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余年:同樣是告老還鄉,為什麼林若甫可以全身而退?

在5月,上映許多了影視作品,在這眾多影視作品中,要說哪一部熱度最高,那非《慶余年2》莫屬。

如今《慶余年2》已經落幕,對於追劇的觀眾來說,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慶余年3什麼時候播?

儘管心情急迫,但是距離《慶余年3》播出為時尚早,要知道《慶余年1》和《慶余年2》之間足足相隔了五年,在等待的時候,不妨回味一下前兩部的精彩劇情,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可以好好揣摩的細節。

比如,在《慶余年1》和《慶余年2》中,分別有一位朝堂重臣告老還鄉,雖然都是離開朝堂,但是他們的結局卻大不相同——梅執禮在回鄉的路上,被慶帝安排黑騎扮成馬匪截殺;而林若甫在回鄉的路上,雖然也有黑騎出現,但是得以全身而退、毫髮無損。

兩次調動黑騎,下令的都是慶帝,同樣是朝廷重臣,為何梅執禮和林若甫的境遇,會有這麼大的不同?

最為關鍵的原因,林若甫比梅執禮聰明多了,對慶帝的帝王權術心術,理解得也要深刻得多。林若甫很清楚,慶帝要對自己發難,他迅速做出了反應。

一見到慶帝,林若甫就立刻伏地請罪,慶帝誇讚林相勞苦功高,實則是暗指他位高權重一手遮天,做事早已不把皇權放在眼裡,隨心所欲,哪裡還知道感謝皇恩浩蕩。

正是因為林若甫的算計,才讓太子的門客像跳樑小丑一樣在大殿上丟人現眼,更把皇子之間的不和擺在了眾多朝臣面前,這一番可讓皇家丟了臉面,慶帝表面不說,心裏可恨死了。

林若甫見到慶帝後,一腳踢翻了侯公公搬來的凳子,雖然演技有點拙劣,但是也很明確地告訴慶帝,自己已是老眼昏花、百病纏身,皇恩浩蕩百死亦難回報。

有趣的是,林若甫還特意強調,這個百不是平白無故的白,而是百千上萬的百。

在這場林若甫和慶帝的會面中,林若甫並不一直處於守勢,如果倒持太阿,一味乞求慶帝憐憫,那麼自己的命運就和梅執禮一樣,完全被慶帝拿捏住了。

於是,林若甫對慶帝說——「臣,殘軀無力國事,尸位素餐」,這句話看似是說自己不中用了,其實是告訴慶帝,我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是因為年老體衰,下面那些臣子的所作所為都是他們自己乾的,有什麼過錯,捅了什麼簍子,都和自己無關。

你慶帝要是不高興了,冤有頭債有主,去找下面那些臣子,這個鍋我可不背。

在這場對話中,林若甫充分展現了自己對於帝王心思的準確把握,他雖然和《大宋提刑官》中郭達飾演的刁光斗是兩個時空的人,但如果兩個人見面,一定會覺得對方是最懂自己的知己。

因為他們對於什麼是王法,看法是非常一致的——什麼是王法?王法就是皇家的法。

慶帝問他,這次告老還鄉是否孤身返鄉,林若甫立刻明白了慶帝的用意,立刻躬身回復:臣孤身返鄉,即刻動身。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即便女兒林婉兒大婚在即,我也不會留下來,更不會再和別的朝臣有接觸,一個人馬上返回家鄉,至於兒子大寶則會留下來當人質。

這樣慶帝你就可以大可放心,我不會再有別的什麼心思。

當然,依林若甫的聰明,他是絕不會簡單地就把大寶留下來當人質,而是託付給了范閑,並告誡吃穿用度不可剋扣,這有陛下作證。

其實這句話也是在提醒慶帝,別想着對大寶有什麼不利舉動,范閑可看着呢。

應該說,林若甫落得個告老回鄉的結局,起因是范閑徹查科舉舞弊,林若甫此舉同時也給范閑解了圍,他的門生故吏就會明白其中的緣由,不會再為難范閑。

這大概就是林若甫口中所說的做臣子最刺激的事情——和陛下斗,其樂無窮。

在朝堂混跡多年,久居相位,林若甫早已洞悉人心人性,在了解到慶帝的想法後,他放低姿態,主動請辭,但是又暗藏玄機,於無聲處給自己留下了迴轉的餘地。

這就是林若甫比梅執禮的高明之處,同樣是示弱,面對慶帝服軟認輸,但是始終留有底牌,讓慶帝有所忌憚。

識時務、知進退、明人心,同時為自己留好後路,即便是深諳權謀之道的慶帝,也無可奈何,林若甫終究可以全身而退。

在慶余年這部劇中,還有很多這樣令人深思的劇情,而這些也正是這部劇成為經典的加分項。

最後,我就想問一個問題,《慶余年3》啥時候能播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