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里奇蹟》是否真的存在奇蹟?

圖文|書山裡的墨客

編輯|書山裡的墨客

引言:

當我們提到「奇蹟」,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印象是不可思議的神跡或者極難發生的事。然而,奇蹟的內涵遠不止如此。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展現出的善良與堅韌,同樣可以被視為一種奇蹟。

這部電影講述了醫生麥特·杜馬來到偏遠小鎮綠里,見識到那裡居民們在環境艱苦的情況下互幫互助、溫暖人心的故事。

片中所呈現的種種「奇蹟」,是否真的存在於現實?本文將從麥特的成長曆程、小鎮居民的求生態度以及醫院的運轉等方面進行全面剖析,給出自己的看法。

麥特·杜馬的成長曆程

麥特·杜馬是一位來自美國大城市的醫生,熱衷於賺錢,對病人漠不關心。為了償還巨額學貸,他來到偏遠落後的小鎮綠里行醫。

剛到綠里時的杜馬醫生依然我行我素,對小鎮居民的困境漠不關心。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杜馬醫生逐漸發現小鎮居民們內心的善良。

他們熱情接納杜馬,還自發為醫院捐款購買醫療設備。杜馬也發現小鎮上許多貧困患者無力支付醫療費用,但仍然懷有對生命的熱情和勇氣。

這深深觸動了杜馬醫生,驅使他省思自己一味圖錢的行醫方式。當小鎮上發生礦難,杜馬醫生不顧自身安危沖入礦坑施救,最終救出多名礦工。此後,他逐漸轉變成為一名熱心助人的醫生,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幫助小鎮居民。

杜馬醫生的轉變確實令人驚嘆。他從一個漠視病人、只想巴結有錢人的醫生,變成一個樂於為窮人服務的好醫生。

我們不得不承認,普通人在特殊時期和環境下也會出現突破自我的奇蹟。然而,這其中沒有違背自然規律的神奇成分。

這只是杜馬醫生內心善良本性在小鎮居民感化下逐漸覺醒的結果。當他打開心扉,發現服務他人帶來的快樂時,選擇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也就水到渠成了。杜馬的故事鼓舞人心,但是否屬於「奇蹟」還有待討論。

小鎮居民的求生態度

綠里小鎮主要依靠採礦業維持經濟,礦產資源枯竭後,小鎮處境艱難,許多人失業。儘管環境艱苦,但小鎮居民並未氣餒。他們團結互助,自發組織起來修繕醫院。

年輕人選擇留在小鎮工作,而不是出去找更好的工作。面對疾病,小鎮居民們也積極配合杜馬醫生的治療,努力康復生活。

就連身患絕症的老人也積極地生活着,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刻。當礦難發生後,全鎮居民都主動參與救援。就連原本與杜馬不和的消防隊長也加入營救。

綠里小鎮居民的求生意志和團結互助精神,令還習慣了都市生活的杜馬醫生感到驚嘆。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和希望的社區,任何人都會感到溫暖。

小鎮居民的精神確實可圈可點。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這其中沒有違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成分。互助合作、團結奮鬥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法寶。

小鎮居民不過是在環境壓力下本能地覺醒了這種精神,這與人性中的善的天性是分不開的。所以,是否可以稱之為「奇蹟」還有待討論。

醫院的運轉奇蹟

當杜馬醫生來到綠里時,這裡只有一個簡陋的小診所。

診所面積不過50平方米,設施設備極為簡單,連X光機都沒有。這裡只有一個當地醫生,手段極為有限。

來看病的患者都需要排長隊等待,能得到有效治療的只佔一小部分。杜馬意識到如果不改變現狀,自己也無法在這裡行醫。於是他決心要將這個小診所改造成一個真正的醫院

在杜馬的倡議和組織下,小鎮居民自發進行捐助,總計為醫院增添了價值15萬美元的醫療設備。老礦工約翰將自己的房子無償捐出作為病房。

杜馬親自帶人整修院舍,將原有50平方米的診所改建成200多平方米的綜合醫院,可同時容納30名住院病人。

杜馬選拔並培養了一批年輕人作為護士和助手,使醫院的隊伍壯大了起來。一時間,醫院的規模不斷擴大,設施也日益完備,真正發展成一個中心醫院的規模。

更讓人驚訝的是,杜馬醫生只是一位內科醫生,沒有外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支持,但他能在醫院裏進行各類複雜手術。

有一次礦難發生後,有6名礦工重傷入院,杜馬為他們一個一個進行了緊急手術,救回了全部人的生命。這無疑是驚人的成就。

後來杜馬又主動聯繫外地醫院,邀請專科醫生定期來綠里醫院看診,使醫院的醫療能力不斷提高。

甚至在醫生培養方面也下苦功夫,杜馬設立了獎學金,選擇小鎮優秀考生前往學習醫藥知識,並要求他們畢業後回報家鄉,這為醫院培養了第一批醫療人才。

在杜馬的帶領下,這個小小的鄉村診所逐步發展成一個設施完備、醫療能力強、服務廣泛的綜合性醫院,真可謂「奇蹟」。

之所以醫院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在於杜馬醫生的奉獻精神和小鎮居民的大力支持。杜馬不顧北方城市優厚的收入,選擇留在偏遠的小鎮行醫。

