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慘遭家長炮轟,我終於找到了國漫衰落的原因

全網爆火的國漫《中國奇譚》又被家長們批評了!

就這幾天,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10位導演聯合打造的中國風動漫《中國奇譚》火出了圈,這部內容有深度,美術有特色的作品一經播出就收到了廣泛的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5,打破了多項紀錄。

然而,正當大家為中國出了部好動漫而高興的時候,一些家長卻坐不住了。

他們說:孩子第一集的時候被烏鴉的裝鬼給嚇哭了,第二集不到一分鐘就嚇哭了,這是給孩子看的嗎?

他們說:動漫在諷刺社會,暗示打工人生活卑微,給孩子看是教育孩子從小就厭世嗎?

這架勢,看得我脊背發涼,我想起了當年《虹貓藍兔七俠傳》被家長舉報停播的事,也想起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被舉報「很黃很暴力」下架的事。

我不確定這些舉報的家長是不是同一批人,但我突然有點明白中國動漫沒落的真實原因。

01國漫曾經的輝煌

現在我們說起動漫,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日本動漫,無論是劇情深度還是畫風精良,日漫都是世界獨一檔的存在,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的兩代動漫領軍人物,都曾把中國當作學習的對象。

1943年,日本的動漫之神手塚治虫觀看了中國動漫大師萬籟鳴的《鐵扇公主》,年僅14歲的他驚得目瞪口呆,他怎麼也想不到,一個被日本佔領的「落後國家」,竟然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動漫作品,從此他奉萬籟鳴為師,立志投身動漫事業,創作出了《鐵臂阿童木》和《火之鳥》等偉大的作品。

1984年,拍攝完《風之谷》之後,公司獎勵宮崎駿遊玩中國的機會,宮崎駿充滿了期待,把中國之行當成了自己的朝聖之旅,他拿着《風之谷》的膠片,恭敬的等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門口,渴望與中國合拍一部動漫。

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動漫大師眼裡,中國動漫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這種現象,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完全無法想像,但在當時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1956年,中國的木偶片《神筆》在國際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1960年,中國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橫空出世,名震東西,迪士尼稱其為來自東方的勁旅,日本動畫界稱之為奇蹟,一代大師宮崎駿瞧不起《白雪公主》,卻親口承認:被《小蝌蚪找媽媽》的藝術水準所震驚。

也是同一時期,上美廠開始籌備中國動漫的劃時代作品《大鬧天宮》,為了還原神仙的樣貌,工作組拜訪了北京所有的寺廟,為了研究孫悟空的動作,工作組邀請了專業的戲曲演員來講課,那時候沒有電腦,全憑手繪,10分鐘的畫面,需要畫師精心打磨7000-10000張手稿。

1961年,《大鬧天宮》問世,收到了國際上的一致好評,美聯社評價:「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再後來,我們又拍出了《哪吒鬧海》和《天書奇譚》這種有深度有內涵的優秀作品,現在很多家長總是以為動畫片是給孩子看的作品,這是一種非常淺薄的偏見。

《哪吒鬧海》表達的內核是,哪吒既不能違背自己的精神,又不能違背忠孝的價值觀,最終只能割肉剔骨,這是對個體意志和社會契約的一種思考。

《天書奇譚》表達的內核是,袁公為了造福百姓盜取了天書,違背了規定,最後被天庭抓走,這是一種類似於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抗爭。

這種深入的思考,絕對不只是為小孩子設定的劇情。

為什麼那個年代的國漫會被日本所學習?因為他們不僅製作精良,內容還很有深度,看完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從這個角度來看,好的動漫和名著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在喚醒人們的思考,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秉承着這樣的原則,上美廠在80年代製作了很多名震一時的好作品,比如說:

1984年的《黑貓警長》。

1986年的《葫蘆兄弟》。

1988年的《山海情》。

這都是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作品。

02國漫的衰落

可隨着時間進入90年代,中國動漫最終還是走上了下坡路。

原因也非常簡單,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以前那種不用面對市場,不必擔心盈虧,藝術工作者全心創作,國家全盤兜底的模式正式結束了。

