真誠,他義無反顧。

後來還幫《姜子牙》做了一個月背景調整,把每張背景都畫了。

而那個背景特別龐大,分了大概有600多層。一個PS文件打開,電腦都要黑很久。

李煒說:「二維段落總體來說,是虐了大家一把,包括成本。」

這幾段「特別貴」的二維動畫,既是創作團隊對藝術和市場的尊重,也是對視覺效果的「變態」追求。

那電影的三維畫面,美感如何呢?

或許《姜子牙》風格的最大的特點,正是用刻板的電腦三維繫統去做出抽象的,富有東方韻味和意境的視覺畫面。

開場「姜太公釣魚」,還原柳宗元筆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式的絕美意境。

神界「靜虛宮」,潔白肅穆,威懾力十足,充斥「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強大。

蘆葦蒼茫的「歸墟」,帶着《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無奈悵惘。

當然,完美的視效呈現,幕後團隊的爆肝,功不可沒。

給大家看一組真實數據:

電影總歷時1560天;1600人日夜投入;總鏡頭數1851個;特效鏡頭1300個,佔比70%;高難度特效鏡頭179個,中難度特效鏡頭100個;單鏡頭電腦崩潰1000次 ;重點鏡頭打磨40~50版;平均每個鏡頭修改20版。

角色開發時間18個月。姜子牙迭代123版;小九255版;四不相81版;申公豹87版;九尾69版。

美術開發時間15個月,場景設計平均迭代輪數40次,總加班累計打車車程繞地球一圈。

其中,北海酒館群像戲是導演王昕認為挑戰最大的一段動畫。

人、妖、獸齊聚,魑魅魍魎出沒。地方不大,角色太多。

王昕說:「如果我們圖方便的話,可以把酒館的房子做的大一點,這對我們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我們要表達的是上古社會,那時候沒有那麼大、那麼寬敞的房子,只有拼拼湊湊搭起來的小棚屋。」

所有角色既要有自己的獨特辨識度,又要彼此畫風協調,最終被放大到巨幕上,每個細節都會被充分展示。

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付出總有收穫,不是嗎?

最終電影呈現了極高水平的3D製作水準。文戲曠達悠遠,武戲氣吞山河。

引渡亡魂的玄鳥在夜空中穿越星河;護主戰死的四不相告別湮滅;小九在蘆葦蒼茫的歸墟平靜回眸……每一幀都美得驚心動魄。

別的不說,視覺效果的誠意是沒問題的。

02、人物塑造

姜子牙並不是架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是有記載的。

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卒年:約前1156年—前1017年。

他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主要著作是治國用兵的《周書》。

昔日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

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呂伋(齊丁公)嗣位。

姜太公一直備受歷代統治者推崇,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謚昭烈。

歷史上的姜太公被當成全智全能的人物,在後來的文藝舞台上也是「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民間傳說版本里的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師命輔佐周文王、武王討伐商紂王。其間闡教之元始天尊、截教通天教主、西方教接引道人三位教主共立了封神榜。

我們後來看到的小說和電視劇的姜子牙形象都「輕歷史而重傳說」。

畢竟帶有奇幻神秘色彩的故事,才更吸引人嘛!

電影版姜子牙故事的設定,取材於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但改編後的版本卻和15年誕生的熱血港漫《西行紀》如出一轍。

唐三藏師徒四人取得奇經十六年後,世界卻並沒有因此變好。

硬漢唐僧,在人間開起了豪華酒樓,頹廢度日。

當年因為自己關鍵時刻的猶疑,大徒弟孫悟空慘死,八戒被拔去獠牙,沙和尚喪失記憶。

奇經下落不明,天庭派大軍大肆搜尋,以天羽山之戰為起點,小妖白狼不辭萬難地尋回當年取經的唐僧師徒,小隊集結踏上還經之路,也是唐僧尋找真相的心靈救贖之旅。

而身負伐紂重任的靜虛宮大弟子姜子牙,也是在封神大戰結束十年後,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好,反而更加殘破荒涼。

