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女孩劍橋畢業後到上海動物園當飼養員,網友吵翻!本人回應

「我去年2月來到上海動物園,先在食草動物隊的大象崗位,之後輪崗養過河馬、犀牛;靈長隊的話,我養過金絲猴、黑葉猴、狒狒、環尾狐猴等等;然後又去了食肉隊,養了老虎、豹子,然後猞猁、狐狸、狼,還有小熊貓等等;現在在食草區,養的是鹿和羊。」

這是2000年出生的南京女孩馬雅的工作介紹。她先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拿到本科學位,後在劍橋大學拿到碩士學位,2024年2月,她放棄生物醫藥企業的工作,入職上海動物園,成為一名飼養員。

△馬雅給岩羊倒飼料,來源:澎湃新聞

對此

網友議論紛紛

有人驚訝於

現在飼養員的門檻

都這麼高了嗎?

有人稱

這是一種「人才浪費」

也有很多網友表示

「喜歡就好

人生不應該被定義」

面對質疑馬雅回應

工作「早八晚五」,每天和動物打交道,要接受籠舍的各種氣味,要做些體力活,多年學習的獸醫理論不時遭遇實踐的挑戰。馬雅不介意,還有點高興。

之所以選擇飼養員工作,她說是因為「過往的學習偏科研理論,不太會跟動物有實際接觸。我還是想來動物園做一些可以跟動物直接接觸的工作,或者做一些能夠親眼看到效果的工作」。

對於有網友評論

「動物園是事業單位編製

妥妥鐵飯碗」

馬雅坦言

「穩定不是我特別考量的點,但我肯定會考慮工資待遇,我覺得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我想做跟動物相關的工作。

也有人說

名校生當飼養員是「大材小用」

馬雅覺得

理論知識仍有用武之地,動物種群管理的數據分析方法在科研中會用到,獸醫藥理學的知識在動物生病治療時也能發揮作用。看似重複的工作,實際卻加深了她對動物園運作等行業現狀的了解。

喜歡和動物打交道

找到自己的方向

江蘇南京女孩馬雅從南京外國語學校畢業後,直接申請去英國留學,在帝國理工的生物科學專業完成本科學習後,她找到了自己具體感興趣的內容:和動物打交道

於是,研究生階段,她選擇了劍橋大學的獸醫科學專業,主要研究課題是狗的骨肉瘤。

△馬雅在英國留學期間,來源:新聞晨報

研究生畢業後,她選擇回國,曾在一家生物企業有過一年短暫的工作經歷。

但做了幾個月之後,她發現這份工作和她的興趣相去較遠,此時,上海動物園的招聘啟事讓她躍躍欲試。「當時正好看到上海動物園招飼養員,崗位職責包括動物飼養繁育、丰容、科研、和其他動物園開展交流等,這些都是我想要嘗試的工作內容,所以就來上海應聘了。」

很幸運的是,她被上海動物園錄取了,成了一名動物園「鏟屎官」。

進入上海動物園,她最先接觸的是大象,每天要把裝滿草料的桶提給大象進食,得花點力氣。起初,她和象互不熟悉,有點害怕大象的長鼻伸過來卷到她,必須保持安全距離,後來接觸久了,距離還是得保持,但心漸漸放了下來。

△馬雅訓練塔爾羊,來源:澎湃新聞

在輪崗中,馬雅和許多動物打交道,常常有一些驚喜的發現。有大學團隊來做小熊貓行為實驗,在盒子上開了洞,想看看小熊貓習慣用左手還是右手去掏盒子里的東西,結果發現「小熊貓想都沒想就直接頭鑽進去了」。

「小熊貓更習慣於頭直接伸進去,把東西叼出來,然後再用手抓着吃。」馬雅說,這種行為完全打破了人類的預想,「動物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可能我們一開始不會發現或理解不了,但在一天天的接觸中,它們會向我展開。」

還有些時候,動物的生命力令她動容。一隻印度黑羚剛生下來比較虛弱,飼養員為它增添保暖的鋪墊,在母乳以外進行人工哺育;面對脆弱的小熊貓,除了餵奶,飼養員還會搗一些蘋果泥喂它,「在生命變好的那個瞬間,看見那種生命力,我會感動。」

不過,動物園有自己的規則,這裡的動物不同於家養寵物。馬雅說:「遊客只能從外面看一看,而我現在可以更加近距離地接觸它們,就會有更多思考,如何跟它們接觸,同時又保持對它們野性的尊重。」

在上海動物園當「鏟屎官」是種怎樣的體驗?