上美廠開始要考慮市場的反饋和觀眾的評價,上美廠的工人也要考慮自己家庭的生存任務。

1989年,上美廠只能給工人開出每個月幾百塊的固定工資,而給國外的動畫工廠代工,卻能輕鬆拿到好幾千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大量的上美廠骨幹紛紛跳槽,人才流失和缺乏資金的投入,導致中國動畫產業整體陷入了低谷。

但即便如此,那個年代也不是沒有優秀的作品,90年代的《邋遢大王奇遇記》《魔方大廈》都是口碑不錯的國漫,「童話大王」鄭淵潔努力的想通過《魔方大廈》來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但家長們卻並不買賬,他們認為《魔方大廈》過於黑暗,少兒不宜,所以集體投訴舉報,最終導致這部作品大腰斬,原定26集的劇情最終只播放了10集。

這種有人投訴就禁播的操作,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讓後續無數動漫從業者無法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不斷迎合市場,創作出主流卻平庸,甚至非常幼稚的作品。

《藍貓淘氣三千問》就是典型的案例,每集圍繞一個知識點編故事,劇情簡單,一天就能製作一集,家長們看能學到知識,也就不會再去舉報,作品像流水線一樣的生產,最終播出了1000多集。

可這樣的作品,真的能算優秀的作品嗎?葫蘆娃之父胡進慶就曾評價過《藍貓淘氣三千問》——能賺錢,但藝術生命力不長。

一百年後,人們還會記得《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但不一定能記住《藍貓淘氣三千問》。

雖然《藍貓淘氣三千問》不算偉大的藝術品,但好歹還是有所收穫的動畫片,直到另一件事的發生,才讓中國動漫徹底走向了幼稚化。

2007年,《虹貓藍兔七俠傳》被人舉報血腥暴力慘遭禁播。

雖然後來央視親自給它站台復播,但這件事讓整個動畫屆都心有餘悸,畢竟像《虹貓藍兔七俠傳》這種純粹的作品,竟然都會被家長舉報血腥暴力,那創作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沒有人敢和市場作對,也沒有人敢冒着禁播的風險創作有深度的作品,所以隨後出現的國漫都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這種低齡化兒童向的作品,動漫也從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淪為某些家長眼中孩子才看的幼稚作品。

可即便動漫從業者已經如此小心,還是頂不住家長們的玻璃心,2013年,因家長們舉報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等原因,《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被集體整改。

從那一天起,中國的動畫從業者舉步維艱。

但也不是沒有好消息,如果連《喜羊羊與灰太狼》這種都會被舉報,那說明壓根就不是動畫片本身的問題,而是家長出了問題,想明白這個道理,中國的動畫從業者恍然大悟,如果註定要被舉報,那還不如放開手大幹一場。

所以從2013年之後,中國的動漫市場出現了觸底反彈。

2015年《大聖歸來》被無數人稱為國漫崛起。

2016年的《大魚海棠》,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收到了廣泛的好評。

儘管距離當初的巔峰還有距離,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中國動漫回暖的希望。

今年的《中國奇譚》看得出是一部用心的作品,從古代故事到科幻想像、從生命主題到人性思考,並且融合了剪紙、素描、水墨等多種美術風格,很有中國味道,這樣的作品我個人認為應該支持。

中國動漫史的經驗已經告訴了我們幾個道理:

1. 工業可以流水線,但藝術品不行。

2. 有時候不能太在乎某些家長的意見,因為他們永遠都有意見。

3. 必要時刻實行動漫分級。

我們不用學習日本,也不用學習任何外國人,畢竟當年我們去問宮崎駿中國動漫的出路在哪裡時,他是這樣說的:向中國以前的上海美術製片廠學習就可以了。

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們用心打磨作品,不把觀眾當傻子,以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浩瀚的題材,不愁出不了好的動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