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停播後,我開始想它

即便在節目結尾作總結髮言是汪涵的習慣,觀眾依舊在最新一期《天天向上》中察覺到他的不同。

「《天天向上》14年來邀請了數不勝數的、具有想像力的嘉賓,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情況,(希望)大家都能夠跟着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2022年10月6日,他在綜藝《天天向上》講最後一段話時,語氣有些沉重。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節目Slogan在此刻更像一句有儀式感的告別詞。/《天天向上》截圖

「像是還有話沒講完。」有網友隨手發了一條動態。另一邊,節目官方微博把話補全了:「即日起將開啟升級改版。」《天天向上》將如何升級、如何改版?我們期待節目組的回應。

《天天向上》節目官微的公告。

《天天向上》首播於2008年,是國內的長壽綜藝之一,收視率一度接近4%、超過《快樂大本營》;拿過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公益欄目類優秀作品」等國家級獎項;主持團「天天兄弟」的海報曾是學生群體里的流行物。

因此,在「《天天向上》會就此消失嗎」討論中,更多人表現的情緒是遺憾。

但我們在遺憾它的什麼?

在嬉鬧中聊文化

從一開始,《天天向上》的文化傳播定位,就預示着它將是特別的存在。

2008年是中國奧運年,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拉滿。但彼時植根於此背景的綜藝不多,綜合CSM媒介研究機構發佈於當年2—12月的「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電視節目收視率數據」,高收視率節目有《相約星期六》《星夜故事秀》《開心21》等,題材大多是娛樂遊戲。

就此背景,時任湖南衛視台長的歐陽常林萌生做一檔「禮儀公德性節目」的想法。台里的製片人張一蓓覺得此方案可行,但機制設定要輕鬆化,不能做成「凌駕於文化之上談禮儀」的沉悶說教。

張一蓓彼時手握脫口秀節目《越策越開心》,這檔節目人氣頗高,曾有媒體誇張表示「湖南人只看《越策越開心》」。主持人汪涵的口才是節目的亮點之一,張一蓓也由此發現,明星嘉賓並非節目的唯一收視率來源。

同年,張一蓓帶着《越策越開心》原班人馬,開始做「弱明星化、重在挖掘各領域從業者與普及文化知識」的《天天向上》。事實證明張一蓓是對的,這些身懷故事的「平凡人」,給節目創造了不少至今仍被提起的名場面,引得觀眾直呼「看到生活的另一面」。

《天天向上》第一集,一群穿着死亡芭比粉的人聊禮儀公德,衝擊力與話題度十足。

2009年播出的「動漫聲優」專題,日本動漫人氣歌手下川美娜以《新世紀福音戰士》主題曲開場,第一句就撩動了年輕人的DNA。

隨後,《九色鹿》的配音演員丁建華、《網球王子》《灌籃高手》的日本配音演員置鯰龍太郎相繼登場,開口便讓觀眾直呼「夢回青春歲月」。置鯰龍太郎更原音重現了《灌籃高手》的台詞:「安西教練,我想打籃球!」

三井壽(《灌籃高手》人物,置鯰龍太郎配音)重出江湖,年輕人一起去打籃球咯!

2010年,搜狐CEO張朝陽上《天天向上》。他一身花襯衫,大談自己對登山和瑜伽深沉的愛,並脫鞋、現場表演了一組瑜伽動作。4年後大鵬導演電影《煎餅俠》時,特意邀請投資人張朝陽在戲裏再秀了一把瑜伽。

2011年,張朝陽在《天天向上》中高歌《親愛的那不是愛情》。網友對此的評價是:「演唱毫無技巧,沒幾個音在調上,但感情飽滿。」為了回應他的深情,網友將此片段剪成鬼畜視頻。

那些年,深情款款(偶爾跟不上拍)的張朝陽。

2013年,曾參與《赤壁》《卧虎藏龍》等電影製作、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葉錦添,在《天天向上》中講解留白與虛實,某種程度上,給年輕人打開了美學啟蒙的窗戶。

除了邀請行業精英做分享,《天天向上》還熱衷於介紹地域文化。

2017年播出的高校食堂對決專題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的學生們,分別拿出紅燒肉、小龍蝦、篤麵筋等自家食堂的拿手菜,在PK過程中引出兩所大學的特色和學生風采,以及所在城市的飲食、生活方式與人文氛圍。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與馬來西亞林國榮創意科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復旦大學等高校,都曾在節目中上演PK,讓專業知識、海內外文化碰撞出新火花,拓寬觀眾視野。

