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的美學享受,電影《葉問》的動作美學解讀

文案|水生煙客

編輯|水生煙客


前言

電影《葉問》成功地講述了一代宗師葉問的武術技巧和人生故事,同時強調了武術在振興中國民族精神和反抗意識中的重要作用。

這部電影不僅在票房和文化影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還豐富了動作美學的內涵和外延。

在武俠電影中,武術動作是基本元素,動作導演通過精彩的打鬥場面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刺激和樂趣。

這也是如今動作電影吸引觀眾和提高票房收入的重要方式。

電影《葉問》不僅展示了精彩的武術動作,還將武術融入電影敘事、美學特點和國家情感中,創作出富有文化和審美內涵的動作電影。

它代表了動作電影的新高度,不僅有嫻熟的武術動作,還傳達了深刻的文化價值觀和家國情懷。

這部電影推動了中國動作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美學和社會意義。

一、"多重呈現的動作美學"

武術動作就是人們運用各種動作姿勢和技巧來展示武術的方式,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武術動作和舞蹈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強調動作的協調、準確和美感。

但不同的地方在於,武術動作更注重攻擊性和多樣性,它要求練習者在使用武術動作時,根據對手的動作變化來作出相應的變化,以便用具有攻擊性的技巧來擊敗對手並取得勝利。

從電影《葉問》中展示的武術動作來看,這些動作不僅真實地呈現了武術技巧,還在電影的內涵和設計中展現出了獨特的美學特色。

這部電影以武術動作為基礎,通過多種方式來演繹動作美學,讓觀眾感受到了動作的力量和美感。

1."動作的藝術之美"

在電影《葉問》中,武術動作表現得非常真實和引人入勝,不像《卧虎藏龍》那樣強調飄逸和超凡的動作,它更注重近距離接觸和真實感。

在電影中,葉問的詠春拳和北方拳以及與日本空手道的對決都展現出真實的武術動作和打鬥場面。

例如,當葉問與對手金山找對決後,電影攝影機聚焦在葉問雙手因戰鬥而紅腫的情景上,這種真實感使觀眾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了動作之美。

葉問使用的詠春拳包括多種武術動作,如傍手、挫手、撩手等,強調身法和招式的配合,以展現出動作之美。

而金山找的北方拳則以剛猛有力的特點為主,使用砸、崩、捶等拳法,力量巨大,舒展大方。

電影通過葉問和金山找的切磋,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南方拳的柔中帶剛和北方拳的剛猛舒展。

電影通過快慢節奏的運用,突出了不同武術動作的特點。

例如,在葉問的詠春拳進攻中使用快節奏來展現其靈活和快速的特點,而在北方拳進攻中則使用慢節奏來凸顯剛猛力道和舒展的動作。

此外,電影還通過鏡頭聚焦展示了武術動作的細節,包括步伐、動作的閃躲和卸力等,這些微小的細節使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動作之美。

2."深層內涵的美麗"

從武術的發展來看,武術的招式和技巧是它外在的表現,而武術的內涵則包含了更多的文化、精神和審美價值。

比如,葉問所使用的詠春拳強調"心手合一",注重攻防的整體層次,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同時,儘管武術被用於自衛,但它也包含了仁愛觀念,就像在《葉問》中葉問說的那樣:"武德,仁也。"

這超越了武術動作本身的屬性,增加了文化層面的內涵,仁愛觀念成為了武術的核心,成為了武術動作背後的重要精神價值。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僅是用來自我防衛的,它還承載着文化層面的內容。

在電影《葉問》中,詠春拳不僅具有視覺和審美上的吸引力,還成為葉問維護社會正義的工具和方式。

這反映了中國武學在文化中的社會內涵和社會責任,在這方面,《葉問》相比其他動作電影更加富有內涵和多樣性。

3."音樂的魅力"

在電影《葉問》中,音樂在武俠打鬥場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用來烘托和渲染情感,使整個打鬥場面更具藝術效果。

在葉問和金山找的比武中,音樂與招式相結合,為他們的出招和發力增添了音樂的輔助和填充,為場面注入了輕鬆和幽默的元素。

但在葉問和日本將軍三浦的比試中,音樂則更加厚重和緊張,反映了家國讎恨和民族精神的較量。

音樂與武術動作有機地融為一體,外圍群眾的呼喊和表情也加強了比試的緊張氛圍。

此外,電影中巧妙地運用了一些無聲的時刻,形成了審美的餘味,讓觀眾在視覺和聽覺的變化中獲得了美學的享受

此外,從武術動作本身來看,葉問所使用的詠春拳的動作就像舞蹈一樣充滿美感,每個招式和動作都流暢自然,就像音符一樣點到線,相互連接如同音樂的旋律。

小幅度的多樣變化就像音樂節奏的低語,而大幅度的動作伸展則像高音的高亢嘹亮,在武術動作的勾連中,譜寫了一曲華美的樂章。

二、"《葉問》中的動作美學:藝術審美的精妙調和"

