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發文怒懟券商,「玻尿酸女王」急了?

目前,這件事並沒有激起券商任何「反擊的浪花」。但「衰」的滋味,華熙生物結結實實品嘗到了。看別人家過得還不錯,只有華熙生物「落後」了,怪不得「玻尿酸女王」急了?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烏彥祖假正經

· · ·

5月17日深夜23點41分,華熙生物在公眾號發佈了一篇「戰鬥檄文」《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

文章洋洋洒洒寫了5480個字,痛斥華泰證券、國金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發佈的「玻尿酸過時論」,說他們故意唱衰玻尿酸這種成熟的產業,為的是轉移大眾的注意力,把投資人和二級市場的錢都「忽悠」去追新的熱門概念。

目前,這件事並沒有激起券商任何「反擊的浪花」。但「衰」的滋味,華熙生物結結實實品嘗到了。

華熙生物2024財報顯示,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凈利潤1.74億元同比驟降70.59%,第四季度更創下單季虧損1.88億元的歷史性拐點。作為曾經的「醫美茅」,華熙生物截至5月19日收盤,股價報50.6元/股,比巔峰時跌去83%。

看別人家過得還不錯,只有華熙生物「落後」了,怪不得「玻尿酸女王」急了?

1.

/ 「玻尿酸女王」暴怒開撕!

3年蒸發千億市值,竟因資本移情別戀? /

《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這篇深夜長文,與其說華熙生物對券商「開炮」,不如說是對新興護膚原料「重組膠原蛋白」的爭風吃醋,因為上述券商所發研報的研究對象,均為最近在「重組蛋白」板塊表現活躍的巨子生物。華熙生物顯然「不服」,多角度分析自己的優點:

由於文章字數太多,且含有很多專業術語,八妹把文章分為4部分,簡單梳理一下:

1、2022年開始,資本開始炒作「重組膠原蛋白」,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西部證券等多家券商,研報句句不離它。研報寫膠原蛋白就不說什麼了,為什麼每篇都對比着玻尿酸說事兒,明顯是故意炒作新概念,奚落玻尿酸這種成熟的產業,為的是「抄底」賺大錢。

這好比在沙漠上蓋大樓,根基遲早不穩,哼......

2、玻尿酸還是很能打的,在衰老研究與衰老乾預的地位很關鍵,是全球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材料,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

3、尤其是我們華熙生物,在玻尿酸生產技術和生物技術上屢有突破,還有產業、模式兩大優勢。

4、總之,華熙生物會越來越好,因為——「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

事實上,早在2023年,華熙生物董事長、「玻尿酸女王」趙燕就曾在公開場合直指膠原蛋白添加至護膚品中只是「概念」。其在醫美項目中所發揮的皮膚填充作用相當有限,關於膠原蛋白的研究很多都沒有科學依據。

華熙生物,為什麼對重組膠原蛋白這麼耿耿於懷呢?

4月10日,華熙生物披露的2024年度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歸母凈利潤1.74億元同比驟降70.59%,扣非凈利潤僅1.07億元縮水78.13%,第四季度更創下單季虧損1.88億元的歷史性拐點。2025年一季度,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營收同比下降20.7%,凈利潤同比下降58%。

再看二級市場上,2021年巔峰時的華熙生物市值曾超1400億,但截至5月19日收盤,股價為50.6元/股,市值僅剩243.7億,連高峰時的零頭都不到。截至2024年9月底,華熙生物貨幣資金僅剩5.12億元,同比減少54.62%;應付賬款達7.87億元,意味着短期償債能力出現問題。

同處醫美賽道,玻尿酸和重組膠原蛋白均為具有填充、修復功能的生物材料。就因為玻尿酸技術突破早,產能得以釋放,股價和營收到了目前的境地。反觀a股「重組蛋白」板塊各個活得風生水起,巨子生物股價2025年就上漲了70%,還有大漲155%的企業。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華熙生物對資本感慨:「以前陪人家看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換舊人,就叫人家牛夫人。」

對此,有網友感嘆,這種乾醋就別吃了,以前資本追捧華熙生物,捧成千億市值的時候怎麼不說。「熱點輪動」是市場常態,要用實力、規模、技術打動資本,而不是打嘴仗。

2.