不少高校學生都曾在《天天向上》中展示才藝。

偶爾,也有奇怪的知識混進節目。

2016年播出的奇葩名字專題中,真實姓名叫尼瑪、尼妹、馬桶等「狠人」齊聚一堂。據解釋,尼瑪和尼妹是一對藏族兄妹,在藏語中「尼瑪」意為太陽,「尼妹」意為無畏。根據主持人歐弟的延伸,BIGBANG的成員太陽也可以叫「尼瑪」。

那一期節目,現場還來了一位叫「張柏芝」的觀眾,她的表哥叫「黃曉明」。距離張柏芝不遠處,名叫「王菲」「李亞鵬」的觀眾正挨着坐。沒騙人,他們的身份證上確實是這些名字。

看《天天向上》,學到了不少沒啥用但好玩的冷知識,比如「只有人類會被嗆死」。

憑藉各類新奇與趣味事物,《天天向上》獲得高關注度。2009年夏天,《天天向上》拿下全國節目收視率第一的成績,湖南衛視總編室給每一位節目組工作人員都發了短訊:「經過11個月的摸爬滾打、近身搏鬥、短兵相接、四方征戰,我們拿到期待已久的全國收視冠軍。」

從另一角度看,這是觀眾對《天天向上》的反饋。

「發瘋」式主持

豆瓣上,有網友留下一句影評:「《天天向上》可能是中國娛樂性和內容性平衡得最好的節目。」

內容性是選題決定的,娛樂性則有主持團「天天兄弟」的功勞。14年來,他們一直遵從「反合作原則」的風格,簡單來說就是「發瘋」式主持。

會話中的合作原則,最先由美國語言哲學家保爾·格賴斯(Herbert Paul Grice)在1967年提出。他表示人們若想實現高效溝通,則需要遵守信息準確、相互關聯、避免歧義、信息量適當4個原則。

「天天兄弟」則推翻合作原則,通過「你說東我說西」「思維無限擴散」等形式創造笑點。

五月天的阿信上《天天向上》宣傳新專輯《自傳》時,汪涵提問:「專輯名字是誰的主意?」阿信答:「是我們5個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想表達我們這一代人曾在地球上生活過。」主持人大張偉來勁了:「哇,看人家主題立的,把自己當恐龍這麼寫!」

黃子韜在《天天向上》里提及被網暴的經歷時,神色有些凝重,主持人歐弟與汪涵對視一眼後,歐弟上前安慰道:「我也曾遭受過這樣的語言攻擊……」汪涵插話:「哦,那你是活該。」歐弟假裝受傷:「對對,我畢竟是真活該。」黃子韜撲哧一聲笑出來,氣氛立馬回溫。

就喜歡這種神經兮兮又莫名好笑的對話。

有些片段之所以成經典,是因為裏面的人、事物與觀看者的情緒,難出現第二次。就像互聯網大佬們鮮少再在公共場合放飛自我,電視機前的我們,接觸到冷知識後,也不再如年少時那般震驚與興奮,看到有趣的場面也不會再放肆大笑。

我們樂此不疲地談論《天天向上》,其實是在懷念那個無憂無慮的自己。這檔節目是否真的這麼好笑、文化內涵是否真的這麼深,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它恰好在對的時間裏,刻入了我們的青春。

時間回到2008年,《天天向上》剛上線,節目選題方向還未明晰。在某次「哪些題材有關注度,哪些題材足夠高級」的爭辯中,汪涵對節目導演說:「收視率與美譽度之間是有一桿秤的。」

如今看來,收視率和美譽度《天天向上》都曾拿到了。

因此在遺憾過後,我們開始期待《天天向上》復播,期待它將我們的青春故事延續。

期待升級回歸的《天天向上》。/《天天向上》微博

參考資料

[1] 從違反合作原則視角分析綜藝節目《天天向上》的言語幽默| 黃雅琦

[2] 火了十三年的寶藏綜藝,這回又玩出了新高度|新周刊

[3] 汪涵愧對兄弟:綜藝一哥辛酸史|往事叉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