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劇集報告:青春劇受大眾偏愛 觀眾呼喚敘事手法、題材創新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6月25日上午,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司若教授在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發佈《中國劇集創新發展與審美多元化研究報告》。

該報告由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出品,面向全國132個城市的青年觀眾群體開展問卷調查,共收集有效樣本3672份,覆蓋中國境內所有省級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調研樣本中女性居多(約佔74%),且20歲及以下群體佔比近一半,與中國劇集市場的實際觀眾構成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片來自《中國劇集創新發展與審美多元化研究報告》

根據報告,有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喜歡青春(60.7%)、懸疑(59.2%)、喜劇(58.6%)、愛情(53.2%)類型的劇集,各個選項之間差別不大,說明青年觀眾口味的多樣化。

而從劇集類型來看,有5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懸疑題材,其他題材也均有受眾選擇,尤其是科幻題材(26.1%)、奇幻題材(25.4%)等新型題材的劇集,與現實題材(28.4%)、都市題材(27.9%)等傳統劇集題材的被選擇率相差很小,說明新型題材受到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在這背後,是劇集行業近幾年內容升級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1年,《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認為國產劇的質量在提升,成為國劇市場反饋的一聲進軍號。那一年,《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勛》三部嚴肅題材劇集獲得了豆瓣超9分的口碑,且取得了長效的口碑效應,表現出觀眾群體對國劇的粘性。

尤其是2022年暑期檔,《夢華錄》《星漢燦爛·月升滄海》《蒼蘭訣》等劇取得了口碑熱度雙爆,這些傳統劇集類型重新獲得市場叫好,是國產劇製作能力迭代的關鍵標誌。

而國劇產業也正在完成自我成長和自我創新,基於市場偏好逐漸多元化和分眾化,在多個類型垂類展開發力。此次報告指出,懸疑劇、漫改劇、科幻劇成為國劇題材突圍發力點,成為國劇精品新增量。

科幻領域的《三體》之後,多平台開啟了相關IP的開發,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另一部劇集《夢之海》正在開發;懸疑劇從2020年異軍突起之後,在近兩年還出現了《漫長的季節》《新生》等口碑佳作;漫改劇《少年歌行》《異人之下》等熱劇之後,《少年白馬醉春風》《鏢人》等也投入開發。

正如報告指出的,觀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正在影響創製端,在不斷推陳出新中展現新的行業生命力。在這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優質劇集正在獲得更多觀眾的互動,形成更多元的消費場景,並激發行業新的跨界價值與影響力。

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影視+」成為一個關鍵詞。

從多次發言中舉例《繁花》頻頻製造上海本地的網紅景點與熱門消費,到《去有風的地方》將取景地鳳陽邑村的日流量從開拍前的20人提升到10萬人,再到《長安十二時辰》的西安、《狂飆》的江門、《長月燼明》的蚌埠、《我的阿勒泰》的阿勒泰等等,都是「影視+文旅」的成功案例。

在報告發佈後的論壇上,多位學界人士對這種觀察給出正面回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當下劇集正呈現以人為本、社會話題、電影質感三大發展趨勢;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研究員饒曙光表示,「現在到了劇集可以反哺電影的時代」,判斷當下劇集的創新表達理念,已經超過電影。

但也應該理性認為,這種行業製作能力的迭代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來自上一個時代的行業慣性難免存在。在近兩年,依然會連續出現頭部劇的口碑失利,並嚴重影響熱度轉化,類似情況對行業發展依然是不利的。

劇集行業正在迎來曙光,但這依然需要從業者以謹慎的態度、創新的製作和堅守的敬業精神,去面對全新的市場環境和受眾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