/ 對高管「戀愛腦」,技術人員出走,

主業天花板,副業沒着落,資本怎麼愛? /

這不是華熙生物第一次髮長文了。

2025年3月3日晚,華熙生物發佈了一篇題為《從嚴治理組織、重返業務一線、重回創業狀態——趙燕內部講話全文》的文章。文章重點是「反腐」:

「鑒於企業管理之前的寬鬆風氣,內部滋生了非常多的問題,今年公司已開始了『刮骨療毒』,對於歷史問題我們絕不姑息放縱,所有貪腐人員無論職務高低,必須在3月31日前交代問題、遞交辭呈。」

當時網友不明覺厲,對此一片叫好。因為普通員工貪腐可能性很小,大家討論說,這是女霸總拿不安分的高管開刀,同時殺雞儆猴其他高管,總之就是強有力的「撥亂反正」。

兩個多月過去,「反腐」到底如何、有多少人交代問題,好像也沒有下文了。

但媒體扒出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2024年高管們的總薪酬從2543萬元暴增70%,飆升到4355萬元,整整增加了1800萬。

具體來看就是,2024年董事長、總經理趙燕的薪酬為222.82萬元,相比2023年增加了20.33萬元;董事、副總經理郭珈均為622.13萬元,同比增加529.6萬元;副總經理劉愛華也拿到335.04萬元,同比增加152.95萬元;其他「副總」級別的人,薪酬都有百萬級別的增長。

另一邊,華熙生物2024年末在職人數為4444人,相比2023年末的4655人,凈減少了200多人。其中銷售崗位變動明顯,2023年還有1797人,2024年末僅為1226人,減少了570人,約三分之一的比例。

業績下降、員工減少,高管卻增加工資是什麼操作?

表面「刮骨療傷」做改革,背地裡卻給高管們加了雞腿,而且還是金雞腿,合著「反腐檄文」是發給普通員工看的呀。

有媒體就此事詢問華熙生物,得到答覆是,現在的薪酬體系沒問題,能提升團隊穩定性和積極性,還有激勵的作用。

對高管是「戀愛腦」,一味寵愛,華熙生物對基層員工的新聞可就沒那麼「可愛」。

2022年11月,據鳳凰網科技報道,爆料員工提供的舉報文件顯示,2020年7月,趙燕指揮公司相關人員要求持有股票的早期員工將公司股票以90元/股的價格轉讓於她。但當時華熙生物的股價為140元左右/股。

要是不賣呢?舉報文件稱,趙燕在開會時表示,股票賣給她可以繼續留在公司上班,否則2020年11月6日(員工持股解禁日)就得離開公司。

要是不賣股票,又不自動離職呢?員工稱,被公司要求主動離職卻沒有離職的員工,會被免去職務,直接待崗,每月只發1540元的基本生活費。且股票解禁後,普通合伙人(gp)也不會幫助該類員工順利減持。

最終,2020年9月,部分員工以每股90元價格將股權轉讓給趙燕控制的鴻匯翔公司,總對價2.1億元。當時這些股票價值8.8億左右。

諷刺的是,員工90元賣出的股票,現在已經跌到50元附近。長遠來看,員工「因禍得福」,但暴露了上市公司利用強勢地位對待員工和公司治理混亂的現象。

此外,2024年以來,華熙生物有7為高管職位發生變動,其中五位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

如果只是「人員問題」,或許資本還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關鍵是其業務也面臨壓力。

2020年,中國玻尿酸原料的總銷量佔全球總銷量的81.6%,其中華熙生物一家的產銷量佔據全球的43%。也就是說,世界上每賣出10支玻尿酸,有4支是華熙生物生產的。

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也明白玻尿酸業務到了天花板,再提升的空間很小,企業要轉向。