師尊口中所謂的「拯救蒼生」,更像是一場別有用心的陰謀。

姜子牙當年功成名就,奉命在斬妖台誅殺九尾。

狐妖禍亂人間,實屬罪有應得,姜子牙不會手軟。

而行刑之際,他卻在九尾體內發現一個無辜的元神。

同樣是一個猶疑,他違背師命,解開了狐妖面具封印。

無辜元神逃過一劫,狐妖肉身伏誅,姜子牙被貶去商朝罪民囚禁的「北海」思過。

這其實比《西行紀》唐僧的自我放逐更殘忍。

姜子牙就像「被關進了一半人都是自己親手抓進去的監獄」,這不正是基努·里維斯在《康斯坦丁》里最恐懼的結局嗎?

在妖怪橫行的「北海小酒館」,往日威風凜凜的神,被昔日的手下敗將羞辱。

「仗打贏了又怎樣,還不是跟我們一樣被關在這裡?」

幸好,他遇見了九尾體內的元神——小九,為了尋找真相,他倆和萌寵「四不相」一起拿到了地圖,踏上前往幽都山尋找黑花和阿父的旅程,而這也是姜子牙自己的成神覺醒之路。

姜子牙是一個古板刻板的造型,身上有很多三角的穩定結構。他的臉是三角,鬍子也是三角胡。

仔細看姜子牙的雨衣,都是植物系,是樹葉的脈絡,而不是動物的羽毛。

他並不好戰,而是希望天下太平的「道系」個性。

影片中他的中年形象更多,在師尊眼裡姜子牙只是一個在求學的徒弟。

在人生的巔峰狀態,他有自己的困惑,有對師尊的敬仰,同時也有質疑。

導演覺得反差和成長的過程就是故事視覺化的體現,如果遵循老年形象,讓姜子牙「從老頭變成老頭」,雖然合理,但反差是不夠的。

電影最想表達的是姜子牙怎樣從一個工具人的狀態突破自己。

他之前被貶到北海的時候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結果的狀態,信仰也產生了巨大的危機。

面對漫長的責罰和思過,他沒什麼目標,但在小九、申公豹和四不相這些夥伴的陪伴下,一點一滴積累的信念支撐他走到了最後。

或許是為了豐滿人物形象,姜子牙還被設定為典型的INTJ人格(瞬間腦補謝爾頓和福爾摩斯)。

高冷嚴肅,還有嚴重的強迫症。

當然導演團隊的強迫症也不是蓋的,「姜子牙背後的男人們」已經把自己的特質投射到了電影男主角身上。

導演王昕在成片前一天還在摳細節,他指着畫面中姜子牙的眼睛毒舌吐槽:「最後一天了還是這個鬼樣子,為什麼突然出現一個綠一個藍的眼睛,波斯貓嗎?那麼簡單的一個鏡頭已經做了四五遍了,簡直是亂七八糟。」

他就是美術組工作人員的噩夢。

而「認死理兒」的姜子牙,或許是靜虛宮的噩夢。

面對眾人的指責和強硬的師命,他一腔孤勇,選擇捍衛自己的信仰,不屈服權威。

這很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偷盜火種,不惜觸怒宙斯,在高加索山忍受無休止的折磨。

也類似英劇《Good Omens》里的天使拉斐爾,因為慈悲和憐憫,把自己的火焰劍送給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夏娃。

相比哪吒的逆天改命,姜子牙更像一個陷入信仰危機的職場迷茫中年。

他在對真相的探尋中堅守本心,哪怕孤獨又落魄,折損神力和光環,也不改初衷。

他「三上天梯」,最終憑一己之力摧毀「人神宿命鎖」,用自己的方式,成為了真正的神。

這的確不是小說《封神演義》和電視劇《封神榜》里的姜子牙,也不是歷史書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的周朝開國元勛。

