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賣座電影《阿凡達》,3個不敗秘密,改寫影史成就科幻經

阿凡達》是2009年上映的史詩科幻電影,就算沒看過《阿凡達》電影的人,也都對藍色皮膚和長長的尾巴,體型巨大的納美人印象深刻;其背景設定於2154年,描述人類已有在外星球開採珍稀礦產的技術,在一顆生態茂盛、名為「潘多拉」的星球上,發現了可以解決地球能源危機的礦石,並製造出可由人類控制的納美人身體-「阿凡達」,與當地納美族人進行交流。

主角傑克·薩利,為一名前海軍陸戰隊隊員,但是下半身癱瘓,當他「連接」上「阿凡達」後,雙腳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潘多拉的森林裏奔馳;一天出任務時,遭遇意外又與隊友失聯,因此被納美人部落奧馬的卡雅族的公主涅提妮所救,之後兩人在星球上冒險,傑克通過學習、體驗納美人的真實生活,逐漸改變想法,最後與奧馬地卡雅族人共同反抗貪婪人類軍官的故事。

《阿凡達》的劇情相當簡單,是一個「原侵略者」落入對方「被侵略者(原住民)」情境後,立場改變的過程,也是許多環保生態議題作品中,常見的題材模式;雖然並非複雜的劇本,但是《阿凡達》從此在世界影史上佔有重要位置,至今依然是「全球最高票房電影」排行的第一名,

創作過程歷時將近15年

《阿凡達》導演為詹姆斯·卡梅隆,代表作品包括《終結者》、《異形2》、《泰坦尼克號》等,多為高票房經典;不過他早在1994年,就撰寫出了80多頁的劇本大綱,並宣布將會使用大量特效合成技術,然而1999年製作出的第一部成品,讓導演深感「技術不足」,無法呈現出所想要表達的故事和場景,因此決定先投入技術的改進與研發。

在此期間,製作團隊聘請語言博士,特別為電影中的原住民族從零「創造」出一套完整的語言系統,以及成立兩組獨立的美術團隊,一組主要負責潘多拉星的植物群和動物生態系設計,另一組則負責創作機械人與人類科技元素。2006年時才完成了更多的劇本細節,從「構思」至2009年真正大銀幕上映,歷時將近15年,製作成本約為2.8至3.1億美金。

技術突破改變好萊塢

影史第一次,全程運用IMAX與3D技術拍攝,在2022年的現在,IMAX和3D電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在當時全程以3D眼鏡觀看電影,對所有人來說都很新奇。

除此之外,導演追求最逼真、流暢的合成影像效果,直接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動態捕捉動畫技術,開發時間就費時14個月,並且在同類攝影棚更大6倍的動作捕捉攝影棚拍攝、使用虛擬鏡頭系統拍攝、特效公司製作期間使用了四千多台服務器等等。

團隊的「堅持」推動了許多嶄新科技,創下電影製片技術上的多項變革性突破;當年媒體評價,畫面呈現了所有驚人的細節,如泡沫的動態,太空鯨魚的遨遊,像是一連串的驚奇,最身歷其境的視覺冒險體驗。

前衛概念預言「元宇宙」

Avatar,是「化身/分身」的意思,原來自梵語,指印度教神祇以肉體形式出現時的化身,在電影中,「阿凡達」是經過基因合成、供人類控制的納美人軀體,人類「穿上」以意念驅動的阿凡達,進入潘多拉叢林世界。

人類暫離現實的自身狀態,以意念及精神的方式進入一個平行世界的「虛擬化身」並自由生活,這就是「元宇宙」最廣義的概念,同樣是「化身」形式的作品,在《阿凡達》之後有《頭號玩家》、《未來戰警》等等,在「科幻」系列中已自成一類別。

同時,《阿凡達》的背景是探討「擴張主義」,以及生物多樣性,講述「大自然」與「科技文明」的衝突,帶出人類自我定位的反思。導演曾在訪談中表示,故事的確有一些《與狼共舞》的影子。

《阿凡達》創下紀錄後,在世界各地舉辦藝術展,或有阿凡達主題樂園,但是觀眾一直在問:「什麼時候會有續集呢?」終於,製作團隊經歷13年不斷溝通協調,以及克服困難的拍攝工作,才完成續集《阿凡達2:水之道》。

導演請來奧斯卡獎攝影師、好萊塢大片剪接師等金牌製作人員,原班卡司也全部回歸,近期發出前導預告,已成為網絡一大話題,年底就要上映,潘多拉星球勢必又會掀起一波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