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專訪和其他人有什麼區別?四個字醍醐灌頂,文化自信

不能說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欄目的水平不高,得承認他們很會抓眼球蹭熱點。

不到半年時間裏,《名人面對面》分別對姜昆和其他相聲流量明星都進行了專訪,實事求是地講,內容都談不上有多麼深刻,節目的畫面剪輯和語言邏輯多少有些粗糙,總之就是節目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也缺乏鮮明主題,節目組抓眼球的需求要大於挖掘新聞價值的需求。

不過,既然《名人面對面》都專訪了,對比一下還是能看出姜昆和其他人一些表面上和本質上的區別。

一、好與壞善與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這本身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地方在於個人看待江湖的態度,在姜昆的眼裡,曲藝的江湖上好與善才是主題,所以他對待那些誤解的胸懷要更為寬廣。

在有的人眼裡,曲藝江湖上壞與惡才是主題,一半精力要用在抵擋明槍暗箭上,估計另一半精力則用在對別人施放明槍暗箭上,掙着錢罵著人,還認為這個江湖不好,你讓沒着掙錢還挨罵的人上哪兒說理去。

在筆者看來,和諧社會曲藝江湖,總體上還是好與善佔據大多數,滿眼都是明槍暗箭的人更應該檢討一下自身的心理狀態和所作所為。

二、別人和自己

姜昆的專訪,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概念是「他們」,他們包括老藝術家、曲藝團體和年輕從業人員。姜昆作為相聲演員和曲協主席,不僅要上台演出還要去做許多事情,有些事情則完全都是他「自找的」。

給去世的老搭檔出書,為曲藝大家發聲,幫年輕曲藝人搭台......七十多歲的姜昆坦言,希望能給他更多一點時間,可以幫助更多人。

在有些人的專訪中,他們雖然從一定意義上也算站在了行業頂端,但在他們的口中出現更多的還是「我」,我多大學藝,我幾次闖北京,我師父上法院告我,我創業夥伴拋棄我,我徒弟背叛我,我經紀人打人,我助理罵人,當然還有我徒弟三俗、我徒弟出軌、我徒弟耍流氓等一堆破事,反正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都是明槍暗箭,我心寬,不和他們計較罷了。

三、整體與個體

站得越高,看得越遠,這就是境界。

姜昆在專訪中也提到了一些自己的情況,比如年齡太大學新東西太慢,還有自己希望多幫助一些人等等,但他大部分時間裏關注的都是曲藝這個整體。

要知道,姜昆是相聲演員,說了半輩子相聲了,貌似他也不會大鼓評彈,但作為曲協主席,他的眼光始終放在曲藝這個整體上,關心老一輩曲藝藝術家的傳承問題,也關心他們的生活問題。關心地方小劇團的生存問題,也關心年輕一代曲藝演員的培養問題。

在歷史上,姜昆不僅可以算小品王趙大叔的伯樂,甚至也是喜劇小品鼻祖陳佩斯朱時茂的伯樂,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著名喜劇作家梁左的伯樂,在對曲藝和喜劇藝術的整體貢獻上,姜昆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人。

有些人受限於位置和境界不同,眼中看到最多的還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原則上來講,作為商人,為自己公司的盈利考慮是正常的,作為男人,為自己家庭的收益考慮也是沒問題的,作為流量明星,為自己的商業變現考慮也是沒毛病的。

但是,如果明明是為了自己、家庭和公司這樣的個體考慮,就不要再貼上拯救這個拯救那個的標籤了,掙錢當然不丟人,但又要掙錢又要貼金,又當又立就容易給自己招黑,掙着大錢割着韭菜再說自己如何如何被打壓,這就不能叫賣慘,而是應該叫矯情了。

四、藝術和商業

有網友提出這麼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曲藝行業是一個園子,姜昆就像園丁,努力呵護不同種類的花草樹木茁壯成長。有的人發現花草樹木不掙錢,就把這些花草拔了,然後在園子里種韭菜,用屎尿屁施肥,一茬一茬割韭菜。

老實說,商人割韭菜賺錢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之所以在曲藝和相聲行業里有些商人在賺錢過程中引起巨大爭議,根本原因在於兩條,一條是拿藝術粉飾自己,另一條是玷污藝術。

相聲是語言藝術,這是相聲行業所有從業者公認的,同時相聲有娛樂元素,這也是相聲喜聞樂見的原因。

藝術和娛樂並不衝突,雅俗共賞為宗旨,能給觀眾帶來語言藝術的享受,這就是好相聲。相聲名家郭德綱先生就曾經強調過,相聲要寓教於樂,要教育人,因為藝術作品都可以教育人,那作為語言藝術的相聲也不例外。

不得不承認,郭德綱先生對相聲宗旨的認知還是很清醒的,值得相聲同行們借鑒和學習。

有些人在修養和水平上達不到語言藝術的要求,為了圖省事,過度強調甚至單純強調相聲的娛樂屬性,這就會給觀眾帶來誤導。

當然,如果娛樂是「單純」的娛樂,那好歹能佔一頭,可有些人卻把庸俗、媚俗、低俗的低級趣味當相聲的娛樂,這就是大錯特錯了,不僅違背了相聲的宗旨,也玷污了語言藝術。

在相聲歷史上,不論是白全福趙佩茹還是楊志剛侯耀文這些相聲前輩,都把語言藝術當成自己創作相聲說相聲的根本原則,相信他們在給自己的徒弟傳授時也不會把三俗和低級趣味當成授業內容吧。

姜昆一直堅持曲藝要反三俗,其實這項工作在他上任曲協主席前就已經開始了,為什麼他在遭受大量網暴的情況下還矢志不渝呢?

在姜昆接受鳳凰衛視專訪的畫面中 ,我們能看到一塊橫匾,上面有四個醍醐灌頂的大字: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對於我國來說,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什麼?是文學、是美術、是歌曲、是民俗......同時也是京劇粵劇這些戲劇,還是大鼓、評彈、相聲、評書這些曲藝藝術。

對於姜昆來說,他最大的使命是帶領曲藝在提高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不斷向前,文化自信來源於藝術的魅力,不可鬆懈更不可荒廢,一旦放鬆警惕讓資本在曲藝領域搞無序擴張,勢必影響到藝術的生命力,影響到文化建設。

作為世界級大國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文化輸出,而文化輸出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長期堅持正確的審美方向。

這就是姜昆和其他一些相聲演員存在的本質區別,別人只需要為自己的公司盈利和自己的生活條件負責,賺錢是第一要素。姜昆則要為相聲、曲藝在文藝戰線中的地位和發展負責。

說簡單點,如果放鬆對語言藝術的要求,我們難道拿「逗哏調戲捧哏女性家人」來告訴別人什麼是相聲嗎?

往大了說,曲藝、相聲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豈能容三俗之流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