這就是一個新時代文化語境下全新的「封神宇宙」超級英雄形象。

只是,他叫姜子牙。

九尾狐,電影的設計就是一個標準的反派,角色形象並沒有特別的嘴巴、眼睛和鼻子,只剩下一個很恐怖的眼神。

為了設計出層次,避免「為了壞而壞」,電影賦予了它一個人性。九尾也可以理解成被欺騙,被壓迫的女性角色縮影,只是它的表達方式是單純的報復和怨恨。

它在整個故事中更像是被愚弄和操縱的邪惡力量,因為自己的愚蠢和貪心害了全族。

是啊,師尊根本就是拿狐族做權力的犧牲品,封神之戰後只想着滅口,又怎會真的按照允諾讓它位列仙班?

所以九尾在即將灰飛煙滅之際利用了姜子牙的善念,不惜一切代價戳穿真相,揭露「神」的謊言、私慾和惡意。

它自然是難逃一死,但讓塵封的真相和陰謀得見天日也值了。

你看《沉默的真相》里多少正派角色(江陽、朱偉)捨棄前途、愛情、尊嚴乃至生命就為了一個真相?

在威嚴冰冷的克蘇魯風格天界作威作福的師尊,面對得知真相的姜子牙,依然振振有詞,堅稱自己的計劃是「最好的安排」。

「舍一人而救蒼生」的「斬善論」都出來了。作為神,他可以權衡生命。

想起李誕在《奇葩說》的「一戰封神」名場面。

針對「救貓還是救畫」那個辯題,他這樣說:

「我有很多知識分子朋友,他們知識多了之後就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他也不苦其心志,也不勞其筋骨,就天天想怎麼犧牲別人。

他每天都在想我怎麼犧牲這個,去救那個;我怎麼犧牲小的,去救大的;我怎麼犧牲這個近的,去救那個遠的。

而正是這些為了一些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後果犧牲別人,去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而師尊的「拯救蒼生」,其實也不過是權力私慾。

正是這樣披着「正義」外衣的戰爭,讓生靈塗炭,戰火蔓延,無數戰士戰死沙場,埋骨他鄉。

一片廢墟的北海古戰場,觸目驚心。

「骨片風鈴,風吹骨響,可慰亡魂」,但那些被愚弄、欺騙和犧牲的生命,卻再也回不來了。

小九,雖然有着狐妖外形,不過是無辜的人類女孩,只因和九尾連上宿命鎖,被捲入這場陰謀。

小九承擔的使命就是「點石成金」,她是最終改變姜子牙的角色,也是姜子牙成神路上的最大助力。

申公豹這次出乎意料地不是反派,變成了「兄弟情」和「英雄崇拜」,化身姜子牙的頭號「迷弟」。

角色設定和《少年的你》小北謎之相似。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台詞放進《姜子牙》里也毫無違和感!

還有預告片里「奶凶」耍賤、忠心護主的神獸萌寵「四不相」,更是戳中了現代人難以割捨的「寵物情結」。

軟糯的外形,傲嬌的個性,很像萌萌噠小型犬。

姜子牙被貶,它能放棄靜虛宮庇護來到苦寒之地受苦。

面對怨魂骨龍和嗜血九尾,它也和姜子牙並肩作戰。

「萌、忠、勇」,真的討喜。反正電影中的「四不相」,是我最大的淚點。

不信你把這個疑似「兔科、犬科、鹿科、貓科」的小東西代入自家的貓貓狗狗,保證你看完結局想給編劇「寄刀片」。

03、主題闡釋

姜子牙的困局,就是典型的「電車難題」。

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1977年的《卡桑德拉大橋》,都是這個套路。

戰場上派出八個士兵救一個,值不值得?

犧牲整列火車乘客,防止鼠疫擴散,是否正義?

救一人,還是救蒼生?

