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面對大量書籍和信息,怎樣挑選值得閱讀的書、怎樣高效閱讀圖書,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而提到科學解讀圖書,有這樣一位專家——「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樊登對於內容解讀的科學方法論。
21讀書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
編輯丨阿巷;實習生 思純
圖片來源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網絡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人為地弄清楚一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抓住一本書的脈絡和重點。
題記
你是否遇過這樣的困惑:
面對書店琳琅滿目的圖書,不知道該買哪一本?
書單推薦層出不窮,感覺讀也讀不完?
訂閱了一些知識平台,最後都不能堅持下來,白花錢?
吸收了海量內容,無法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浪費時間?
只要說話就暴露智商,條理不清,重點不明,邏輯混亂?
面對大量書籍和信息,怎樣挑選值得閱讀的書、怎樣高效閱讀圖書,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提到科學解讀圖書,有這樣一位專家——「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博士。
(圖:樊登)
「樊登讀書」自2013年成立至今,已有2000萬會員,累計影響人數超3億。樊登解讀過近200本圖書,也出版過與讀書相關的作品。
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樊登從解讀圖書的角度出發,向讀者傳授了他對於內容解讀的科學方法論。
一、如何選擇有價值的書?
書和知識講究的是價值。什麼樣的書是有價值的?根據什麼標準來選擇要讀什麼書呢?
1 科學性是選書的第一標準
符合科學性標準的書籍,不是憑空捏造,不是簡單歸納,它一定經歷了科學性的驗證過程。但是首先要了解,沒有絕對的科學。
在今天看來,什麼是符合科學性的呢?可證偽的就是符合科學性的。根據是否可證偽,就能夠基本地判斷一個理論符不符合科學。
比如,愛因斯坦宣布廣義相對論,他認為所有的光線在經過大質量星球的時候會發生扭曲,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預言。
愛因斯坦所說的這些話可以被證明是錯的。假如他提的預言沒實現,那就立刻推翻自己,這叫作可證偽性。
(圖:真相與後真相的區別)
至於不可證偽,就是當一個人檢測的一件事情不如他預期的時候,他會給出各種解釋,他不會承認這件事情本身可能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拿了一段中性的文字描述給一些人看,這些人看完後,實驗人員問,這段文字說得像他們嗎?所有人都覺得太像了,簡直就是自己的簡介。這純粹就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接受過程,並不是科學。
在選書時,我們應當關注的是,這本書或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學性的方向做努力。
2 有建設性的好書值得讀
除了科學性之外,評判圖書的重要角度,就是這本書是否具備建設性。
關於此點評判的標準是:讀完一本書後,你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和啟發。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種書的典型特點是,它是有智慧的人所歸納出來的東西,是值得學習的。
再比如日野原重明的《活好》。作為百歲老人的作者不是科學家,他不需要建立一個學派,不需要建立一套理論體系,他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心得跟讀者分享,讓讀者有所感悟和收穫。
有建設性的書一定是在試圖幫你從痛苦的、複雜的、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當中,探索出一條好的路徑,讓你能夠看到希望,看到解決的方向。
符合以下三點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設性的圖書。
01 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意義
02 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力
03 給生活帶來改變
綜上而言,科學性和建設性是選書時應注意的基本邏輯。那麼,買書的時候怎樣挑選,才能買到有價值的好書呢?
二、買書的秘訣
1
第一是看出版機構。
一家好的出版機構會對自己的品牌負責,所以在出書的時候會嚴選內容,它會先替你把一道關。全世界能夠出的書那麼多,它一定是慎重選擇過的
2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
樊登建議大家挑選一些有學術背景的書。比如《刻意練習》,就是典型的教授寫的書。書中介紹了作者做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有很多的實驗和數據。
3
第三是看推薦人。
推薦人也良莠不齊,要仔細甄別
4
第四是看好書中的推薦書單。
當你在一本好書裡邊看到作者提到別的書籍,被提到的大概率是好書。
5
第五是看書後的參考書目。
可以把參考書目中感興趣的書找來看,從一本好書切入,就會產生指數型的推薦,慢慢又會延伸出更多的閱讀可能。
6
第六是看內容,主要看這本書解決什麼問題。
看它有沒有提供解決方案?它的論證過程是否嚴謹?
