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人生的關係是怎樣的,閱讀給人帶來什麼影響?「文學的意義在於喚醒愛他人的情感,教給人愛的力量。」著名小說家麥家如是說。
11月14日,一場「被文學點亮的人生——麥家、謝有順談文學與閱讀」對話在珠海市金灣區圖書館上演。麥家的作品《解密》《暗算》《風聲》等都曾被搬上熒幕而為廣大影視觀眾所熟知。在他看來,文學是點亮他人生的一盞明燈,讓他體會到的人生可能有的多樣性,在書中的「豐富經歷」也讓他變得更加堅韌,在文學的「苦難」中不斷探尋人生本質,也在其中鍛煉愛他人的能力。
「閱讀讓我嚮往走出家鄉」
「我對珠海的喜愛超過喜歡我自己。」麥家用一句略帶俏皮的開場白打開了話匣子。這句話並非毫無來由。在麥家的經歷中,珠海與文學是有緣的,在他的人生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點亮」。
「早在1987年,因為一次文學愛好者的活動就曾到過珠海,當時對整個城市的面貌眼前一亮,可以用震撼來形容。」麥家回憶,當時眼中的珠海無論是乾淨的街道、整齊行道樹、一塵不染的海堤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這跟以往我所了解的其他城市都不一樣,感覺不是從歷史中產生,而是從期待、理想中成長出來,擁抱時代的產物。」麥家表示,30多年前與珠海這座城市的邂逅也「點亮」了他對城市的想像,打開了全新的世界。
這樣的體驗也讓麥家想起了與文學最初的美妙邂逅——一本被用來引火燒灶的《林海雪原》。尚在讀初中的麥家偶然一次幫忙燒火的經歷撿到了這本書,並深深地被這個故事所吸引。他如獲至寶,忘乎所以地閱讀,乃至於父親揪着耳朵才願意出來吃飯。
「書中的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知道了原來有一個地方是這樣的生活,那自己家鄉的差別是如此之大,還有着一群心懷信念理想的人,立刻就打開了我對走出鄉村,看看外面生活的嚮往。」小說並不複雜的故事讓麥家着了迷,書中的人物、地點等都曾被他來回抄寫,甚至於後來全篇都抄寫下來,沉浸其中。
「文學縮小了現實世界,豐富了內心」
文學的亮光照亮了麥家的內心,把他引上了閱讀的道路,在文學中開啟一個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體會百態人生。「世界很大,但文學最大,文學可以幫助世界變小,在書本中經歷更多的人生,從而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堅韌。」
在麥家看來,文學是屬於「人生」這門學科的專業,也指引着人的成長。文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喚醒對愛他人的情感,閱讀教會人愛的力量。「閱讀文學會讓你多愁善感,能夠感知這些具體的事物變化,小到掉落的葉子,枯萎的樹木都可以引起情感變化。」他認為,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像鍛煉體能,通過不斷增長的閱讀量提升我們愛的能力。
「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喚醒,不是得到知識,很多時候人並不能給完全認識自己,而是通過閱讀發現自己內心原有的東西。」對話嘉賓、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也表達了觀點。他認為,文學實際上為生活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告訴我們不要過於簡單地看待世界,而可以嘗試用更加寬廣、多元地眼光來看待人生。
話題觀點
關於寫作和生活、真實與虛構
文學是對生活的還原,發現生活的特點是寫作動力
麥家認為,生活是五花八門的,本身在大多數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高度和深度。在寫作中,作家往往是發現了生活的特點,而產生寫作分享的衝動。實際上,生活也經常欺騙着我們,充斥着各種不真實。而文學裏面的真實,則是基於對生活發現的一種還原,往往能經得起考驗和揣摩。
小說中創作出來的人物是否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這是經常被問到,也讓麥家有點害怕被問到的問題。麥家表示,在他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胡編亂造」,沒有原型可言,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去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這也是小說家的本領。好的作品不能只具備匍匐在大地上「接地氣」的要素,而是需要和現實有一定的距離和升華。完全貼近生活的、普遍的東西大多並不具備分享的價值。
關於閱讀感受
文學作品可以妄加評論,「硬啃」名著並無必要
有讀者提出,可否讓麥家評論下其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麥家回應說,對於文藝創作作品來說,原作者並不比一般觀眾有着更大的評論權利。任何讀者、觀眾都可以大膽使用自己任性的權利,最直觀地妄加評論,不用忌憚對或錯。評論得多了,自然也會收穫成長。
麥家認為,對於任何多文學作品,勉強自己硬啃讀進去是沒有必要的,這也失去了閱讀的樂趣。即便是名著經典,當你捧着一本書讀了十多分鐘,也並不覺得吸引的時候,完全可以把它扔在一邊,不用覺得可惜。而當你扔掉足夠多的書之後,總會遇上一本不捨得扔的,為你打開生活中全新的體驗感受。
【采寫】董謙君
【作者】 董謙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