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上海分社明年元旦開業?上海這家老牌電影院掛出巨幅海報!「德雲女孩」狂喜

德雲社入駐上海有了新進展!
4月30日
位於四川北路的群眾影劇院掛出巨幅海報
「當德雲社遇見上海」
不少德雲社粉絲和路過的市民
紛紛打卡留念

德雲社入駐四川北路老牌電影院

記者注意到,德雲社這次即將入駐的群眾影劇院,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影院,位於四川北路。
位於四川北路的群眾影劇院
群眾影劇院的相關歷史情況在上海大學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的《近代上海影院地圖》有介紹,該書為「海派文獻叢錄·影院系列」之一,精選了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前近代報刊中與影戲、影戲院有關的各類史料。
作為該書編者,海派文獻研究工作者、閔行區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孫鶯告訴記者,群眾影劇院的前身是廣東大戲院,歷經多次改名,而「群眾影劇院」的名稱是到1968年才使用的。
廣東大戲院,興建於1928年,即今四川北路1552號,為四層建築,分正廳和樓廳。1931年1月31日開幕。在1932年的元旦,廣東大戲院特邀阮玲玉、黃白英等十名粵籍男女名角,用粵語對白演唱歌劇《愛美人》,受到客居虹口的廣東人熱捧。以此為發端,廣東大戲院成為繼廣舞台後滬上第二個粵劇演出中心。
廣東大戲院1931年1月31日開幕(《申報》1931年1月30日消息)
1935年的廣東大戲院,門口掛的是話劇《委曲求全》名稱(孫鶯 提供)
1937年底,廣東大戲院由日本人經營,更名虹口中華大戲院,以表示與南市的中華大戲院相區別。1945年抗戰勝利後,為中央信託局接收,合記公司經營。11月1日更名虹光大戲院。
1951年4月起由部隊作為大禮堂使用。1952年1月由市文化局轉交中影公司華東區公司,改名和平電影院。同年9月華東區公司撤銷後,又回交市文化局,改名群眾電影院。
1953年4-12月經第一次大修後改名群眾劇場,專演各種地方戲,兼映電影。1954年至1958年,廣州粵劇工作團,珠江粵劇團、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二團、廣州粵劇界參觀劇團等來滬,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著名粵劇藝術家的演出,轟動滬上。1968年更名群眾影劇院。

老虹口回憶當年曾在此大合唱

徐志東是一位攝影師,也是土生土長的虹口人,對於這位老虹口來說,群眾影劇院有他年輕時的記憶:
那時影劇院不但放映電影,而且承接各種音樂會和機關團體的演出及活動,周邊的商店我們有印象,其北側是喜臨門糖果店,所出售的糖果有大家熟悉的米老鼠奶糖、可可酥心、如意奶糖等。在影劇院的街對面,有藝林彩色攝影社、虯江花席店、縫紉機維修站、群英綢布店等,藝林店也是與膠片打交道的,機器一條龍擴印五吋彩色照片很熱門。
群眾影劇院(2014年拍攝)
四川北路和群眾影劇院(2023年拍攝)
1986年春,徐志東所在的單位在群眾影劇院舉辦了大合唱比賽:
合唱指揮指導我們站在台上眼睛直視前方,不許朝兩邊看,雙手垂直放下更不能動,因為舞台上的一排聚光燈齊刷刷把大夥照得透亮,觀眾可以把台上每個合唱隊員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演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並獲得第二名。
1986年,徐志東所在的單位在群眾影劇院舉辦大合唱比賽

市民期待德雲社早日落地

4月30日,有網友通過視頻號發佈了群眾影劇院安裝巨幅海報的過程,並寫道:「當德雲社遇見上海。這一夜,我們徹夜未眠。很快,我們上海見。」

工人師傅安裝巨幅海報(圖by 混凝閏土 視頻號)
5月1日,記者前往四川北路發現,影劇院除了掛出巨幅海報,沿街門面也已經換上了新的海報。記者在影劇院附近遇到工人師傅,據透露,目前群眾影劇院內部處於施工狀態,在做前期工作,還沒有進入裝修階段,全部完成估計要到10月份。
去年年初,郭德綱在上海演出的時候曾透露,打算在上海開分社。前段時間直播時,郭德綱回應了網友的詢問,預計上海分社明年元旦開業。
市民騎車路過群眾影劇院
徐志東5月1日當天去四川北路看到了群眾影劇院掛出巨幅海報,他表示:「德雲社入駐四川北路確實是一個亮點,假如群眾影劇院真能成為德雲社上海小劇場,那我們就駕雲前往,進入似曾相識的劇場,去感受一下那個年代兒時的歡樂。作為阿拉上海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是獨腳戲和滑稽戲,不過海納百川的大都市,相聲也有其一席之地,但願德雲社落地有聲,有所建樹。
虹口居民小許在馬路對面拍照,她告訴記者,自己之前是去北京和天津看德雲社的演出:「因為我自己是「德雲女孩」,所以還是比較關注德雲社的消息。德雲社在上海沒有小劇場,現在能夠在上海辦一個分場,我相信很多德雲社的粉絲,包括相聲粉絲還是蠻開心的。希望德雲社可以給四川北路帶來新的流量。

本文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嚴山山
校對:s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