於是,華熙生物陸續推出潤百顏、誇迪、bm肌活、米蓓爾等護膚產品,前期效果不錯,營收從2018年12.63億躍升至2022年的63.59億。但到了2024年,營收僅剩下25.69億元。

其實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市場飽和了。現在還有哪家化妝品企業不知道在產品裏面加玻尿酸啊,消費者都被教育到無感了。

華熙生物還想過別的業務沖業績。2022年想做「肉毒素」,結果8月跟韓國公司medytox合作終止,失去medytox公司的肉毒素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代理權。

長文不是看不上「重組膠原蛋白」嘛,華熙生物也做過。2022年4月,華熙生物以2.33億元收購了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1%的股權,正式進入膠原蛋白產業。目前來看,效果並不明顯。

給「不缺錢」的高管加工資,「缺愛」的基層員工得不到關愛,「核心」的技術人員又出走,主業遇到天花板,副業沒做起來,遇到這樣的企業,別說聰明的資本,就是散戶也知道該怎麼做。

當然,華熙生物的「沒落」在同行的對比下,顯得更為明顯。

3.

/ 「新晉醫美茅」捧富兩位高校老師,

資本「有新歡」懶理激情長文? /

近期,「陝西女首富系烏龍」的新聞大家應該刷到過吧。有媒體報道說,任西北大學副校長的范代娣,因為和老公創立了巨子生物,還持股三角防務,從而身家440億元,成為「陝西女首富」。

這條消息很快被「闢謠」,在出任西北大學副校長前,范代娣已從相關公司退出。目前,范代娣本人在巨子生物、三角防務未擔任職務,亦不在主要股東之列。所以,所謂的「陝西首富」純屬烏龍。

這裡不再討論她的財富問題,單看企業。巨子生物2024年業績公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55.38億元,同比增長57.2%;凈利潤20.61億元,同比增長42.4%。

巨子生物自2022年登陸港交所,最近五年來,公司的營收一直處於增長中。2019年營收9.57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5.38億元,增長接近5倍。凈利潤方面,除了2021年略微增長外,其餘年份均實現雙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

股價方面,巨子生物僅2025年股價上漲70%左右,目前股價為83港幣/股,總市值892億港幣(約822億元)。

陝西女首富存疑,那麼山西女首富則十拿九穩,她叫楊霞,曾是山西醫科大學的老師。在不久前揭曉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楊霞憑藉115億元的財富再次成功問鼎山西女首富。

她是上市公司錦波生物創始人。

錦波生物在4月22日發佈2024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3億元,同比增長84.92%,凈利潤7.32億元,同比增長144.3%。

2025年一季報,繼續高奏凱歌,公司實現營收3.66億元,同比增長62.51%,凈利潤1.69億元,同比增長66.25%。

錦波生物成立於2008年,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2023年7月在北交所上市。包括2024年在內,錦波生物已經連續四年高速增長,凈利潤2024年增長174.6%。

股價方面,錦波生物僅2025年股價便上漲了155%,目前市值468億。

捧出兩位首富級人物,這兩家公司做什麼的?

對,巨子生物和錦波生物的主業,就是華熙生物筆下資本熱捧的「重組膠原蛋白」。

據預計,該賽道2023-2027年複合增速將高達41.45%,2027年中國重組膠原蛋白零售端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145億元。高預期不說,巨子生物和錦波生物的毛利率都維持在80%以上,妥妥的當下「醫美茅」,於情於理資本不關注才怪。

華熙生物可能覺得自己寫的這篇文章「戰鬥性」還不足,有媒體詢問,華熙生物表示「文章沒有帶來糾紛,但保留維權的後續安排」。

又有媒體聯繫西部證券工作人員,對方表示:「暫時沒關注此事。」

作為曾經資本市場上的「受益者」,華熙生物和老闆趙燕都應該明白,資本只會留在兌現增長的地方。華熙生物當下要做的不是髮長文,而是想辦法把「重組蛋白」這塊做起來,否則,這個風口說不定也要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