他白天為病人看診,晚上為醫院寫申請書爭取資金。甚至還向採礦公司老闆威脅索要資金,終於為醫院爭取到政府的補助。

同時,小鎮居民也積極捐款、捐地和加入志願者隊伍,使一個醫生的力量能發揮到最大效果。正是醫生和群眾的通力合作,才創造出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蹟。

當然,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杜馬醫生之所以能駕馭大病院,靠的並不是魔法,而是他過硬的醫術。他出色的診斷技能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使他有能力處理複雜病例。

他勤於學習新知,保證自己的醫療技能與時俱進。同時他也會合理調配資源,多向上級醫院求助,不擅自做無法勝任的事。

杜馬只不過是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努力工作而已。所以醫院的發展,與其說是天方夜譚的「奇蹟」,不如說是醫者良心與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這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在特殊環境下發揮潛力的故事。

綜上所述,杜馬醫生和小鎮居民共同打造起這個兼具醫療、教學和研究功能的大型鄉村醫院,的確令人驚嘆。

但細究其中,又並沒有違背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成分。它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人性善良和人民團結奮鬥的力量。

所以,我們不應片面地誇大這一「奇蹟」,而應該從這個溫暖人心的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輝。這也許才是這個醫院奇蹟的真諦和價值。

生與死的選擇

醫生在醫療實踐中時常面臨著生死抉擇,這考驗着他們的責任和道德境界。杜馬醫生在綠里醫院的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關係到病人生死的難題。

他在這些選擇中體現出人道精神,也贏得了小鎮居民的認可和敬重。

一次礦難發生後,有6名礦工遭受嚴重創傷,被緊急送往醫院。其中兩人傷勢過重,已經心跳和呼吸停止。按常理,已經無生命跡象的病人應宣告死亡。

但杜馬還是決定盡全力搶救。他對兩名死亡礦工進行心肺復蘇術,並為他們進行手術止血。耗時2個小時後,杜馬終於使這兩人恢復了心跳。

隨後他又輕輕對兩人說「歡迎回來」,並告訴大家他們已經安全了。最終6名礦工都得到救治,這在當時被視為一個醫學奇蹟。

這件事成為杜馬醫生的一個標誌性案例。人們都認為,正是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的信念,才創造了救治6名礦工的奇蹟。

但當被問及為何要這樣做時,杜馬僅表示這是他的責任。他說生命只要一息尚存,醫生就有救治的責任。不能因為病人情況危急就倉皇放棄。這種關愛每一個生命的信念,贏得了杜馬醫生「生命之手」的美譽。

除了儘力搶救生命,杜馬醫生在疑難病症問題上也展現出獨特的人文關懷。有一個年輕病人罹患肺癌,已經無法痊癒。

杜馬為他提供了減輕痛苦的治療,但沒有進行消耗巨大卻效果甚微的抗癌手術。他更多陪伴病人談心,給予精神支持。面對死亡,病人因為杜馬的陪伴而顯得格外坦然。

同時,杜馬醫生也會尊重病人的生死選擇。那位絕症老人明確表示不想接受慢性病治療,杜馬都會尊重他的選擇,保證讓他安詳離世。

當一個四肢癱瘓的年輕人請求杜馬幫他結束生命,杜馬經過深思,最終同意進行安樂死,解決了他的痛苦。這些情況在當時

都是極具爭議性的。但杜馬秉持以病人意願為先的原則,無論環境如何都堅持自己的醫德標準。

杜馬醫生生死抉擇時表現出的人道精神,令小鎮居民感動不已。但其實這只是現代醫者應有的基本責任和底線。

我們不能過度神化杜馬的所作所為,將其視為奇蹟。因為尊重生命、關愛病人、順應病人意願,都是醫療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杜馬不過是貫徹了這些原則,體現了醫者的職業精神而已。他的人文關懷來源於自己的良知,而非神跡。所以我們不應將其行為標榜為「奇蹟」,而只需視為回歸醫學本質的典範。

當然,在當時那樣dated的環境下,杜馬的做法確實超前,展現出高尚的醫學精神,值得肯定。但他之所以能做出正確選擇,是因為他有醫學知識,也恪守倫理規範。

這些都不是神奇的禮物,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能力。所以杜馬的故事值得後人學習,但不應被誇大為「奇蹟」。如果將其簡單歸於「奇蹟」,反而容易動搖人們通過個人努力追求醫德的決心。

綜上所述,杜馬醫生在生死選擇問題上展現出的人道關懷,確實令人欽佩。但我們還需秉持理性,明確這並非違背醫學規律的「奇蹟」,而只是現代醫者應有的基礎品格。

杜馬的故事激勵了人們,但人們也不能因此產生依賴,等待奇蹟發生。唯有通過系統學習醫學知識和倫理規範,持續自我完善,才能讓更多病人得到關愛,才是開創醫學奇蹟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