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吶喊,你們聽到了嗎

刀郎的新專輯《山歌寥哉》出來後,很多人解讀刀郎的歌曲,每首歌有每首歌的主題,但我對刀郎這張專輯表達的整體思想更感興趣,我更願意解讀刀郎這個人,刀郎這張專輯到底想表達什麼?

想了解刀郎的整體思想與格局,必須了解刀郎的過往與經歷。刀郎出生在一個藝術家庭,父母都是搞藝術的,他從小就愛音樂,很小就去學樂器學唱歌,到處去演出。他有過兩次婚姻,後來去了新疆,2004年發行了《2002年的第一場雪》這張專輯,他開始在全國爆火,同一年加入一家國際大唱片公司,跟譚詠麟張學友成了同門。

那幾年唱片公司給他安排很多場演唱會,也去了國外演出,因為都是一個公司的緣故,跟港台歌手互動比較多,他也掙了不少錢。當時內地歌手對他有些質疑,但是這也並沒影響刀郎唱歌發專輯。刀郎那幾年的商業化包裝還是很成功的,人氣也很高。

後來,刀郎慢慢退出了歌壇,有些人說是因為內地歌手對刀郎的打壓導致了刀郎的退出,其實是不對的。內地歌手雖然對刀郎有些質疑,但是刀郎的事業一直進行,刀郎之所以退出,是因為它厭倦了唱片公司給他安排的一些商業演出,每次演出都是唱類似的歌曲,這導致刀郎沒有時間和精力安心創作新的歌曲,而且唱片公司與刀郎在音樂理念上有些不同看法。刀郎為了安心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視線。刀郎追求的是藝術,唱片公司追求的是利潤,兩者本來就不是一路,後來刀郎專心做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潛心研究音樂,很少露面。

這是刀郎大概的一個經歷過往,刀郎在《山歌寥哉》之前創作的歌曲,有些是通俗的流行音樂,比如傷心情歌一類的,這種類型歌曲市場很常見,還有一些民歌之類的,他中間翻唱了很多歌曲。

《山歌寥哉》這張專輯,共11首歌,這個專輯他表達什麼?一上來就是《序曲》,這首歌共就4句,全文是「九州山歌何寥哉,一呼九野聲慷慨。猶記世人多悲苦,清早出門暮不歸。」這幾句歌詞的意思是,現在能聽到的山歌民歌特別少了,這些歌曲藏着我們民族的記憶,記載着人民的悲苦,最後一句,清早出門暮不歸,字面意思是,早晨出門晚上還沒回來,放在這裡的意思就是,這些山歌雖然很少能聽到,並不是消失了,它們只是沒回來,沒回到我們的視線。

這個專輯表達的意思很明確,我們民族藝術民族音樂被很多人忘記了,很少人唱了,離大眾越來越遠了,就跟消失了似的。刀郎覺得這些民族的藝術承載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是我們的歷史,是文化遺產,卻被人們遺忘了,他表現出一種擔憂和顧慮。這是勸大家要重視我們的民族藝術民族文化,不能忘記這些東西,這是我們的民族財富。

可是刀郎如果光呼籲大家重視民族藝術,大家會聽嗎?不會,沒準今天聽了,明天就忘記刀郎說的什麼。大多數人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去宣傳這些民族文化民族藝術。刀郎也知道,光呼籲是沒任何說服力的,說誰不會說,可做就難了。所以接下來,刀郎做給大家看,用東北話叫,我先給大家打個樣兒,刀郎給大家做個模板出來。

什麼模板呢?刀郎不是呼籲大家重視民族文化民族藝術嗎?然後他就用民族文化與藝術的精華創作了整張專輯,他直接把民族藝術與文化呈現了出來,大家再去看接下來的歌曲,每一首歌都採用了中樂的聲調,《序曲》採用的是廣西山歌調;《羅剎海市》採用的是靠山調;《花妖》是時調;《鏡聽》是鬧五更調;《路南柯》是沒奈何調;《顛倒歌》是栽秧號子; 《畫壁》是綉荷包調;《珠兒》是河北吹歌;《翩翩》是道情調; 《畫皮》是銀紐絲調,而《未來的底片》為說書調。全是民族的東西,太豐富了,刀郎呼籲大家重視民族音樂,然後他用每一個地方的民歌調子創作歌曲讓大家聽,如果好聽,大家以後也可以按照這個方式創作音樂。刀郎把模板都羅列出來了,其他音樂人直接抄作業就可以了,抄作業還不會嗎?比如,另一個歌手,也可以用河北吹歌當調子創作新的歌曲。