在電影中,功夫和動作是為了提供視覺上的美感,增強觀眾的感官刺激和審美體驗。

一些功夫電影追求多樣化和複雜的武術打鬥場面,吸引觀眾的眼球,有時甚至強調武術的暴力和血腥,這是電影市場化發展的結果。

然而,在電影《葉問》的製作中,美學的概念和理念被用來進行所謂的 "暴力稀釋" 和審美調節。

雖然武術動作的展示仍然是重要的,但電影創作者並沒有把它作為講述的核心,相反,電影中有許多輕鬆愉悅的場景敘事,不像很多武俠電影那樣將武術動作呈現得複雜且令人目不暇接。

電影通過敘述方式來調節和集中武術動作的展示。

它將南北方拳法的切磋、一敵十的格鬥以及中日武術擂台之戰等場景融入敘事中,逐步展現武術動作和美學情感的升華和超越。

這種方式強調了詠春拳所承載的動作美學和武術存在的重要性。

此外,《葉問》在處理武術動作時避免了過於明顯的暴力展示。

雖然武打場面激烈,但電影沒有出現流血、慘叫和死亡等令人恐懼的場面,而是更多地關注了招式的使用和對詠春拳的恐懼。

這種虛化處理使觀眾能夠更高層次地接受武術的動作美學和精神美學,而不僅僅是暴力。

此外,電影還融入了一些喜劇元素,如金山找不斷打壞葉問家的東西並反覆說道 "我賠",以及葉問的兒子帶着玩具車插話。

這些元素為緊張的武術打鬥場面增添了喜劇的幽默和輕鬆,使觀眾從武術動作和外延獲得更多的審美和現實觀照。

藝術化審美處理和美學拼接成為電影《葉問》動作美學的重要延伸和藝術表現,具有明顯的審美調節和美學營造效果。

三、《葉問》中的動作美學:情感認同的家國化表達

在電影中,武術動作不僅是視覺上的亮點,也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它們不僅僅是為了表現武術技巧,更是為了傳達一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情感和價值觀。

電影《葉問》展示了武術動作的美學屬性,這與傳統武俠片中的 "尚武" 表現相似。但是電影更深入地思考了武術在社會和文化層面的意義。

不論是普通人還是武術宗師,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他們的武術動作和精神都具有強烈的情感表現力,超越了簡單的技巧展示。

在電影中,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暴力方式,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民族情感的表達方式,它強調了武術的社會功能,包括強身健體和 "習武致用" 的實際效果。

而隨着日本的侵略和國土的淪陷,武術的意義變得更加重要。

葉問使用詠春拳一敵十並殺死日本格鬥兵士,這並不是為了個人復仇,而是為了揭示中國武術的存在和中國人的生命力。

這使武術動作不再僅僅是技巧,而成為表達民族和社會情感的方式。

電影中的武術動作展示了明顯的暴力性和攻擊性,但這也是為了表達中國人的自我覺醒和抵抗外來侵略的決心。

最終,葉問代表着武術動作中的 "剛" 和 "強",以及國家和民族危難中急需的 "自強" 和 "反抗" 精神。

這將武術動作的美學與情感、社會和文化價值完美結合,使其不再是簡單的動作,而是代表了更深層次的情感和價值。

這是電影《葉問》對武術動作美學的重要升華,也是對中國近代歷史中苦難和覺醒的生動再現,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藝術情感指向。

結語

在電影《葉問》中,動作美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呈現出動作之美、內涵之美和音樂之美。

這些美學元素不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還經過藝術化的處理,擴展了動作美學的審美範圍。

電影將武術動作和習武者置於國家和民族的特殊背景中,將動作美學與社會美學、國家責任緊密聯繫在一起。

這種處理方式豐富了動作美學的內涵,使其超越了簡單的技巧展示。

動作美學不僅僅是動作的美感,還代表了中國人的人格和精神提升,以葉問為代表。

電影傳達了對美的理解、尊重和詮釋,對於動作電影和動作美學的發展具有深刻的美學、社會和情感價值。

【參考文獻】

1.索亞斌.香港動作片的美學風格[M].北京:中國傳 媒 大學 出版社 ,2010.

2.張力.剛柔並 濟的動作 美學—— 新世 紀華語 動作 電 影新氣象 [J].理論 與創作 ,2007(01).

3.王一波.電影之暴力表現方式及意義[J].寧夏大學 學報 (人文社會科 學版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