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2020年12月10日00:45:16 娛樂 1672

石評大財經 鳳凰衛視

中國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 天天要聞

石齊平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中國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 天天要聞

在G20財長會議結束之後,中國大陸兩會舉行之前,中國央行宣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估計可釋出7,000億人民幣流動性,以供穩增長之需。

單純從當前大陸經濟金融形勢來看,再度降準的主要背景是:一、股市持續低迷;二、各種實體經濟指標,包括新公布的製造業PMI指數進一步下降,反映經營環境持續惡化;三、人民幣匯率貶壓明顯減輕,給寬鬆貨幣政策較大的實施空間。

中國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 天天要聞

這個降準貨幣政策的實施,能不能為穩增長作出貢獻?會不會反而產生新一波的人民幣貶值壓力,或者在一、二線城市製造出又一個房市泡沫?姑且不論,一切讓時間來給答案。但這樣的政策取向,毫無疑問地,已對近幾個月來中國執政當局一再大力鼓吹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構成了很大的混淆甚至是矛盾的衝擊。

如今已成為中國大陸政策界主旋律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由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去年11月提出迄今,還不滿半年,卻早已成為各級官員及學者專家朗朗上口的新潮詞彙了。雖然迄今為止,尚未看到決策當局或權威部門對此一詞彙作過精準明確的定義,但大體上,應可理解為決策當局認知到此前採取的做法,也就是偏向於凱因斯理論動輒以擴張性手段來刺激需求的政策,似乎效果不彰,甚至反而有許多後遺症,所產生的反思,因而決定改弦易轍,開始重視供給側的改革。具體內容可能是更強調市場機制,更強調效率、生產力與創新,也可以確定與刺激需求並不兼容;然而,如今的降准政策,明顯地又走回到了以往的需求側政策老路,此一現象充分反映了當前中國決策當局的「兩難」困局。

中國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 天天要聞

「兩難」之外,還有「三難」。此番降准,主要目的之一,應是紓解市場資金緊俏;市場資金所以緊俏,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資本的外移;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又與預期人民幣貶值的強大心理有關。也即是說,降准此一政策,與資本外移、資金緊俏及人民幣匯率走向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連動關係。果爾,降准之後,意味着貨幣政策之走向寬鬆,自當對人民幣匯率構成進一步的貶值壓力,反過來,豈不又對資本外移及資金緊俏形成更大的推力。換言之,這在本質上等於進入了一個政策上的「三難」困境。

無論「兩難」或「三難」,反映的都是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政策面對的窘境。其實,從「經濟政策學」的角度理解,困境從來就是常態,沒有哪一個政策可以同時達成所有目標。決策當局要做的是在不同政策目標間的取捨(tradeoff)。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與麻煩,明顯地已將執政當局推向了政策三難的前沿,這就是為什麼時不時就面臨到左右為難、顧此失彼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主要解釋。

中國經濟面臨三難 需要戰略定力 - 天天要聞

怎麼辦?答案是要找到政策「主幹」,然後有所堅持,不能動搖,否則,三心兩意,游移反覆,必將時時面對各種政策困境或窘境,一如現在。

如果我們觀察無誤,那麼當前大陸執政當局的政策主幹應當就是近來一再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但「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刺激政策」不同,前者理順經絡,補養元氣,但見效慢;後者刺激需求,見效快,但副作用、後遺症多。在「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刺激政策」之間做出選擇,並有所堅持,是中國的挑戰與功課。

與中國不同,一般發達國家經濟體制多已臻成熟完善,也就是說已無太大改革的空間。然而中國走上市場經濟還不到40年,所有體制有待改革完善之處比比皆是,意味着中國大陸還可以有很大的改革紅利,但執政當局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知、信心與堅持,不輕易被一般國家的刺激政策所誘惑。當下中國決策當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戰略定力。

本期編輯:黃春燕 李楠(實習)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裏,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