對本性至善的姜子牙來說是極大的難題。

他發現小九並不是狐妖幻象後憤怒質問:「犧牲無辜之人,這就是天道嗎?」

如果說《哪吒》的核心價值觀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那麼《姜子牙》就是在各種壓力下負重前行的中國成年人象徵。面對困惑和懷疑,面對信仰危機,他一直在抗爭,在堅持,從未放棄。

而身處重大戰爭或重大事件,姜子牙所在的這個格局或位置,他必然要面對很多問題,權衡利弊後進行取捨。

《姜子牙》並不想推廣「一人大於蒼生」或者「蒼生大於一人」的概念,導演組設計這個劇情或形象,更多的是圍繞「呈現」,讓觀眾去經歷,去看待這個事情,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對錯關係。

世事無絕對,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有着很多曖昧的「灰色地帶」。

善惡、是非、真偽、正邪,不停變化交織,讓人「身在局中,看不清真相」。

但最終他選擇打破權威桎梏,堅持「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

他說:「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

他說:「願世間再無流離失所,再無謊言愚弄,再無不公。」

他砸碎了神的控制欲——天梯,讓師尊受到懲罰,哪怕代價是去「渡劫城」蹲監獄。

片頭二維動畫,九尾對姜子牙說:「你我殊途同歸,何必爭一時輸贏」。

過程中他倆一個尋求真相,一個揭穿真面目,最終在電影結局還真應驗了。

《姜子牙》不是一個低幼版的動畫,而是關於「信仰和權威,犧牲和謊言」。

中年版的姜子牙,作為「眾神之長」,自然和率性無畏的三歲娃哪吒不同。

影片也是各種隱喻、暗黑和深意,必然無法像《哪吒》一樣順利引發觀眾共情,甚至再偏一點點,就成了尷尬空洞、故弄玄虛的《妙先生》。

縱覽高口碑的爆款動畫,大多是立足平凡生活的小切口,屢試不爽的親情、愛情、友情、家庭、成長主題。格局太大就無法最大限度取悅受眾,很難拿到高票房。

想起《樂夏2》里福祿壽唱外婆玉珍,椅子樂團用閩南語唱父親,都能高票勝出。

HAYA樂團唱《遷徙》緬懷失去的樂園,呼籲環境保護,其實更多是獻給自己。

無論張亞東的評價還是觀眾的票數都表明了這樣宏大的主題較難在短時間內引起共鳴。

電影中的姜子牙,他本來就是英雄,無論風光、落魄,都是英雄。他身上沒有「小人物」的特徵。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被大眾誤解的委屈。足夠「小」,足夠准,足夠接地氣,都能第一時間被觀眾get到。

相比之下,姜子牙的「英雄歸來」,就顯得曲高和寡了。

結語:

不知不覺,竟然寫了這麼多。

遙想90版《封神榜》,藍天野老先生飾演的姜子牙,可是我童年唯一的「老年版男神」。

帥就一個字!

30年後,當這個角色被搬上大銀幕,成為絕對男主角,必須有排面。

更何況,他還有INTJ人格典型的「強迫症」,濃濃的同類氣息,加個友情分。

前面埋的梗現在揭曉答案。我為什麼不談電影「敘事」,因為故事文本有點「稀碎」啊!

王昕很清楚自己的短板,知道別人說「暴雪都是摳像素的,只會做視覺」,但沒有後面故事的支撐,或者整個世界觀架構,一種戲劇化的設定,觀眾根本就不願意去看你這些摳的東西。

失去上下文語境的美感,意義不大。我能看懂文本下潛藏的野心,但整個故事單薄到撐不住這樣厚重的內核。

下次找個靠譜的編劇打磨劇本吧!不然都對不起自己吃過的苦!畢竟新褲子主唱彭磊都說做動畫是他干過最苦的事情,但最終什麼都沒做出來。

片尾和哪吒的彩蛋是真的驚喜,但這個新版「中年大叔」到底好不好,我就不再多說了,留給大家見仁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