每天的工作從8點開始。

先是巡視展區。馬雅現在和同事一起飼養梅花鹿、豚鹿、岩羊等8種、64頭動物,「巡視展區主要是觀察動物們是否健康,有沒有異常行為,細小的環節都不能放過,有時候一個細小的環節就反映出動物的身體健康狀況。」馬雅說,上午的巡視一般要花20分鐘左右。

之後就是花費時間最長的展區打掃工作了,食草動物的糞便雖然味道相對小,但是數量多,要把它們都清掃放入垃圾桶,再交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運輸至指定場所。3個同事分工合作,把各個動物展區打掃完畢,2小時就過去了。

△打掃動物展區,來源:新聞晨報

然後就要開始給動物們喂上午的一頓「飯」。「食草動物是一天兩頓,秋冬季的食物相對簡單些,主要是乾草和顆粒飼料,春夏季的食物會豐富一些,有青草、新鮮樹葉和果蔬等,餵食花費的時間會長一些。」

這一通活干下來,一個上午就過去了。

中午休息一會,下午的活也是從巡視展區開始。下午的巡視會比上午更細緻、更費時間,如果有單獨飼養的病號要特別探視,有特殊情況需要和獸醫溝通,還需要關注有沒有遊客投喂等現象,及時勸阻。如果有科普講解,需要參與講解,和遊客進行互動。如果展區有更新計劃,還需要參與設計。

巡視完成之後,開始喂下午的一頓「飯」

△給動物喂飼料,來源:新聞晨報

通常,把動物們關入室內籠舍後,5點可以下班。

對於女兒在動物園當飼養員,馬雅的父母都很支持。「我父母都是學外語專業的,工作和生物完全沒有關係,但是他們都很支持我的興趣,我來上海面試飼養員的時候心裏有點緊張,他們跟我說『加油』!」

今年春節,馬雅第一次留守崗位,沒有回家過年,父母也都很理解和支持。

△馬雅和長頸鹿,來源:受訪者

在動物園工作以後,我覺得變得更健康了。之前在辦公室坐得比較多,腰不太好,來了以後運動量還是比較輕的,自己業餘時間也會再做一些運動,感覺更加強壯一點。」她高興地說道。

提到未來,馬雅希望,不僅要把每天的飼養工作做好,還要做一些科研,針對動物營養學、疾病治療等做更系統的研究;考慮再學一些獸醫技能,之前學習的知識偏理論,希望多積累一些實踐經驗;還有動物園的科普宣傳、對外交流,也會找機會多多參與。

在基層錘鍊

然後給予充分的培養和成長空間

除了馬雅,上海動物園近年還吸引了來自康奈爾大學、墨爾本大學等名校的畢業生,他們需在一線崗位輪崗半年,再根據專長參與科研或文創項目。這充分說明,高學歷人才正在打破行業壁壘,推動傳統職業的升級。

△上海動物園年輕的飼養員們,來源:新聞晨報

上海動物園園長裴恩樂介紹,在國家最新的職業名稱中,「飼養員」叫做「動物園保育員」,他們的職責不再是打掃籠舍那麼簡單,還要參與動物保護研究、做科研課題,比如動物營養學、動物行為學、動物譜系、動物繁殖等,同時還要參與對公眾的科普教育等,「上海動物園每年都會拿出50萬元,用於支持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科研,鼓勵每一個飼養員積極申報課題,有能力的也可以申報市綠化市容局、市科委、中國動物園協會等方面的科研項目,培養他們成為專業技術人才。」

馬雅們的故事,是新時代職業選擇變遷的生動寓言。80後、90後曾追求「錢多事少離家近」,而00後更看重「我喜歡」。這種轉變的驅動力,既源於物質條件的改善,也得益於社會對多元價值的包容。

這種改變其實早有端倪。2000年,北大中文系畢業生陸步軒迫於生計選擇去賣豬肉,當時眾人對他萬般嘲諷,還說「文曲星墜入凡間」。20餘年過去了,現在他和另一位北大校友一起推出的品牌「壹號土豬」,門店已開到全國30多個城市,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高學歷人才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愛好,有自主選擇工作的權利,有開拓更多人生可能的自由。人生很長,不必慌張,更不必過早地評判得失,用足夠的堅持與耐心,矢志不渝地朝着屬於自己的方向邁進,終有一日會與美好不期而遇。

學歷只是職業生涯的「敲門磚」,而非「終點站」,並不必然決定人生的高度和厚度。對馬雅「大材小用」的質疑,本質是對教育目的的誤解。教育不應是製造「標準化精英」的流水線,而應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能主動選擇人生的個體。人生的「最優解」也未必是世俗定義的「成功模板」,而是在熱愛與專業的交匯處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

茶無上品,適口為珍。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敢於打破偏見,社會才能迎來更開放、多元的職業生態。

「00後」女孩

劍橋畢業在上海當動物園飼養員

你怎麼看?

評論區說說~

來源:東方網綜合新聞晨報、澎湃新聞、新民晚報、儂好上海、網友評論等
編輯:宋世平
審稿:陳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