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紅色的記憶,永遠的豐碑。一首首催人奮進的革命歌曲,一個個動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存在於幾代人的記憶深處。在冼星海40年的短暫生命中,他為全民族抗戰奉獻了不朽的音樂傑作,用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展現了中國人在危難時刻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音樂家對祖國、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在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逝世75周年之際。我們特推送《黃河赤子——冼星海》系列推文,以緬懷這位以音樂為武器,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人民音樂家,重溫那段崢嶸歲月以及背後傳奇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激起我們奮勇前行的澎湃力量。
黃河赤子——冼星海(六) | 為人民而歌
1936年夏,反映民族矛盾的救亡影片《壯志凌雲》開始籌備拍攝工作,星海擔任其中的配樂和作曲。在星海回國之前,這類描寫勞動人民戰爭以及抗日救亡影片的配樂和插曲工作多由聶耳完成,聶耳去世後,很多左翼音樂人士都將星海看作是聶耳的接班人。星海雖然沒有見過聶耳,但非常崇拜他,聶耳的抗戰歌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星海。之後創作的救亡歌曲《救亡進行曲》《救國軍歌》被左翼聯盟視為聶耳創作風格的延續。
冼星海與盛家倫(左)
《壯志凌雲》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篇章,反映的是軍閥混戰時期,黃河流城的農民在軍閥的鐵蹄和自然災難的逼迫下,背井離鄉流亡關外,艱辛過活,終於等到家園重建,兒孫成人,卻遭遇了「九一八」的烽火,當日寇的欺凌再次降臨到他們身上時,這些貧苦農民的心中燃起了憤怒的火焰,並且終於成為燎原的星火,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中。生長在南國水鄉的星海,沒有接觸過華北農村的生活,最初創作插曲《拉犁歌》時,只是由幾個北方朋友提供了些勞動號子做參照,所以聽起來總覺得水鄉情調太重,缺少一種北方平原的渾厚氣氛。
1936年秋天,這部影片的攝影吳永剛要去河南鄭州一帶拍外景,便建議星海同去。這樣,不僅能夠讓星海有機會接觸北方的農村生活、黃河流域平原一帶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彌補他創作中所缺乏的北方氣息,也能豐富他個人的生活閱歷,有益於日後的創作,星海欣然接受。
事實證明,這次華北採風不僅讓星海完成了《拉犁歌》的創作,更積累了他的創作素材,為雄壯渾厚的不朽樂章《黃河大合唱》做了前期準備。
在這段外出採風的時間裏,星海忙着資料收集工作。去趕集赴廟會,聽民間藝人的演唱;去黃河沿岸的渡口上,聽船夫的號子;他還喜歡站在黃河的大堤上,聽黃河奔涌不息的浪濤聲。據吳永剛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拉犁歌》或許是星海往後作品的一個起點,以他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感情,在當時就孕育着創作上的衝動。星海在革命鬥爭中迅速成長,在革命鬥爭中不斷創作。
星海在上海文化界、話劇界和音樂界里多為左翼人士配曲、配音、教唱歌。曾寫過話劇《復活》的插曲《茫茫的西伯利亞》和《莫提起》《太平天國》的插曲《炭夫曲》和《打江山》,還有《日出》里的《打柱歌》。另外寫了《沒有祖國的孩子》《旱災歌》和《魯迅追悼歌》等歌曲,為《大雷雨》全部配音寫插曲。1936年初,星海仿照歐洲藝術歌曲模式創作了兩首獨唱曲《老馬》和《斷章》,星海將這種多音制含有民族形式的作風稱之為「藝術抒情曲」,並將它們題贈給友人盛建頤。
《斷章》手稿
星海的諸多作品都是來源於革命戰爭的實際需要,在這過程中也充分明確了音樂創作的方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全國各界以不同的方式聲援抗日。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文藝工作者拿起文藝的武器,積極熱情投入到團結抗戰的宣傳和鼓動工作中。星海參加了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二隊,奔赴各地進行抗日宣傳,成為勇立潮頭的抗戰文藝先鋒。
這時期,他創作了《游擊軍》《讚美新中國》《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做棉衣》《江南三月》等廣為流傳的優秀作品。
星海竭盡所能,用音樂和救亡歌詠活動鼓舞抗戰,為抗戰服務。
從上海到武漢,從徐州到河南,每到一處,星海都熱情投入到文藝宣傳工作。無論是演唱歌曲還是組織合唱隊,無論是教唱救亡歌曲還是創作歌曲,星海都是帶着無比熾熱的民族責任感和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心。
「演劇二隊」從上海徐家匯乘船出發(左一為冼星海)到青浦
星海積极參与抗日救亡運動,對他的創作,乃至思想境界的提升都是很好的磨鍊。
除了教唱歌、演劇之外,為了進一步推廣救亡歌詠,星海在這段時間還積極寫作並發表了《救亡歌詠在洛陽》《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等文章,說明歌詠對宣傳抗日救亡的積極作用:
救亡歌詠是後方重要工作之一,和文字宣傳、演戲宣傳一樣重要,同樣能喚起民眾抗敵的情緒。中華民族現今的處境,正是在一個謀取解放的掙扎期間。救亡歌曲正是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時代性藝術,負有建設大眾國防的責任,它的呼聲愈強大,影響也就愈大;換言之,它就是我們民族當時唯一的精神安慰者,一個被壓追的民族缺少不了救亡的呼聲。
參考資料:
1. 《毛澤東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2月第1版.
2. 雷紅薇,《黃河號手 冼星海》,南方出版社,1997年4月版.
3. 丘選,《人民歌手冼星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 圖片來源於欖核鎮冼星海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