7
第七是看翻譯和圖書印製質量。
如果一本書的文字翻譯得很糟糕,那說明出版過程不上心;或者錯別字特別多,也會影響它的可信度;再加上印刷、裝幀設計等,都代表着出版人對一本書的重視程度,間接地決定了這本書的價值。
三、把書讀薄:讀懂和解構一本書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人為地弄清楚一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抓住一本書的脈絡和重點。再複雜的書也有一個結構,有可以快速理清脈絡,找到拆解的方法。
1 閱讀前需要摒棄的壞習慣
閱讀前,首先要了解需要規避的事。
一是避免閱讀間隔。閱讀間隔會打破你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古人有一句話講「好讀書,不求甚解」。先把這本書大略看看,如果完全不懂,那就放下,這書暫時還不適合你閱讀。
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以後體會一下,「原來是這麼回事啊」。這時候,假如裡邊有些字不確切,不明白,你看完以後再去查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在一開始讀的時候不要受到小障礙的影響。
二是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讀書的時候,最好遠離手機等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這邊讀着書,那邊拿着手機看,看一會兒讀兩句,再看。這是一定要避免的習慣。
2 搞清楚問題是什麼
任何一本書都會有一個主線。你在讀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應該先弄明白一件事:讀完了,問自己,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比如《他人的力量》這本書解決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反脆弱》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不同書的主題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有些書是在我們讀完之後,從整體出發才能發現它的主題,比如小說。但工具類的書會儘快讓讀者知道書的主旨,所以針對這類書,我們首先要在書中找到定義這個問題的句子。
(圖:樊登推薦使用思維導圖來梳理思路,明確書中解決的問題)
3 熟悉書的寫作背景
其次,要看一本書的寫作背景(有的書沒有),這部分內容是很有價值的。這部分一般會寫明關於書中的主題,相關領域的人曾經做過哪些討論,哪些機構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的結論是什麼。
一本書的背景知識,能夠幫助讀者開闊眼界,讓人們了解一個理論的前沿研究狀態是什麼,從而間接地認識到這本書的價值。
4 尋找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一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有哪些解決方案或者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變化的過程是什麼。比如《蘇東坡傳》《達·芬奇傳》這樣的書,書中敘述的就是過程,是告訴讀者書中的主人公一生有哪幾個重要階段,全篇運用的都是講故事的寫作手法。
工具類的書在這個部分就是尋找解決方案。比如《思辨與立場》一書,講完了主題的重要性以後,就開始講怎麼才能夠獲得思辨性、批判性思維,進而指出我們需要有思維的公平性、思維的勇敢性等,最後給讀者羅列出很多的解決方案。書中論證解決方案時給出的論據,也是書中很有價值的內容。
(圖:樊登所提煉的《認知天性》思維導圖)
5 尋找書中的升華價值
我們在從書中提煉問題的同時,同時也要將它的價值進行升華。
比如《論語》可以概括成很多門類的主題,有人用來論證家庭關係,有人用來論證職場關係,有人用來治理國家,還有人用來論證心理學問題。
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在於它的主題是寬泛的,是普世性的。這就是我們說的價值升華。
四、讀書筆記的學問,
哪些內容是書中的精華
一本書中信息量較大,內容也較豐富,那麼,什麼才是一本書真正有價值、值得記錄的內容呢?樊登在講書過程中總結了幾條個人的評判標準。
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時候。
比如,《反脆弱》中寫,什麼是反脆弱呢?就是在不確定的事發生的時候反而更好,這才叫反脆弱。這就是界定概念。當你在一本書裏面讀到這樣的內容,把一個主題界定清楚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它的手法和這個概念本身。
問題很嚴重的時候。
每本書裡邊強調問題很嚴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着力點,它會讓你覺得這本書太值得看了。
某種解釋令你很意外的時候。
當一本書里出現了讓你意外的東西,這是最令人興奮的,而且彌足珍貴,一定會給你帶來新的啟發。
看出遞進關係的時候。
一般來說,一本書會先解釋大範圍的問題,接下來探究一個細節,再下來深入研究和剖析它背後的含義。書中遞進的點需要記下來,否則的話就容易錯過要點。
看出轉折關係的時候。
如果我們在書中讀到了轉折點,或者讀到了觀點上的反轉,這部分一定要詳細讀一讀,要分析是情節怎麼發生轉折的,這是很重要的內容提取點。
從不同側面發現書籍的價值。
有些書的結構是提出一個主題,然後用不同側面去印證和展示這個理論。在從不同側面展開寫應用性的時候,讀者往往能在裏面捕捉到有價值、有意義的應用,一定要把它保留下來。這些內容是需要記錄下來的東西。
閱讀中感受到心靈衝擊的時候。
當看到讓你怦然心動的內容,被震撼,深受啟發的時候,這樣的內容就值得保留下來。如果把論證和邏輯比喻成一本書的「骨架」,那這些產生觸動的內容就是書的「肌肉」。「肌肉」就指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書中的奇聞逸事。
在讀書的時候搜集一些小故事,閱讀過程就不會太枯燥,閱讀理解度也會提高。
以上八種內容素材,是每個人在讀書的時候,腦子裡邊要提醒自己注意的。這樣才能抓住一本書的結構,讀到有價值、最精華的部分。
複雜時代,閱讀是大眾「反脆弱」的武器。正確的讀書方式可以改善我們的學習結構和方法,成為我們快速獲取知識的有效工具。
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樊登老師用他講書人的熱情和智慧,為我們介紹了他講書經驗的精華,包括如何選書、讀書、拆書,以及如何將書中的知識化為己用,進行知識輸出的方法。
學會了科學的讀書方法,才能不斷解讀各種類型的書,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五、把書講出來:沉浸式閱讀方法
相較於讀完一本書這種觀光式的閱讀模式,樊登認為「講書」是更高效的沉浸式學習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真正讓你讀懂一本書。
如何講好一本書?