刀郎最牛的地方不是光把曲子給羅列出來,他還把歌曲內容模板也給列了出來,比如《羅剎海市》這首歌,就是在蒲松齡的《羅剎海市》這個短篇小說基礎上創作的,這都是我們民族的文學寶典,別人也可以在這些經典文學作品裏尋找靈感,比如《史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我們民族的文學經典書籍很多,都可以拿來參考。不要一寫歌就是情歌,除了談戀愛,腦子難道就沒別的東西了?

之前的流行歌曲大家都寫愛情,你傷害了,你背叛了我,我很難受,我一天看不見你就受不了,基本都是這類型,刀郎把歌曲的題材又給擴大了,又給做了個模板出來,《羅剎海市》,《顛倒歌》是諷刺現實的,《花妖》寫了一個幾經輪迴的愛情悲劇,《翩翩》又給人們開悟,《鏡聽》寫了一個悲傷的故事,《畫壁》諷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未來的底片》又思考了歷史的輪迴等,當然大家還能解讀出更多的東西來。刀郎就用一首首的歌曲告訴大家,不一定光寫男歡女愛這種題材的歌曲,其他題材的歌曲也可以寫,而且我們民族故事多了去了,大家可以篩選的題材特別多,為什麼只寫愛情呢?

流行音樂八十年代從港台地區傳到內地,港台地區的流行音樂也是日本歐美傳過去的,在這之前我們也得唱歌呀?我們唱什麼?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民族自己的歌曲都去了哪裡?除了流行歌曲,好像我們的民歌都消失了一樣。

刀郎在吶喊,刀郎在呼喚,刀郎想讓大家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藝術,為了讓大家感受到民族藝術民族文化的魅力,他又把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展示給大家,民族藝術和文化如何傳承下去,如何讓年輕人感興趣?刀郎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創新。

很多戲曲名家說戲曲衰落了,看着他們在舞台上唱戲,不衰落才怪。他們還唱着幾百年前的劇本,穿着幾百年前的戲服款式,時代都在變遷,觀眾的思想也在變化,為什麼舞台上的表演就不能與時俱進?他們拿着祖宗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在那混吃等死,有一天觀眾都耗沒了,他們不是抱怨觀眾不懂藝術,就是抱怨戲曲衰落了,卻從來沒意識到,不思進取的惰性理念,才是藝術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聲不也是這樣嗎?有些演員還說著老前輩們創作的段子,就算再搞笑,觀眾都聽了幾百遍了,能不厭嗎?不管何種形式的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應時代而生,不緊跟時代步伐,早晚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老一輩相聲演員在街頭說相聲,為了招攬觀眾會白沙撒字,現在的相聲演員為招攬觀眾做了什麼?

有些人覺得我們的民族藝術落伍了,然後去引進國外的藝術,連綜藝節目都照抄國外的,饒舌說唱街舞韓國女團舞等成了最流行的,很多女大學生以會跳韓國女團舞為榮,韓國女團舞是由韓國女人慰問美國大兵跳的舞蹈發展而來的,竟然成了大學生追捧的舞蹈。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民族藝術與文化需要挖掘,需要創新,費時費力,但是外來文化呢,照貓畫虎就可以了,省時省力,又滿足了大眾的獵奇心理,更能賺足眼球,說白了,都是利益推動的。

刀郎歸根到底是一個歌手,是一個音樂創作人,他可以表達對歷史的看法,表達對生活的看法,也可以表達對人性的看法,可他最終都要回歸到音樂上,回歸到藝術上來,把傳統民族音樂推送給廣大的歌迷,引導更多音樂工作者從事民族音樂的挖掘與創新,才是他最終的目的。

流行音樂進入內地後,幾乎統治了中國整個音樂市場,刀郎之後,如果中國民族音樂又能回歸大眾視線,甚至重回主導地位,那麼史書中都會留下他的榮耀。無論如何,我們應該為中國有刀郎這樣的藝人感到驕傲,這樣的藝人,才是民族藝術的脊梁骨。

這就是我理解的,刀郎專輯想表達的全部思想。宣傳民族藝術與文化,才是刀郎思想的核心,每個同胞都對民族藝術與文化充滿自信與熱情,才是刀郎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