樊登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了兩大原則:
一是以書為據,別跑偏;要遵循原書的結構,核心內容一定是依據書的脈絡來的;
二是講書是再創作而不是單純的摘要;講書的目的不是照讀原文而是便於聽眾的理解,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語句設計,以便聽眾更簡單的獲取書中的內容。
對很多人來說,讀完一本書很困難,更何況是看完之後把一本書講出來。而樊登的工作卻要求他不僅得把書講出來,還需要講的清晰明了,為了保持穩定的質量輸出,樊登有一套自己的思維導圖構建方法。
(圖:樊登講書時桌上會有一張思維導圖)
準備工具
A4紙一張、黑色水性筆一支
繪製技法
A4紙橫放
主題寫在正中間
用線連接
純文字型思維導。
一般寫7-10個主分支(如果有比較瑣碎的知識點,可以單獨在制邊記錄)。
在繪製該書思維導圖時主要有兩種思路
根據書本的章節結構進行劃分。
根據自己讀完之後所理解的內容進行重新解構(這個方式更難,更考驗一個解讀人的水平)。
樊登構建思維導圖的語言有兩個特點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思維導圖裏面有很多的話語並不是全部照搬書籍裏面的內容,二是樊登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解讀邏輯
作者寫書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按照部分、章節進行排列。但是可以根據自己對於書籍的理解,進行重新解構。
以上四點是樊登繪製思維導圖的特點和習慣,這是他經過實踐,總結出的針對圖書閱讀非常有效的方法。
思維導圖的繪製風格沒有好壞之分,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看一張思維導圖應該要看最核心的部分,比如邏輯結構、繪製思路等。這些才是真正能夠反映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關鍵要素。
繪製思維導圖是「知識輸出」的過程,每看完一本書就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梳理,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清晰明了,且繪製書寫的過程能夠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助力你真正讀懂一本書。
學會講書,不僅僅是讀懂一本書的開始,更是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助力你把知識變成能力,讓閱讀成為你反脆弱的強大武器。
贈書福利
本書從解讀圖書角度出發,向讀者傳授了樊登讀書的拆解方法,以及推動全民閱讀的心路歷程。從講書人的素質積累、能力培養、如何選書、梳理內容結構、抓住核心論點,再到講書前的心態準備、講書的節奏和框架、講書的路徑建立等多個方面,為讀者打造了一場關於閱讀、關於思維方式的進階課。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作者:樊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
如何獲得?
在本期周末讀書下面留言,獲得點贊數前2名(點贊數需不少於50)的讀者將獲得贈書一本,同時,21君會在前二名以外挑選部分留言走心的讀者,也免費贈送《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一本。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機會,每四期連續贈書的活動中,同一讀者只能獲獎1次(同一微信ID、手機號、地址均視為同一讀者)
我們將在周一(3月30日)晚的夜讀中公布獲獎名單喲~獲得贈書的小夥伴記得按照時間留下你的地址,逾時不候喔~(所以點贊前2的截止時間是3月29日20:00-21:00之間喲~註:準確的時間以21君的截圖為準;如遇突發新聞也有可能提前截圖。)
21君
小夥伴們,樊登的讀書法對你來說是否有所啟發?
來和我們聊聊吧~